
2004年9月雅典殘障人士奧運會的閉幕式上,舞蹈《千手觀音》首次驚豔亮相。
千手觀音的千手以扇面排列,宛如孔雀開屏,表演者共有21人,心手相連,訴說着他們的内心世界。
而那個擔任領舞的姑娘邰麗華坦然表示:
“殘疾不是缺陷,而是人類多元化的特點,殘障人士,也有生命的價值!”
邰麗華兩歲失聰,一年級開始學習舞蹈,至今在舞台上度過了近三十載,
沒有音樂和節拍,她依靠自己的感覺跟随節奏,翩翩起舞。
春晚大火後,她拒絕了所有的商演和代言機會,稱這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并且在面對愛情時敢愛敢恨,拒絕了馬來西亞癡情富豪,選擇了華中大才子。
雖然她聽不到,但心卻猶如明鏡,始終堅定自己的方向。
時隔多年,鮮少出現的邰麗華,如今怎麼樣了?而她的人生又經曆了哪些故事?
01、
邰麗華,1976年出生于湖北宜昌,是家裡的獨生女。
剛出生時,邰麗華的嗓音洪亮,哭聲穿斥着整個樓層,周圍人見狀直誇小姑娘身體健康。
邰麗華說話的年齡比同齡人要早很多,剛學會說話不久,就能很清晰地叫出爸爸媽媽。
她的成長讓父母很是興奮,原以為是孩子天賦異禀,卻不想這是災難來臨時的“回光返照”。
邰麗華的有聲世界永遠停在了兩歲。
兩歲那年,邰麗華患上麻疹,持續高燒,治療後一直沒有好轉。
之後注射了鍊黴素,病情得到了緩解,但是卻發生了器質性的病變,她的聽力和說話能力逐漸消失。
起初,邰麗華隻是會偶爾喊着說自己的耳朵疼,但父母用手電檢視沒有出血,表面也沒有創傷,便沒有在意。
直到一次,事先串通的人所的老師在帶小朋友們做遊戲,叫邰麗華時,才發現了她聽力的不對。
老師很着急地找到邰麗華的父母,并告訴他們邰麗華的聽力可能出現了問題。
聞言,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不信,畢竟之前交流都是沒有問題的。
于是等晚上将邰麗華接回家時,父母在邰麗華身後叫她名字,而她卻毫無反應。
父母兩人對視一眼,震驚、痛苦和疑惑在他們的眼神中流露。
聯想起女兒前段時間說起的耳朵疼,他們後悔萬分,為了治好女兒,兩人帶着邰麗華四處求醫。
幾乎去遍了國内醫療水準頂尖的城市,花光了所有積蓄,卻得到了統一的答複:
“治愈的可能性極小。”
淚眼婆娑的二人看着少不經事的邰麗華,沒有告訴她真相,讓她生活在快樂中。
就算父母極力克制自己的情緒,可當邰麗華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還是會感覺眼睛酸澀,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随着邰麗華的長大,父母兩人的擔憂更甚,但終究是紙包不住火。
邰麗華意識到自己和别人不同是在一次遊戲中,用布條蒙住眼睛,然後根據聲音找人。
當邰麗華眼前陷入黑暗時,她的世界徹底墜落到一個無聲無息、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
她的呆愣讓一衆小夥伴發覺到不對勁,等布條被扯下來後,邰麗華依舊沒有回神。
她停留在了那個無聲的世界,視力被遮擋,所有的感官都被放大,無聲的世界顯得更加的寂靜。
回過神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與衆不同,着急忙慌的跑回家,向父母尋求答案。
看到她的神情,父母兩人一下子就猜到了邰麗華所想的事情,将她抱在懷中安慰。
為了孩子的自尊考慮,父母将邰麗華繼續放在了學校接受正常的教育,然而她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
在那個提倡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沒有學上的邰麗華改何去何從,這成為了父母的心病。
隻有自己的女兒憑借知識成長起來,才能保證她在之後的生活中不被欺負。
無奈之下,父母将邰麗華送到了宜昌聾啞學校讀書。
02、
