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慶坨轶事之“長興齋”長行
文/曹作敏
朋友們,大家好!
我是作敏老師!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關于王慶坨“長興齋”的故事。本着拾取地方特色文化,追念先人不懈奠基,傳承曆史于未來的意願,把“長興齋”搬到了我的作品中,一是真實地再現曆史,二是地方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再有,就是激勵年輕一代樹立腳踏實地、誠信謙和、積極向上的家風。寫下了以下的内容:
《王慶坨轶事之“長興齋”長行》
海河孕育了古老的津城,
津城舐犢了悠久的武清。
地傑人靈的雍南重鎮,
曾幾何時,
也曾因“長興齋”而著稱。
“舌尖上的中國”問世,
跟着節拍,
起初是為了養家,為了營生。
但在王慶坨“吃”的講究裡,
“長興宅”的特色,
又成為了一種文化傳承。
.
上溯曆史,
本分務實的張家祖輩,
低頭做人、與世無争。
本着“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古訓,
為了生存,開始了學藝謀生:
采集天下食材,
調和人間适用。
研究百姓味蕾,
演繹絕技服衆。
從最初沒有名号的“小飯館”,
到用獨特的口味,
吸引了南巡中,
微服私訪的乾隆。
禦賜“長興齋”的牌匾,
引起一方轟動。
随行禦廚,
又把《滿漢全席》的書冊贈送,
自此,“長興齋”有了正名!
精美的廚藝、“長興齋”的名号,
也走入了《武清縣志》的程式設計,
輝煌在熠熠生輝的曆史中!
雖然,牌匾在解放前夕遺失;
雖然,書冊在“文革”前後不知所蹤;
雖然,也曾經曆了經營的低谷;
雖然,有很多事迹傳說,
已微小的沉寂在曆史的天空……
但為了不讓祖輩的光輝磨滅,
為了糊口,為了家族的名聲,
一輩輩不懈地努力,
一輩輩地負重前行,
珍惜着這難得的殊榮。
無論是改朝換代,
還是風起雲湧。
無論是食不果腹,
還是佳肴頻仍。
張家的後代,
都秉承着生存的意義,
默默地把家族手藝傳承。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全國上下一心,抵禦貧窮,
這一時期的“長興齋”飯店,
也走入了公私合營,
按時上下班,服務大衆。
改革開放後,
各項事業如雨後春筍,
層出不窮。
八十年代初,
《天津日報》記者,
專程采訪了“長興齋”後人。
随後,弟兄幾個開設的小飯店,
也一個個應運而生。
随着王慶坨經濟的發展,
服務行業,也在改變着初衷:
為了順從民意、友善百姓,
張家四哥,
率先大膽地,
将固定的“四明居”飯店,
整合成冬暖夏涼的移動大棚。
師傅分組别,
每組配小工;
嫁娶升學提前定,
白事、急事應一聲;
菜單開具好,
食材采買中;
酒水海鮮定點送,
誠信服務一條龍。
待到棚好材料齊,
各司其職,耳中烹饪聲……
承辦二八三八四八席,
彙聚南北菜系,
貫穿特色始終。
色、香、味俱全,
香飄鄉裡,美譽紛呈。
家門口流動的宴席,
形式被當地政府認同:
友善、快捷,比飯店節省;
味好、實惠,确實服務大衆。
最值得一提的是,
四哥張法明,
帶領張家的十個弟兄、
老少徒弟一衆,
潛心研究,反複敲定,
親自促成了“滿漢全席”的圓滿成功!
自此,王慶坨特色的“大棚菜”,
備受推崇,
在十裡八鄉揚名!
征詢廣泛意見,
傾聽顧客心聲。
“長興齋”,在競技的大潮中尋找航燈:
老兄弟的特色食品“八大碗”,
蒸、熏、扒、炸的誠信加工,
已遍布本地,
遠銷其他市、省;
兄弟聯手,上陣婆媳父子兵。
協商籌建酒樓,
掌握新的市場行情。
“特色一鍋出”的創意,
與傳統風味的追捧,
吸引了八方來客,
用實力,
打破了王慶坨餐飲的平衡,
生意興隆!
王慶坨的水,
王慶坨的風,
王慶坨的土壤,
孕育了一輩輩王慶坨人,
自強不息的生存技能。
他們承載着小小的家族技藝,
在适者生存、時代變遷的大潮中,
傳承着不平凡的使命,
融入了中國風。
歲月的車輪,不會為誰停。
王慶坨飛歌,
已飛越武清,
飛越東西南北中。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長興齋”,在利好的政策中重生,
也必将在這方熱土上,
砥砺前行、破浪乘風!
(2022年2月)
【作者簡介】曹作敏(女),筆名:那海啊!天津人。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大學學曆。中學進階國文教師。喜歡讀書、喜歡遠方、喜歡于生活的點滴處,發現并啟迪人生智慧!樂觀向上,感染力極強。閑暇時也喜歡回憶、喜歡用文字抒懷,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