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彼岸石:品鑒長江水墨山水的勢韻

作者:美石台

山水風景,乃中華傳統繪畫藝術殿堂中的大宗,向以勢韻著稱。

長江水墨,是長江畫面石中最具文人情懷的儒雅石種,堪稱王者之風!

一如畫面石的包羅萬象,長江水墨題材也萬般豐富,從山水到人物乃至世間萬物,其間尤以山水最為彰顯情懷寄托。

山水畫面在長江水墨石上雄、奇、險、幽、秀的呈現形式遠遠超越了自然所在與名家所創,其繁簡、濃淡、遠近的變化萬端難測,充分展現出水墨作為長江畫面石勢雄韻遠的獨特氣質!

彼岸石:品鑒長江水墨山水的勢韻

其勢其韻既可各自為政,亦可并馳齊驅,甚至勢中有韻、韻中有勢,既獨立又統一更融合。

唐代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這是劉禹錫一類文人對名山靈水的了解,但山無常勢、水無常态,天地之道、宇宙之妙絕不僅僅在這一念之執。

天下名山大川衆多,中華大地處處皆是錦繡山河,從喜瑪拉雅之巅到西北邊遠大漠,高冷中不失雄偉,荒涼間見證滄桑,未必一定要亭台樓閣、小橋流水。

品鑒長江水墨山水,大凡有山有水最為活泛,但孤山亦立、一泓即成,盡在其變化之美。

彼岸石:品鑒長江水墨山水的勢韻

山無常勢,高山雄偉,淺丘溢趣,各顯各的妙處,各悟各的真谛。

雄峰偉嶺,逞高不在尺寸,而在其勢,未必仙居,亦存人迹。

賞山之勢,其一在兀,即突起,不突不為山;其二在力,即剛性,剛性若威,猶如猛人不怒自威;其三在廣,即範圍,範圍又有真假之别,歸因于視界,真廣那是占地大小,假廣即是環境影響,如雲山霧繞之态。

山勢雖是山之威勢,但山勢未必顯,如人藏拙,勢亦能藏,譬如"山在虛無缥缈間",似乎又呈現出山之韻味,線條了了、意境悠遠,這無非是山勢藏在了雲霧間,故給人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實則真到了山腳亦讓人高山仰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彼岸石:品鑒長江水墨山水的勢韻

這句司空見慣的山水名句我不知别人怎麼了解,在我看來無非就是說:寬厚仁義的人有山一樣的胸懷,聰明智慧的人懂得以柔克剛的道理。

或許并不全面,但卻是我最初的了解,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感覺這樣的了解才是對這句名言的最好诠釋。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這樣的句式概莫如此,都是前輩先賢對天地自然的感悟,賞石的最終目的也不是為了停留在那些光鮮亮麗的皮色。

說山剛,聊水柔,剛剛過去,心中一柔,柔情似水流。

彼岸石:品鑒長江水墨山水的勢韻

但水無常态,小到溪澤池窪,大到江河湖海,除了柔情似水,亦有潛流暗湧,甚至驚濤駭浪,石上山多勢,水亦多情狀,既可一平如鏡,也會滔天咆哮。

溪流涓涓,流水潺潺,故然引得柔情萬種,傷心處眼淚汪汪,如是秋水一泓;江水滾滾,海浪滔滔,胸中豪氣頓生,多少英雄人物都被大浪淘盡,何況身邊污泥濁水!

長江水墨,石上山水,胸中丘壑,何止遊山玩水,登山當發豪情萬丈,方覽衆山之小,臨水即生柔情萬種,才悟魚水之歡。

賞石賞水墨,品山水悟自然,天地間情趣無窮,宇宙中奧妙無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