在這裡邰麗華接觸到了音樂和舞蹈,那是她有記憶以來,第一次感受到聲音和韻律。
這種感覺讓她着迷,在聲律課中,老師會通過彈琴和敲鼓,傳遞震感的方式讓同學們感受到聲音的力量。
“雖然韻律很簡單,但我仿佛聽到了世上最美的聲音,全身的細胞都變得活躍了。”
每每感受到音樂的韻律,邰麗華都會不自覺地與之交融,擺動自己的身姿,跟着節奏翩翩起舞。
她的舞蹈啟蒙老師便是楊麗萍,說是啟蒙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邰麗華看到了楊麗萍的孔雀舞。
舞台上栩栩如生的表演讓她眼前一亮,原來世界上竟有如此美妙和夢幻的表演形式。
于是邰麗華以此為榜樣,偷偷練習,将所看到的動作全部複制了下來。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一家人隻依靠父親微薄的收入支撐生活,是以她對舞蹈的熱愛隻字不提。
但是她的喜愛卻是掩藏不住的,在她7歲的時候,父親出差回家,帶回來了一個包裹。
他将包裹遞給邰麗華,打開一看竟是一雙白色的舞蹈鞋。
邰麗華迫不及待地穿上了舞蹈鞋,為了不弄髒鞋子,她穿着鞋子上床,在床上擺出各種舞蹈姿勢。
幻想自己身處大舞台,跟随音樂翩翩起舞,此時舞蹈的種子已然在她的心中發芽、成長。
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支援和自己的熱愛,邰麗華将自己的精力投身到舞蹈訓練中,
學習舞蹈本就不易,更何況是作為聾啞人的邰麗華了,沒有音樂的支撐,她一遍遍地在枯燥中練習基本功。
拉腿、下垮,在一次次的訓練中,邰麗華的身體也留下了她奮鬥的痕迹,青一塊紫一塊的皮膚觸目驚心。
母親見狀一邊心疼地抹眼淚,一邊又支援着她的夢想。
1991年,15歲的邰麗華在國中畢業後,決定孤身前往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的武漢。
孤身一人,不谙世事,背井離鄉,邰麗華不願接受父母讓她學個技能的安排,
而是一意孤行地走上了前往武漢的道路,在武漢繼續求學。
因為有過業餘的舞蹈經驗,邰麗華在上學期間登台表演了很多次,甚至在一次舞蹈比賽中拔得頭籌。
也正是這場比賽讓邰麗華被中國殘障人士藝術團的上司看中,但是又擔心會有交流障礙,
便打算觀察一段時間決定邰麗華的去留問題,對于邰麗華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很好的機會,
一旦把握成功便能實作自己的夢想,然而這個機會是嚴苛的。
接受藝術團上司的考核時,邰麗華的首秀讓人大失所望:
不協調的手位,不到位的動作,不準确的卡點。
看着上司一個個面色凝重的離開,邰麗華的情緒低落到了極點,但天生倔強的她并沒有是以放棄。
在之後的時間裡,除了睡覺和吃飯,她幾乎泡在了訓練廳,一次次、一遍遍地對着鏡子扣自己的動作。
在她對自己的魔鬼訓練中,舞蹈動作變成了肌肉記憶,音樂的震動化為了音符和節拍。
憑借這份堅持,邰麗華将自己融入了舞蹈中,真正跳出了孔雀舞的靈魂。
1992年8月,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劇院中,以一舞“郭煌彩塑”赢得了滿堂喝彩。
在這場盛會中,邰麗華是唯一一位殘障舞蹈演員,而這次的表演,讓她驚豔四座。
一鳴驚人後,在2000年9月18日晚,紐約卡内基音樂廳中,邰麗華的《雀之靈》征服了在場的所有觀衆。
面對她的成功演出,楊麗萍都贊不絕口:
“如果我聽不見音樂,都不知道能不能跳得這麼好。”
她的優秀被所有人看在眼裡,憑借自己的絕對實力,她的舞蹈海報被張貼到了卡内基音樂廳的走廊,成為了走廊中唯一一張中國劇照。
而真正讓她被全國人民所熟知的便是2005年春晚的《千手觀音》。
短短的5分55秒的舞蹈,是他們曆時500個小時才完成的,其中21名舞蹈演員,包含了9名男性。
他們在舞台上的驚豔亮相給所有的觀衆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春晚大火後,邰麗華拒絕了所有商業性質的邀約,她隻希望能好好跳舞,不希望藝術沾染上利益。
