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德格爾:牽挂,牽念和牽心

作者:哲學慢生活

海德格爾是德國哲學家,是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和主要代表。

他思考人類的生存境遇,思考這個時代的文明與喧嚣;他追問“存在”的意義,探明真理的顯現。

下面我們來看看,其“存在”理論中,關于“牽挂”,“牽念”和“牽心”的這部分内容:

海德格爾:牽挂,牽念和牽心

1.“牽挂”是“此在”,是“此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狀态

人必定要與世界發生關系,在情緒層面表現出對這個世界的牽挂。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是對遠方親友的思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對愛情的執著。

這些“情緒”,就是“牽挂”;或者為“某件事物”牽挂,又或者是為“某個人”牽挂。

如果一切塵埃落定,人就不會有所“牽挂”了;就能夠達到一種灑脫而自在的境界。

2.和“其他存在物”打交道的狀态,叫“牽念”

人“存在”于世,無非對兩樣東西有所“牽挂”:“物”和“人”。

對于“事物”的牽挂,那就是“牽念”;而對于“人”的牽挂,那就是“牽心”。

3.“牽念”就是從“上手之物”到“現成之物”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什麼是“牽念”?

“此在”和“其他存在物”打交道,就叫做“牽念”。

接下來,就要進一步了解,什麼是“上手之物”,什麼又是“現成之物”?

海德格爾:牽挂,牽念和牽心

4.“上手之物”,就是在手邊的,可随時拿起來使用的東西

用竿子夠水果,這根竿子就是“上手之物”。

拿起這個工具去使用,整個行動過程是得心應手的。

你完全不會把焦點放在這根棍子如何,始終放在如何摘到水果上面。

這個物體的“存在”,正是通過人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顯現,起到了作用。

5.“現成之物”是人采取主客思維模式後的産物

當這根竿子夠不着時,勢必就将思考焦點放在這根杆子上了。

需要想辦法把這根竿子加長,又找來一根竿子,用繩子把他們捆綁起來,再去摘果子。

這個時候,竿子由“上手之物”變成了“現成之物”;而這種轉變,也是人從行動到認識的過程。

6.和其他人打交道的狀态,叫“牽心”

“牽心”是“此在”和“其他此在”的“共在”,是“此在”和“其他此在”地打交道。

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世,一定會和其他人交往。

出生時,和父母交往;上學後,和老師和同學交往;工作後,和同僚和老闆和客戶交往;結婚生子後,和伴侶和孩子交往。

人的内心總是感受到一種和他人的“牽連”之感,這就是“牽心”的狀态。

海德格爾:牽挂,牽念和牽心

我們總是要和其他人交往,去處理和他人以及集體之間的關系。

此在的本質就是“去存在”,意味着“此在”是可以進行選擇的。

為了更好地“存在”,我們就應該妥善處理人際關系;使得自己身心愉悅,使得自己在人事關系上能夠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