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作者:新華社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兩漢之際經西域傳入中國後便與中國文化互相融合逐漸發展壯大。随着中國佛教教派的傳播和教義的不斷演進,衍生而來的佛教造像異彩紛呈,這些藝術品不僅是中國古代的藝術遺産,也深受藏家的喜愛,現今已成為全球藝術市場的重要收藏門類之一。恰逢佛誕佳節,本文特選佳士得香港春拍“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以及“中國古代書畫”兩場拍賣中的多件佛教主題藝術珍品,由一尊約十五世紀鎏金銅佛陀立像,以及罕見珍品唐代寫經《大般涅盤經卷第廿六》矚目領銜。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2929

尼泊爾或西藏地區

約十五世紀

鎏金銅佛陀立像

估價:港元 3,000,000 - 5,000,000

來源:

紐約Christian Humann珍藏,于1965年前購入;

1977年前歸納入其泛亞洲藝術品珍藏;

紐約安思遠,于1983年前購入;

紐約佳士得,2007年9月21日,拍品173号

展覽:

洛杉矶縣博物館,《The Sensuous Immortals: A Selection of Sculptures from the Pan-Asian Collection》,1977年10月25日-1978年1月15日;

西雅圖美術館,1978年3月9日-4月23日;

丹佛美術館,1978年5月26日-7月30日;

堪薩斯州 William Rockhill Nelson Gallery(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前身),1978年9月15日-10月29日

出版:

P. Pal,《The Sensuous Immortals: A Selection of Sculptures from the Pan Asian Collection》,1977年,169頁,圖錄編号98;

P. Pal,《The Arts of Nepal, Volume 1: Sculpture》,1978年,圖175号

亮相本季香港“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春拍的這尊鎏金銅佛陀立像,造型獨特、立姿優美,乃向前期佛教經典造像緻敬之作。無論身材比例、手的形态、站立姿勢或略為外撇的左足,本拍品均與金貝爾美術館藏七世紀尼波羅國造像遙相呼應。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本尊佛陀面相獨特,其方臉上寬下窄,頭頂平坦,鼻梁高挺,長耳平貼臉頸兩側。就此可參照一尊公元九世紀的彌勒佛像,它們五官近似,其高聳的彎眉均與鼻胫相連,且唇形飽滿、頭形類似。兩者的袈裟在頸部均褶襇稠密,下垂部份微有起伏,其身體曲線亦朦胧寫意,而非具像寫實。二例袈裟下擺飄揚的方式極為相似,而本拍品則更為飛揚靈動。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807

無款

《大般涅槃經卷第廿六》

設色/水墨紙本 手卷

26 x 754 cm.

估價:港元 2,200,000 - 4,200,000

注:

本卷2020年經方廣錩先生鑒定為八-九世紀唐代寫經真迹,扉畫為唐代原裝所繪。

由“中國古代書畫”現場拍賣呈獻的這卷寫經為唐代寫本,首尾完整無缺。全卷原紙未托裱,原裝護首天杆,卷首有經名、卷号,卷尾儲存了唐代寫經完整燕尾。钤蓋唐代“大福善寺藏經”墨色長方印。淡墨細描烏絲欄格,展卷護首有唐代典型佛教繪畫,蔚為珍罕。

護首之唐代彩繪佛像扉畫,與山東省博物館藏唐《金光明經卷七》和浙江省博物館藏唐《大般若經卷》的繪畫風格一脈相承(請見下圖)。唐代流傳至今的繪畫不論公私所藏甚少,上海博物館藏102萬件文物中隻有5件唐代繪畫,除孫位《高逸圖卷》外,其餘4件乃唐代敦煌寫經所存留的佛經扉畫殘片。本卷的唐代扉畫出現意義非凡,不僅能讓後人了解唐代佛教繪畫的藝術特點、顔料構成,佛教儀軌等,其長度與完整性皆為近幾十年拍場中之僅見。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從左至右:山東省博物館藏唐《金光明經卷七》扉畫、本卷扉畫、浙江省博物館藏唐《大般若經卷》扉畫

從書體來看,此卷楷書已相當成熟。長橫入筆方向多變,中段虛和,收筆處有裝飾性按筆。有些點方峻銳利如刀刻,豎筆尤顯勁折概。豎鈎和彎鈎,出鈎時向上輕提,略具緩沖之意,并不直接趯出。明顯具有歐陽詢與顔真卿楷書的特點。氣度雍和端雅,極具盛唐氣象。許多地方采用行書化的連筆,如“氵”的寫法,“空”、“入”的局部筆劃;至于“此”“亦”等字,及其中頗具标志性的“S”型點畫,則似《蘭亭序》與智永《真草千字文》之流風遺韻。