後來,邰麗華隐居幕後,并在2004年,成為了藝術團團長,彼時的她年僅28歲。
當初被舞蹈成就的邰麗華,搖身一變引渡人,開始成就他人的舞蹈夢。
03、
事業大火後,邰麗華的愛情也悄然而至,她身上的閃光點引得了衆多異性的關注和追求。
2000年初,前往馬來西亞演出的邰麗華,得到了當地富二代的賞識。
在表演中,公子哥為邰麗華的舞姿傾倒,并迅速墜入愛河。
等待表演結束後,公子哥輾轉打聽到邰麗華的消息,走到她的面前先是請求合影。
并在合影後大膽表達愛意,邰麗華聞言直接拒絕:
“我愛我的祖國,我要在我的祖國生活,我也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
雖然當時邰麗華的年紀尚小,但面對未來她的規劃十厘清晰,沒有沉迷眼前觸手可得的财富,而是堅定地拒絕了自己不喜歡的一切。
卻不想她的拒絕反而加劇了公子哥的決心,這一等就是8年,這期間還專程來看過她的演出。
8年後,再次登上馬來西亞舞台的邰麗華也再次收到了公子哥的告白。
然而這一次的情況卻不同上一次,邰麗華直接對他說:“我結婚了。”
邰麗華的丈夫名叫李春,是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的一名學生,兩人是一見鐘情。
那是1995年臨近雙十一的一天,邰麗華提着拉杆箱走在小區的路上,
由于長期舞蹈形成的仙氣飄飄的氣質,讓李春駐足觀望,怦然心動。
看到邰麗華進入自己這棟樓,他急忙跑出門,熱情地走到邰麗華身邊,詢問她是否需要幫助。
邰麗華見狀指了指耳朵,示意自己聽不到,并認真地看着男孩,隻見男孩愣了一下,放慢了語速。
也正是這個舉動赢得了邰麗華的好感,朋友沒在家,她便跟随男孩回了家,期間兩人寫字交流,交流得很是愉快,并且互相留了聯系方式和位址。
沒幾天,邰麗華就收到了李春的來信,一來二去,兩人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也曾有人問過邰麗華為什麼會放心跟陌生人回家,隻見邰麗華微笑地說:
“他的眼神裡流露出的是善良的眼光。”
兩人的戀情也曾被李春父母反對,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找到健全的人共度一生,
但是感情這種事無法勉強,2002年,兩人結束了7年的愛情長跑,走進婚禮的殿堂。
并在之後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兒子,婚後的邰麗華很是低調,幾乎從未主動談起自己的家庭情況。
隻是在網上流傳兩人離婚時,她主動提及自己與丈夫感情很好,離婚一事純屬造謠,自己不是明星,不需要外界給她傳绯聞。
如今,邰麗華依舊走在教授舞蹈的道路中。
面對她的感情選擇,隻能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邰麗華想要的不過是自己眼中最好的那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一次中國殘障人士藝術團赴澳洲文化交流演出,澳洲華人魏基成夫婦上台與演員們握手緻謝時,
發現台上的演員很是冷淡,沒有對他們的問話做出反應,這讓他們覺得很沒禮貌,而邰麗華見狀立馬上前解釋,這些孩子都是聾啞人,還沒有學會看唇語。
魏基成夫婦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道歉後說道:“我給他們每人捐一萬塊錢可以嗎。”
邰麗華姐姐說道:“其實我們最需要的不是錢,我們最需要的是聽到聲音。”
自此,世界上便多了魏基成天籁列車電子助聽器捐贈活動。
也正是因為邰麗華的一句話,讓中國衆多聾啞人有了能聽到聲音的可能性。
邰麗華用時間和經曆,将生命的美好和情感傳遞給大衆,用舞蹈和精神證明了人無限的可能性,她的成績讓世人都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