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友雲上看上博新展“破防”:“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

網友雲上看上博新展“破防”:“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

“每一件文物都記錄着曆史和文化,沒想到文物背後的流轉傳承同樣令人動容!”

家住長壽路的外企職員羅銳原打算周末“打卡”上海博物館新展“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卻因疫情阻擋了行程。沒想到昨天晚上7點,她竟然對着電腦“雲”賞了這次展覽,導覽人是上海博物館的館長楊志剛。

作為“藝起前行”線上文化活動的一部分,受疫情影響閉館的上海博物館推出了這次特别活動,在一個多小時的“雲”觀展中,觀衆跟随鏡頭欣賞了20餘件重要文物,聽到文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截至昨天晚上22時,這場“雲導覽”全網實時播放量達73.8萬次。線上看過此次展覽的網友紛紛表示:“等到疫情平穩,一定要再去博物館實地感受這些文物。”

融媒體技術讓觀衆更懂文物

跟随鏡頭步入展館,首件展品是被人稱為南宋“楷書第一”的張即之書寫的《楷書待漏院記卷》。

和許多觀衆一樣,羅銳腦海中冒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啥是待漏院?”楊志剛介紹,古代大臣上早朝時,要先聚集在一起再進入大殿,而這個聚集的地方就是待漏院。“原文作者、北宋大臣王禹偁在文中提出了兩個問題‘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聖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甯者,何謂也?’《待漏院記卷》就是順着這兩個設問展開的回答。”

網友雲上看上博新展“破防”:“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

張即之書《楷書待漏院記卷》

這件作品是由中國老一輩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收藏家劉靖基捐贈的。1980年,劉靖基将自己收藏的40件書畫精品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張即之《楷書待漏院記卷》就是其中一件。

展覽上另一件重要文物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傳世真迹《行書楞嚴經旨要卷》。盡管這件作品書寫于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但在楊志剛看來“筆力依然雄渾有力”。“這件文物除了王安石的字難得,後面的跋同樣難得。”據介紹,作品後面的題跋包括南宋牟獻之、元代的王蒙等。“我們還沒有完全打開。”楊志剛告訴網友們,未來上海博物館東館具備足夠的空間條件後,會想辦法将這樣的長卷完全打開,全面展示在參觀者面前。

網友雲上看上博新展“破防”:“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

《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并未完全展開

“王安石存世書法目前僅有兩件,除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這一件,還有一件《過從帖》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導覽中,網友們可以了解到,此次展覽中還有一件與王安石相關的展品——南宋版《龍舒本王文公文集》,這是王安石去世後刊刻的作品集,為存世孤本,将在展覽中期換展品時呈現。

網友雲上看上博新展“破防”:“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

南宋版《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将在中期展出

楊志剛還補充了展品外的資訊:南宋版《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全集共100卷,目前國内僅存76卷,其中72卷藏于上海博物館。去年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北京永樂拍賣公司拍出了散失民間的《龍舒本王文公文集》3卷殘卷,成交價高達2.6335億元,創下宋版書拍賣世界紀錄。

“雲上看展有意外收獲!”家住浦東新區東明路的市民郁彬在電腦上不斷切換視窗界面,鏡頭中呈現某件文物時,他便在上博官網上搜尋這件文物的詳細資訊和細節圖檔。“這幾年博物館數字化轉型做得很好,資料越來越齊全。雲上看展雖然不一定能看清細節,卻能聽到專家的講解導覽。希望疫情結束之後,這樣的融合展覽方式還能繼續。”

“疫情發生之後,中國博物館人喊出‘閉館不閉展’,館舍關閉但展覽不停,線上講座、雲上導覽,創新不斷,公共文化機構就要發揮公共文化輻射力、影響力。”楊志剛說。

文物背後捐贈故事同樣豐富

“雲”上展覽持續時,不少觀衆發現:這次展覽不是按照文物門類或時間順序來布展的,往往一個展台的文物,都是同樣的捐贈人所捐。鏡頭屢次定格展出的資訊銘牌,除了文物資訊之外,還标注了捐贈者姓名。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的銘牌上,顯示由王南屏、房淑嫣于1985年捐贈。楊志剛在鏡頭外補充:“此次展覽兩件與王安石相關文物,都是他們夫妻所捐贈。”

“業内對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一直有‘三多一高’的說法: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最多、捐贈人數最多、捐贈門類最多、捐贈文物級别最高。”楊志剛表示,“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希望把捐贈人的資訊凸顯出來,讓參觀者了解到文物背後的故事。

