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的大潮流下,消費者與汽車廠商之間的權益糾葛也聚焦于此,這是新問題,也是車企需要直面,完善自我的過程。一周熱點回顧我們聚焦汽車消費者權益話題。
頭圖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 丁唯一編輯| 李歡歡
編輯|春分
編注:
本周,汽車圈的關注焦點是315,确切的說是央視315晚會,因為央視晚會沒有報道汽車領域的維權事件,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車企躲過了315,衆公關松了一口氣。因為央視315晚會的影響力,外界似乎已經忘記了315是世界消費者權益日,它不是央視一家的事。
在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的大潮流下,消費者與汽車廠商之間的權益糾葛也聚焦于此,這是新問題,也是車企需要直面,完善自我的過程。
在中消協釋出的2021年十大消費維權輿論熱點事件中,特斯拉車主“車頂維權”事件以100.9的社會影響熱度登上了2021年度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的榜首。
3月15日,就在315晚會播出的前兩個小時,央視财經官方微網誌再次引用了該榜單,引發不少網友猜測,特斯拉大機率要在2022年的315晚會被點名了。
來源:央視财經微網誌
雖然直到晚會結束,特斯拉也未被重錘,但關于汽車産品的投訴依然值得大家關注。
2021年,中國汽車市場以2627.5萬輛的銷量、同比3.8%的增速終結了自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的下滑态勢。
銷量上揚,投訴量也在攀升。
1月2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顯示,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04.49萬件,同比增長6.37%。
其中,關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的投訴量有4.16萬件,同比增加19.28%,占比3.98%,在商品投訴品類中排名第三,僅次于食品和服裝類商品。在汽車品類中,又以新能源汽車居多。
從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的資料來看,針對汽車的投訴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車出現安全問題,如行駛中斷電、汽車自燃、自動駕駛系統失靈等;電池品質問題突出,比如充電故障等;續航裡程縮水,特别是冬季低溫下續航折損快;不兌現承諾,比如宣傳使用高性能晶片,實際情況卻非如此;随着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提高,相關資料由廠家壟斷、拒絕提供,發生争議。
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随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斷凸顯。
——1——
燒電機、鎖電、偷換晶片……
據缺陷汽車産品資訊收集平台車質網的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國内純電動車總投訴量為8329宗,與2020年相比增加了6492宗,暴漲約3.5倍。幽靈刹車、鎖電、晶片貨不對闆……有許多投訴名目甚至前所未聞。
奔馳EQC車主思佳算了一下,她的維權曆程幾乎從提車當天就開始了。截至目前,已經過去了20個月,但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
最初,在用車時,思佳發現“儀表盤上多次蹦出‘加注冷卻液’的故障碼”,她去4S店加注了冷卻液,并未在意此事。後來無意間浏覽論壇時才發現,和她有類似經曆的人大有人在,并且這些“同款”車主因同樣的故障碼跳出後被告知要更換電機。于是,思佳再次緻電4S店的售後人員問詢,“一周後得到了證明,我的車也需要更換前電機”。
但電機并不是立刻就換,車企需要備件。4S店表示,電機需要從德國調貨,“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到貨”。
