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各階層利用雕版印刷傳播佛教

印刷術是大陸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比活字印刷術早400多年。雕版印刷開創了人類影印技術的先河。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前,大陸佛學經典傳播全靠人手工抄寫。人工抄寫的佛學經典既費力又費時間,最為主要的問題是容易失真,容易發生錯誤。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解決了上述的問題,大大促進了佛教傳播。

雕版印刷,是将文字或圖畫雕刻在木版上,再将刻有圖文的木闆作為印版,進行施墨印刷的工藝技術。其工藝方法是:1,先按版面大小制作木闆(主要用梨木、棗木等);2,按版式要求在薄紙上書寫文字或畫上圖畫;3,将寫有文字或畫有圖畫的薄紙用特制漿糊反貼在木闆上;4,用刻刀按圖文筆劃、線條進行雕刻,使圖文凸出,空間凹下,制成印版;5,在印版上刷墨;6,将紙平鋪在印版上,用棕刷刷拭,使墨迹印在紙上;7,将紙揭起、晾乾,裝訂成冊。在雕版印刷術發明初期,采用雕版印刷工藝方法一天能印兩千張,在當時其速度是手抄經書的方法無法比拟的。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從中國流傳下來的古籍經典來看,從中國的曆史記載來看:在中國最早的雕版印刷術主要應用在了佛教傳播的需求上。

帝王

最為典型的例證就是,雕版印刷《開寶藏》。“《開寶藏》乃由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由内侍省宦官高品張從信主持雕印”。

中國古代各階層利用雕版印刷傳播佛教

雕版印刷術的全盛時期是宋代。至今宋版書也是古籍善本收藏中的名貴物品。北宋開寶四年即公元971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親自敕(chi)命高品、張從信前往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主持刻印大藏經[3],并于太平興國八年即公元983年全部完成13萬塊經版的雕版,随後就開始了雕版《開寶藏》的印刷。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官刻木版雕印的漢文大藏經,由于始刻于北宋開寶年間,又稱為《開寶藏》。

又如:公元954年前後,虔誠的佛教徒吳越國王錢俶(chu),他與高僧延壽和尚一起,雕版印刷了大量佛像、塔圖咒語,其中有數字可考者就有六十八萬二千卷,其印刷數量之多,傳播面之大,世所罕見。還有,大家熟悉的杭州雷峰塔經是錢俶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佛塔裡面藏有的經書叫雷峰塔經,又名《寶箧印陀羅尼經》。該經文共兩千七百餘字,卷端題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記”。此經現有實物收藏在中山大學圖書館内。

中國古代各階層利用雕版印刷傳播佛教

高僧

玄奘堪稱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一部描寫唐僧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西遊記》更使其家喻戶曉,孺婦皆知。在大約公元650-664年,玄奘采用雕版印刷了佛像100萬份,在5年時間散發給廣大的佛教信徒。據玄奘嫡傳弟子慧立等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公元688年)卷十所載,高宗嗣位後的公元650年,鑒于玄奘受其父皇敬重,高宗也對玄奘禮敬甚隆,遣朝臣問慰不絕,還施帛錦萬段、法衣數百。玄獎接受後,則給予貧窮之人和外國婆羅門客人,“随得随散,無所貯蓄。發願造十俱月氐像,并造成矣。”“俱月氐”為梵文量詞koti之音譯,十俱月氐為100萬。文獻記載玄獎每年印普賢像達五馱,“以每匹馬馱紙100-125kg計,則五匹馬馱500-750kg,按當今皮紙每平米約30g、每張畫像大小為25cm x30cm計算,則大約在20萬一24萬份,故5年可達百萬份,與‘發願造十俱月氐像’相吻合。若将5年印刷100萬張平均配置設定到每天,按一年工作300天計,則每天的印刷量為667張。以當今從事傳統雕版印刷的勞工刷印一張的平均時間為20秒計,則印刷667張佛像需要的時間約需4h ”

中國古代各階層利用雕版印刷傳播佛教

學者

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蘇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東坡居士。他和佛印大和尚在鎮江金山寺主持刊刻了《金山椤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蘇轼在太子太保張道的住處,得到了太保贈送給他的《金山椤伽阿跋多羅寶經》。

中國古代各階層利用雕版印刷傳播佛教

張道出錢讓蘇轼将此經“使印施于江淮間”。而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則無盡。同年,蘇轼攜帶此經來到了金山寺,在佛印大師的協助下,蘇轼親自書寫了全部的經文。後來又請善刻的工匠來金山雕刻經卷,刻好後書版一直存于金山寺,無論是信徒還是香客,可以随要随印,使得此經得以廣為流傳。

信徒

崔法珍,金代潞州崔進之女。崔法珍在山西、陝西部分地區,以斷臂的方式化緣,募資刊刻《趙城金藏》,感動了很多佛教信,這些信徒紛紛捐資協助。大約在金熙宗皇統9年(公元1149年)前後,于天甯寺組成“開雕大藏經版會”負責刻造,到金世宗大定13年(1173年)完工,曆時約30年方成。金藏刻成後,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1178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法珍授比丘尼戒。3年後,崔法珍又将經版送到中都(即今北京)印刷流通,共計16.8113萬闆,6980卷。為表彰崔法珍的功績,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崔法珍被賜紫衣,并受封為“宏教大師”。

中國古代各階層利用雕版印刷傳播佛教

《趙城金藏》印刷清晰,字型勁拔,每卷首均有精美的佛陀說法圖,其刀法線條和宋版佛經相比,具有豪放嚴整和生氣有力的特點,是大陸印刷史上的珍貴标本,是研究大陸刻經史和版本史的珍貴資料。從中可以看出曆代佛教書籍制作演變過程,是印刷發展史上的一座了不起的寶庫,在中國版本目錄學和雕版印刷史上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我在首都博物館看到了此經的藏本。

來源:旃檀精舍

禅林網

公衆平台聲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系本平台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注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将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