網友雲上看上博新展“破防”:“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

展品下方除了文物資訊,還有捐贈者介紹

随着鏡頭,觀衆看到了西周時期的小臣單觯。這件青銅器是酒器,雖然個頭不大,頸部卻飾有一周首尾相連的紋路,器皿内底部還有鑄銘二十二字。這件文物由文物收藏家李蔭軒、邱輝夫妻于1979年捐贈,當時他們向上海博物館捐贈青銅器、印章等數以千計,各類錢币更是達到數萬枚。“李蔭軒祖籍安徽,邱輝是浙江南浔人。明清時期南浔可是了不得的地方。”楊志剛說,南浔是商賈之地,經濟發達後人們很重視文化,特别在收藏領域頗有成就。“上海博物館另一件重要文物《缂絲蓮塘乳鴨圖》,就是南浔收藏大家龐家捐贈。”

網友雲上看上博新展“破防”:“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

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填補了上博館藏空白

沈周的《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以其青綠之色在鏡頭中格外顯眼。這件作品是“吳門四家”之一的沈周54歲時臨摹比自己略早一些畫家戴文進的《謝安東山圖》,描繪東晉著名宰相謝安隐居東山時縱情山水的情景。“沈周的畫以水墨為主,很少畫這種青綠山水。這一幅畫把南北不同畫派的畫風結合在一起,是非常獨到的一件文物。”楊志剛回憶,2018年捐贈者翁萬戈百歲壽辰時,決定将包括這幅畫在内的兩件文物捐給上博,上博為此專門辦了一次展覽。“翁先生把這樣一件文物捐給上博,說明他對上博收藏的書畫很熟悉,知道缺的就是這一門類。”2019年,他還專程去美國波士頓,開了四個小時的車拜訪翁萬戈,向他介紹展覽情況。“這些文物由翁先生祖上翁同龢代代傳下來的,他代表的是一個家族。翁家還有一些古籍善本收藏在上海圖書館。”

據介紹,去年舉辦的“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将展品重點落在建館初期收到的捐贈文物,而此次展覽則主要是改革開放之後的捐贈文物。這也暗合了上海博物館兩次文物捐贈高潮。1949年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次年改名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建上博,一大批收藏家踴躍捐贈文物,形成第一次文物捐贈高潮。改革開放以來,許多藏家看到國家的飛速發展,紛紛将多年珍藏文物精品捐贈給上博,極大豐富了上博館藏,鞏固和充實了藏品體系,由此帶動了文物捐贈的第二個高潮。

“捐贈文物與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留下了時代烙印。”楊志剛表示,這些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文化的捐贈者,有些甚至将家族幾個世紀的收藏捐了出來。羅銳用“感動”來表達自己觀看“雲上導覽”的心情。“文物凝聚着中國的曆史與文化,文物背後的故事則顯示了民族的向心力。”

一系列新展正在策劃中

導覽中,楊志剛還分享了不少文物捐贈的趣事。展覽中一隻清代犀角雕赤壁圖杯,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後人、華裔藝術家仇大雄于2015年捐贈的,但早在1993年中國政府就已禁止使用犀牛角。“當仇先生決定将這批文物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時,我們專門到海關做了說明,證明這是一件古代藝術品,也為國内博物館今後類似文物進出海關做了嘗試。”楊志剛回憶,上海博物館2015年曾辦過一場“盛世威儀——俄羅斯皇家軍械珍藏展”,展品從俄羅斯克裡姆林宮軍械庫中選出,這樣特殊的藝術品進海關時也是“開了先例”。

後來,仇大雄曾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辦展覽,策展時他與上海博物館商量,由上海博物館出借幾件古代藝術品,與他的作品形成“古今對話”。

網友雲上看上博新展“破防”:“在文物中看到民族的向心力”

《缂絲蓮塘乳鴨圖》(局部)或将展出

楊志剛透露,即将開幕的上博東館的開幕展裡就包含一個捐贈文物展,“内容選好了,可能會展出《缂絲蓮塘乳鴨圖》。不過這件珍貴文物是絲織品,對環境要求必須‘最大精細化’,才能放心展出。即使展出,也隻能一兩個星期。”

此外,上博還将推出與河南合作的夏商周文物展,通過考古視野來展現中國燦爛的文明。“這個展覽是未來‘何以中國’考古藝術系列大展的第一個展。”楊志剛介紹,與海外的合作同樣沒有因疫情中斷,原定2020年和希臘文化部合作的希臘油畫展仍在持續接洽。“雖然受疫情影響,比正常情況辦展不知道要困難多少倍,但是我們還是锲而不舍,讓對方了解上博的實力,了解展品通過‘不一般’的方式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