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使的美食會客廳》以美食為橋梁,“汾”享異域文化

作者:食品評論日刊

洋芋做的餃子好吃麼?紅菜頭也可以做甜品?

三月春已至,帶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意象的中國名酒青花汾酒,搜狐美食頻道的《大使的美食會客廳》走進了瑞典大使館,在滿是春日元素的廚房裡,讓中國網友感受美食與美酒的碰撞,用味蕾破解瑞典的美食密碼。

《大使的美食會客廳》作為一檔由搜狐美食頻道創辦的節目,其倡導的“腳步不能抵達時,味蕾可以先觸達”的理念,打破外交與觀衆的次元壁,讓中國觀衆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異域的美食文化,成為舌尖上的“一帶一路”。

《大使的美食會客廳》以美食為橋梁,“汾”享異域文化

美食不分國界,當味蕾與全球美食相遇,迥異的文化會綻放相同的熱愛。在這檔節目中,觀衆可以随主持人的腳步參觀各國大使館,在領略各國美食的同時,感受中外别樣的飲食文化。同時,各國主廚會展示本國的經典菜品,當竈火燃起,香氣彌漫,觀衆就踏上一段美食之旅。

這期《大使的美食會客廳》走進了瑞典大使館。斯堪的納維亞風格的客廳裡,線條非常簡潔的家具,在陽光的映襯下,與充滿老北京胡同風格的外磚牆相得益彰,室内藏品也或多或少與中國有着很深的淵源。

身處大使館内,不禁讓人聯想瑞典的美食與中國的美食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今天的主食是瑞典的特色傳統的瑞典洋芋餃,這個洋芋餃實際是一種素食的餃子,配有白竹筍,配瑞典特别典型的越橘醬。”主廚Mattias Lundahl的一番介紹,讓觀衆們大吃一驚,這洋芋餃子跟中國傳統的餃子一樣麼?

原來,南北狹長的瑞典,也有吃餃子的習慣,而且和中國一樣,不同的地區做餃子,有各種不同的配方和做法。“最傳統的做法也是用豬肉,跟中國很像。”主廚Mattias Lundahl說。

《大使的美食會客廳》以美食為橋梁,“汾”享異域文化

在等待餃子的間隙,瑞典大使HelenaSångeland聊起了瑞典獨特的餃子文化。與中國每逢佳節吃餃子的習俗不同,瑞典的餃子不為慶祝特定的節日,而是老百姓比較常見的一種食品。

此外,瑞典人吃餃子也不像多數中國人一樣蘸醋,而是會用一些果醬。比如這次餃子佐餐用的越橘醬就展現出濃濃的瑞典特色。“有的時候我們單吃這個漿果,但是它和融化的黃油一起,給你帶來很多能量。尤其是在冬天,讓人感覺能量滿滿。”大使Helena Sångeland言辭間滿是瑞典人對漿果的喜愛。

新鮮洋芋做的面皮,配合清新的時蔬,香而不膩的瑞典餃子可以說與中國餃子有很大的不同。但這次的素食餃子,卻是瑞典國内新晉流行的可持續美食的一個縮影。據大使HelenaSångeland介紹,瑞典國内有越來越多的餐廳或者說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吃所謂的植物纖維美食,而植物纖維美食其實就是素食。

《大使的美食會客廳》以美食為橋梁,“汾”享異域文化

與中國人對甜品的認知不同,作為餐桌上不可或缺一道菜品,瑞典人對甜品有着獨特的愛好。當地人甚至有一個“肥胖星期二”的節日來品嘗多種多樣的甜品。這次大廚Mattias Lundahl所做的甜品用到了瑞典盛産的紅菜頭。用紅菜頭和巧克力、蛋清、奶油等制成的甜品,因為紅菜頭本身就有點甜味,是以做的時候不像往常的甜品一樣放很多糖,比較健康。

《大使的美食會客廳》以美食為橋梁,“汾”享異域文化

美食須有美酒配。中國名酒青花汾酒作為本期節目的贊助商,其實與瑞典還有一段淵源。早在1921年,瑞典的考古學家安德森與中國學者一起發現了仰韶文化,發現了杏花村遺址。還在杏花村發現了酒器,酒器的出現也标志着中國乃至世界酒文化的誕生。

而誕生于杏花村的青花汾酒作為中國名酒之一,近年來也伴随着國家“一帶一路”和“亞洲文明大會”持續揚帆出海,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大使的美食會客廳》這檔節目裡豐富的國際外交場景,正可以為汾酒品牌提供強勢國際化支撐,加快其走向世界舞台的步伐。可以說青花汾酒與《大使的美食會客廳》的合作是渾然天成、相得益彰。

《大使的美食會客廳》以美食為橋梁,“汾”享異域文化

此次,汾酒作為中國文化的經典符号被傳遞到瑞典大使的手中,突顯了汾酒拓展海外市場的戰略經營方向。

首先,通過建構多層次的汾酒國際市場營銷體系,打造汾酒國際化核心競争力。其次,通過國際交流活動,樹立汾酒的國際化形象,提升汾酒的海外知名度、認可度、美譽度以及市場影響力。相信随着《大使的美食會客廳》這檔節目的開播,會有更多人關注中國白酒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