當時正值春節,思佳擔心該故障影響正常用車,4S店從業人員寬慰她,“(目前)車況不影響正常行駛,萬一出故障我們可以救援”。結果沒想到,大年初三,思佳的車在路上“完全抱死、無法啟動”,光是等救援車,就等了8個小時。
思佳告訴未來汽車日報,EQC由于電機故障導緻趴窩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她所在的車友群裡,“幾乎每天都會上演拖車大戲”。
▲一輛EQC被拖車拉走 來源:受訪者供圖
2022年2月,奔馳官方終于發起了召回。原因是EQC車型電動驅動子產品内的冷卻系統可能存在密封不足,導緻冷卻液滲漏緻電機損壞。召回自2022年8月15日起實施,并推出了兩項額外服務,涉及車輛共計10104輛。
等待召回的時間長達半年,這令衆多車主心生不滿。近日,針對最新的召回方案,有245名車主發出聯合聲明,針對召回提出了7點質疑和4點訴求,期望奔馳立即召回所有奔馳EQC電動車,更換存在安全隐患的電機,并給予前期已經換電機車主自行選擇退車或換車的權利,延長相應三電系統質保,給予召回車主相應補償。
另一方面,奔馳也感到有些“委屈”。由于召回所涉及的電動驅動子產品在海外生産,受當下海外市場包括疫情在内的多種不确定因素影響,目前暫時無法滿足立即實施召回的配件儲備。
即使是立刻召回,也很難安撫衆車主。在車主們看來,這個解決方案隻是“電機壞了就換一個”,至于缺陷是怎麼形成的、未來是否能完全避免,仍是個未知數。
EQC的問題還隻是冰山一角。
2021年,車企一邊大力宣傳電動車的超長續航,一邊卻在默默“鎖電”。在黑貓投訴平台上,關于“鎖電”的投訴量達到了2543條,除了個别案例,大部分投訴聚焦于電動車企無故鎖電。
有車主投訴,2020年夏天,廣汽埃安曾通知AION S的車主,前往4S店進行軟體更新。彼時廠家以FPC(柔性電路闆)有缺陷為由,要求車主前往4S店更新軟體并直接鎖電10%,之後等待廠家發給4S店電池包供車主更換,鎖電隻是臨時處理方案,電池更換完成後,續航會恢複到正常水準。并且,廣汽埃安承諾在等待期間給予車主每月1000元補貼。
▲埃安門店 來源:視覺中國
一年後,2021年7月份,車主們發現車輛續航明顯降低,以AION S車型為例,官方标定的續航裡程為510km,“現在大部分人隻能跑不到400km”。
一位車主在黑貓投訴平台表示,AION S車型電池容量有58.8kWh,鎖電後隻能充進約50kWh的電量,同時汽車輸出功率限制在不超過60%(之前油門踩到底可以到90%以上),而宣稱135kW功率的電機,實際最大輸出功率不到70kW。
“相當于我們花了500km續航的錢買了一台不到400km續航的車。”
除了廣汽埃安,小鵬、威馬、歐拉等車企同樣也遭到“鎖電”質疑。
——2——
為什麼汽車消費者維權難?
比發現車輛存在缺陷更頭疼的,是漫長而艱難的維權之路。
“過去一年,已經數不清打了多少次(官方)400電話。”思佳滿是無奈,每次電話接通後,接線員都是同一個話術:「您的情況已經如實上報,請等待我們的從業人員跟您聯系」,“但我從未接到過他們的回複”。
為了聯系廠商,思佳和維權群中的車友幾乎試遍了所有辦法。官方投訴電話沒有回音,思佳和幾位車主甚至嘗試向戴姆勒德國總部發郵件,“也隻是會回應‘收到您的事情’”,就再無下文”。
投訴無門,在思佳長達20個月的維權中,除了一次官方回訪電話,廠商幾乎從未出現過。
消費者隻能轉向距離他們更近的經銷商。
“在4S店買的車,出了問題一定是第一時間找4S店。”一位駕齡10餘年的老車主認定,除了銷售車輛,售後、維修等問題,4S店理應負責。
但某種程度上,經銷商也隻是“中間商”。
▲汽車經銷商門店 來源:Unsplash
在某合資品牌經銷商工作多年的林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在他所經曆的維權案例中,涉及車輛品質問題的找廠家,涉及運輸、存儲等問題,經銷商才有權自行處理。
不過,通常在發生品質問題時,廠商仍會先推出4S店,“讓4S店去安撫客戶的同時,等待廠商出解決方案”。
出方案的時間并不固定。林凡解釋稱,車輛的品質問題主要是供應鍊問題,廠商首先要确定問題來源,然後進行标準驗證,繼而找供應商鑒定,“這還沒算上審批流程和物流的時間”,依據林凡的經驗,這樣一系列流程基本要“一兩個月起步”。
從汽車廠商的角度出發,這些流程是無法避免的。一位曾在車企負責核心零部件的項目經理告訴未來汽車日報,出現品質問題投訴時,車企首先要看售後投訴量,“如果隻是單起投訴,那就是機率問題”,如果數量多,需要讓售後部門調查,回收問題車輛進行拆解研究。“投訴量大的話,就需要多找幾輛車看看。”
