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作敏原创丨王庆坨轶事之“长兴斋”长行

曹作敏原创丨王庆坨轶事之“长兴斋”长行

王庆坨轶事之“长兴斋”长行

文/曹作敏

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作敏老师!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王庆坨“长兴斋”的故事。本着拾取地方特色文化,追念先人不懈奠基,传承历史于未来的意愿,把“长兴斋”搬到了我的作品中,一是真实地再现历史,二是地方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再有,就是激励年轻一代树立脚踏实地、诚信谦和、积极向上的家风。写下了以下的内容:

《王庆坨轶事之“长兴斋”长行》

海河孕育了古老的津城,

津城舐犊了悠久的武清。

地杰人灵的雍南重镇,

曾几何时,

也曾因“长兴斋”而著称。

“舌尖上的中国”问世,

跟着节拍,

起初是为了养家,为了营生。

但在王庆坨“吃”的讲究里,

“长兴宅”的特色,

又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

.

上溯历史,

本分务实的张家祖辈,

低头做人、与世无争。

本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古训,

为了生存,开始了学艺谋生:

采集天下食材,

调和人间适用。

研究百姓味蕾,

演绎绝技服众。

从最初没有名号的“小饭馆”,

到用独特的口味,

吸引了南巡中,

微服私访的乾隆。

御赐“长兴斋”的牌匾,

引起一方轰动。

随行御厨,

又把《满汉全席》的书册赠送,

自此,“长兴斋”有了正名!

精美的厨艺、“长兴斋”的名号,

也走入了《武清县志》的编程,

辉煌在熠熠生辉的历史中!

虽然,牌匾在解放前夕遗失;

虽然,书册在“文革”前后不知所踪;

虽然,也曾经历了经营的低谷;

虽然,有很多事迹传说,

已微小的沉寂在历史的天空……

但为了不让祖辈的光辉磨灭,

为了糊口,为了家族的名声,

一辈辈不懈地努力,

一辈辈地负重前行,

珍惜着这难得的殊荣。

无论是改朝换代,

还是风起云涌。

无论是食不果腹,

还是佳肴频仍。

张家的后代,

都秉承着生存的意义,

默默地把家族手艺传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全国上下一心,抵御贫穷,

这一时期的“长兴斋”饭店,

也走入了公私合营,

按时上下班,服务大众。

改革开放后,

各项事业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

八十年代初,

《天津日报》记者,

专程采访了“长兴斋”后人。

随后,弟兄几个开设的小饭店,

也一个个应运而生。

随着王庆坨经济的发展,

服务行业,也在改变着初衷:

为了顺从民意、方便百姓,

张家四哥,

率先大胆地,

将固定的“四明居”饭店,

整合成冬暖夏凉的移动大棚。

师傅分组别,

每组配小工;

嫁娶升学提前定,

白事、急事应一声;

菜单开具好,

食材采买中;

酒水海鲜定点送,

诚信服务一条龙。

待到棚好材料齐,

各司其职,耳中烹饪声……

承办二八三八四八席,

汇聚南北菜系,

贯穿特色始终。

色、香、味俱全,

香飘乡里,美誉纷呈。

家门口流动的宴席,

形式被当地政府认同:

方便、快捷,比饭店节省;

味好、实惠,确实服务大众。

最值得一提的是,

四哥张法明,

带领张家的十个弟兄、

老少徒弟一众,

潜心研究,反复敲定,

亲自促成了“满汉全席”的圆满成功!

自此,王庆坨特色的“大棚菜”,

备受推崇,

在十里八乡扬名!

征询广泛意见,

倾听顾客心声。

“长兴斋”,在竞技的大潮中寻找航灯:

老兄弟的特色食品“八大碗”,

蒸、熏、扒、炸的诚信加工,

已遍布本地,

远销其他市、省;

兄弟联手,上阵婆媳父子兵。

协商筹建酒楼,

掌握新的市场行情。

“特色一锅出”的创意,

与传统风味的追捧,

吸引了八方来客,

用实力,

打破了王庆坨餐饮的平衡,

生意兴隆!

王庆坨的水,

王庆坨的风,

王庆坨的土壤,

孕育了一辈辈王庆坨人,

自强不息的生存技能。

他们承载着小小的家族技艺,

在适者生存、时代变迁的大潮中,

传承着不平凡的使命,

融入了中国风。

岁月的车轮,不会为谁停。

王庆坨飞歌,

已飞越武清,

飞越东西南北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兴斋”,在利好的政策中重生,

也必将在这方热土上,

砥砺前行、破浪乘风!

(2022年2月)

曹作敏原创丨王庆坨轶事之“长兴斋”长行

【作者简介】曹作敏(女),笔名:那海啊!天津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喜欢读书、喜欢远方、喜欢于生活的点滴处,发现并启迪人生智慧!乐观向上,感染力极强。闲暇时也喜欢回忆、喜欢用文字抒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