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德格尔:牵挂,牵念和牵心

作者:哲学慢生活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他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思考这个时代的文明与喧嚣;他追问“存在”的意义,探明真理的显现。

下面我们来看看,其“存在”理论中,关于“牵挂”,“牵念”和“牵心”的这部分内容:

海德格尔:牵挂,牵念和牵心

1.“牵挂”是“此在”,是“此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状态

人必定要与世界发生关系,在情绪层面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牵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爱情的执著。

这些“情绪”,就是“牵挂”;或者为“某件事物”牵挂,又或者是为“某个人”牵挂。

如果一切尘埃落定,人就不会有所“牵挂”了;就能够达到一种洒脱而自在的境界。

2.和“其他存在物”打交道的状态,叫“牵念”

人“存在”于世,无非对两样东西有所“牵挂”:“物”和“人”。

对于“事物”的牵挂,那就是“牵念”;而对于“人”的牵挂,那就是“牵心”。

3.“牵念”就是从“上手之物”到“现成之物”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牵念”?

“此在”和“其他存在物”打交道,就叫做“牵念”。

接下来,就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上手之物”,什么又是“现成之物”?

海德格尔:牵挂,牵念和牵心

4.“上手之物”,就是在手边的,可随时拿起来使用的东西

用竿子够水果,这根竿子就是“上手之物”。

拿起这个工具去使用,整个行动过程是得心应手的。

你完全不会把焦点放在这根棍子如何,始终放在如何摘到水果上面。

这个物体的“存在”,正是通过人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显现,起到了作用。

5.“现成之物”是人采取主客思维模式后的产物

当这根竿子够不着时,势必就将思考焦点放在这根杆子上了。

需要想办法把这根竿子加长,又找来一根竿子,用绳子把他们捆绑起来,再去摘果子。

这个时候,竿子由“上手之物”变成了“现成之物”;而这种转变,也是人从行动到认识的过程。

6.和其他人打交道的状态,叫“牵心”

“牵心”是“此在”和“其他此在”的“共在”,是“此在”和“其他此在”地打交道。

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世,一定会和其他人交往。

出生时,和父母交往;上学后,和老师和同学交往;工作后,和同事和老板和客户交往;结婚生子后,和伴侣和孩子交往。

人的内心总是感受到一种和他人的“牵连”之感,这就是“牵心”的状态。

海德格尔:牵挂,牵念和牵心

我们总是要和其他人交往,去处理和他人以及集体之间的关系。

此在的本质就是“去存在”,意味着“此在”是可以进行选择的。

为了更好地“存在”,我们就应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使得自己身心愉悦,使得自己在人事关系上能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