這樣一來,“汽車廠商慢慢走流程,經銷商等待廠商的回複,但在消費者看來就是不管不顧了。”林凡也頗為無奈。
在汽車消費市場中,有多個角色,消費者、經銷商、廠商以及供應商,多方立場不同。出了問題,消費者隻能找經銷商解決,但“(經銷商)從業人員處理問題的态度和效率普遍不好”,導緻多方溝通不暢,也加劇了消費者的維權難度。
此外,汽車産品涉及諸多專業技術與零部件,是一件複雜的大宗消費品,這也成為消費者維權難的一個主因。
律師劉路告訴未來汽車日報,汽車領域的專業性比較強,很多消費者無法對車輛訴訟所涉及的技術問題作出判斷,很多時候要借助第三方的檢測機構。然而,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通過第三方機構檢測是一個費時費力費錢的行為,“除了時間長,還要墊付鑒定費,通常為幾萬元不等”,大多數消費者無力承擔。并且最終的解釋權屬于第三方機構,“(機構)可能與廠家的關系更近”,檢測結果并不一定對消費者有利。
涉及汽車領域的訴訟,還需要消費者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但消費者往往不能或不會保留相應的證據,以至于要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由于維權太難,車主維權似乎總是伴随着拉橫幅、堵4S店門、站車頂、大鬧車展等種種極端方式。
2021年4月,上海車展上一位身穿印有“刹車失靈”字樣T恤的車主站上特斯拉車頂維權,瞬間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這樣極端維權的後果幾乎是兩敗俱傷,該車主因擾亂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五日,而特斯拉也被負面輿論淹沒。
一位曾有過維權經曆的車主道盡其中無奈,如果通過正當手段能解決問題,“誰也不會采取這樣極端的維權方式”。
——3——
“無條件寵粉”的作業該抄嗎?
不過,萬事皆有例外。
2021年國慶期間,一位蔚來EC6車主熙雅在自駕遊的最後一天呼叫了蔚來異地加電服務,等車子被專員送回後,她發現車内充滿了酒氣、副駕駛座位與腳墊疑似有嘔吐物印記。
▲熙雅的遭遇 來源:蔚來APP官方
事發當天,蔚來官方第一時間聯系了熙雅,區域負責人迅速從鄭州趕往洛陽解決問題。後續20天内,雙方進行了多次溝通,熙雅得到了幾種解決方案:換車、10萬積分和一年服務;換座椅,将70度電池包更新到100度。如果退車,蔚來提出的方案是全額退車款外加賠償2萬元現金。
從法律層面來看,蔚來提出的解決方案已經“誠意滿滿”。律師林蔚告訴未來汽車日報,該事件涉及座椅弄髒後的損失賠償,類似一個乘客乘坐計程車時發生嘔吐,需要賠償清潔費,法律層面講的民事救濟就是恢複原狀。
盡管如此,上述解決方案并沒有得到熙雅的認可。這給她招來不少非議,“人心不足蛇吞象”、“把敲詐勒索說得這麼清新脫俗”……
甚至有蔚來車主怒蔚來不争,斥責其對使用者無底線地妥協似乎喪失了企業的“狼性”,面對不合理的需求應該“用法律途徑解決”,而不是“花錢消災,構築虛假的客戶滿意度”。
面對車主維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交出了兩份截然不同的答卷。
雖然不是每家新勢力都像蔚來這樣“無條件寵粉”,但至少溝通管道要比傳統車企順暢許多。新勢力車企大多采用直營模式賣車,避免了經銷商夾在中間的局面。在熙雅的案例中,她甚至可以直接在蔚來APP中@蔚來創始人李斌和蔚來總裁秦力洪,這與思佳的投訴無門形成了鮮明對比。
傳統車企需要向新勢力看齊嗎?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向未來汽車日報表示,“廠家直接面對消費者,對廠家的壓力和挑戰更大”。畢竟在經銷商模式下,一個品牌有幾百個授權經銷商,每個店都有責任接待和處理消費者投訴,隻有少數投訴需要轉到廠家。
林凡認為不是每個車企都能下這樣的決心,“重建溝通模式就要推翻現有的,還要招人、教育訓練”,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就連秦力洪也坦言:“面對一個不斷擴大的群體,保持蔚來服務的品質和社群的福利,是很困難的事。”
如何正确處理消費者的投訴與維權,是擺在傳統車企和新勢力面前的同一道難題。
(應受訪者要求,思佳、劉路、林凡為化名)
【關注智駕視訊号,關注智駕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