以龍朔二年(662)P.2056《阿毗縣毗婆沙卷》、上元三年(676)P.3278《金剛經》這兩件公藏唐代寫經,及山博藏《金光明經》、浙博藏《大般若經》與本卷做《字例對照表》(請見下圖),發現它們在書體演程序度上的同一性與藝術風格的相似性,印證了本卷的時代座标和風格歸屬。從書法史演進的角度看,本卷的書法與唐代楷書名家淵源頗深:既承襲了初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的楷書風骨,又開啟了中晚唐顔真卿、柳公權楷書發展之門。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宣和書譜》記載了經生取法當時名家薛稷的狀況:“時為經生,作字得楷法之妙……當時如薛稷之流亦複宗之,經生作字得妙處,宗法薛稷。” 唐人重法,可見經生皆學褚薛之出衆者,那他們所書的經卷就是保留唐代一流大家風貌的書法珍品。對照表中可見本《大般涅槃經》高超的書法技巧與唐時名家風貌相沿襲。字筆間的牽絲及細勁處見硬悍的精細實力,其迹著實留人眼目,可稱耐品與雅觀。本卷現中晚唐的沉郁與雄深。其中,一些字樣即便置諸顔真卿、柳公權、徐浩等名家中,剛方雄健處,直如一個脈絡。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從左至右:本卷、顔真卿《多寶塔》、柳公權《金剛經》

本卷末有“大福善寺藏經”印,黑墨水戳,長條狀,印文為四周單行,風格與敦煌藏經洞中儲存唐宋時代經卷中常見的藏印相類似,此印略大于唐代寫卷每行及單字。本卷為大福善寺唐代藏經唯一僅見之本。“大福善寺”,或考為唐代宜興竺山大福善寺,唐代詩人王翰,曾作《福善寺開元石幢》。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從左至右:國圖藏唐代淨土寺藏經墨印、本卷唐代大福善寺藏經長條墨印

寫經發展至唐代已到了藝術的頂峰,此卷無疑是其中之代表作;完美展現了“唐人寫經”的藝術高度,婉轉流暢,圓勁古雅,飄動隽逸,令人如沐春風,如沾法雨。唐代書法實物,自明清時代已是難得一見的稀珍,也是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館争相收藏的中國藝術珍品。具有高度文物版本價值及書法藝術價值。

精選佛教主題藝術拍品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2933

西藏地區

十七/十八世紀

彩繪佛陀經幡

估價:港元 700,000 - 900,000

來源:

拍賣于紐約蘇富比,2004年9月22日,拍品57号;

于2000年代購于Mandala Gallery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2932

清 十八世紀

錦緞十相自在八吉祥龍鳳紋哈達

估價:港元 600,000 - 800,000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2928

唐初

石灰岩雕觀音像

估價:港元 600,000 - 800,000

來源:

Mandala Fine Arts,香港,1990年代初;

亞洲私人舊藏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2927

隋 / 唐

銅鎏金佛坐像

估價:港元 350,000 - 550,000

來源:

Mandala Fine Arts Ltd.,香港,1999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2936

沉香木十八子手串

估價:港元 100,000 - 150,000

中國古代書畫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812

金農

《蕉下羅漢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27.5 x 40.5 cm.

1761年作

估價:港元 600,000 - 800,000

來源:

林熊光(1897-1971)藏品;

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2008年5月26日,編号1264

出版:

《曆代名畫作品欣賞-金農作品》,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14年10月,封面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809

明 / 清

無款

《羅漢》

設色絹本 鏡框

180 x 86.4 cm.

估價:港元 200,000 - 300,000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810

明 / 清

即非如一

《一葦渡江》

水墨紙本 立軸

70.5 x 24.5 cm.

估價:港元 80,000 - 120,000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811

東臯心越

《觀音》

水墨紙本 立軸

67 x 28.5 cm.

估價:港元 60,000 - 80,000

注:

東臯心越,俗姓蔣,浙江金華府浦江縣人,清康熙十五年 (1676) 東渡日本,能書畫,兼善古琴篆刻,為日本古琴中興之祖,篆刻之祖,對日本影響深遠。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806

明 / 清

即非如一

《行書詩句》

水墨紙本 立軸

25 x 61.5 cm.

估價:港元 60,000 - 80,000

佛光普照,共慶佛誕:飽覽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之美

拍品編号808

明 / 清

為霖道霈

《行書》

水墨紙本 立軸

111 x 30.7 cm.

估價:港元 50,000 - 70,000

注:

為霖道霈,明末清初曹洞宗僧,福建建安人,俗姓丁,十四歲祝發,為永覺元賢法嗣,後居鼓山二十餘年,著述甚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