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億Manner,迷失自我

百億Manner,迷失自我

文 | 開鳳梨财經(kaiboluocaijing),作者 | 金玙璠,編輯 | 艾小佳

2022年,Manner Coffee(以下簡稱Manner)要換種活法了。

這個3月,“3天、10城、200家店”,Manner的瘋狂開店計劃正在進行,又破天荒地宣布開放外賣。

平價精品咖啡品牌Manner,被資本追捧前,默默無聞了許多年。不學星巴克,早期的門店不設座位,咖啡隻能外帶;不學瑞幸,壓根不做外賣;不求效率,用的是半自動咖啡機,還需要咖啡師完成制作過程;不談規模,前三年隻開了3家店。

被資本關注到後,它在幾年時間就成長為目前估值最高的新興咖啡品牌,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28億美元。

當外界開始琢磨它時,最初發現它的“伯樂”今日資本突然退出,為外界留下懸念:Manner到底怎麼了?

我們不妨從拓城、外賣這兩個動作去看,一個是最有魄力的一次開店計劃,另一個是“破例”開放外賣。這對于其他咖啡品牌來說屬于正常操作,但對于“蝸居”上海的Manner來說,足以寫進Manner創業7年以來的大事記。而且,得到的、失去的,都很明确。

開店拓城,Manner終于算是走出上海灘、加入到了一線城市的咖啡巷戰中。但拓城也會經受更大考驗,小店故事還能講下去嗎?把店變大後盈利模型還跑得通嗎?

啟動外賣,Manner能擴大覆寫範圍、拉新使用者,但如果杯量上去了,對于使用者而言,最具差異化的自帶杯體驗還有保證嗎?

“過去店開得太慢了,現在就要抓緊補上。”在一些投資人眼中,Manner是透支了未來幾年的估值。還有投資人開玩笑說,Manner遲早“變味”,它和瑞幸最大的不同,恐怕就剩下使用的不是全自動機器了。半自動咖啡機,可能是“精品”Manner最後的倔強了。

店開起來了,但故事沒了

3天,72小時内,在10座城市開出200新家,Manner的開店計劃夠閃電,相當于每個小時就有2.8家店開門迎客。

不過實際的場面,并不像Manner宣傳得那麼誇張,因為這200家中的部分,已經在今年的一二月份開起來了。

不過由于疫情原因,部分門店延遲開業,Manner開新店的固定活動“自帶杯三天免費活動”也延期進行。窄門餐眼的資料統計,截至2022年2月,Manner在營門店共382家。

百億Manner,迷失自我

Manner開店計劃的第一任務,是把原本就擁擠的上海咖啡版圖填得更密。

窄門餐眼資料顯示,在上海這個全球咖啡館最多最密的城市,Manner已經占了295席,市中心的靜安區和黃浦區一帶,密度尤其高。

在内環線以内的黃金辦公地段陸家嘴,Manner和巨頭星巴克都能打打擂台。陸家嘴500米範圍内,Manner在2021年8月時有6家店,同期星巴克有8家店。

負責某咖啡品牌門店拓展的朱雲常在上海中心區域活動,她告訴開鳳梨财經,Manner的門店喜歡紮推,經常一條馬路上就冒出好幾家,而且位置總是離星巴克不遠。

“Manner已經覆寫了上海核心區域的一類點位,這一輪鋪店,屬于查漏補缺。”關注咖啡賽道的投資人陳默默表示。

Manner開店計劃的第二任務是,走出上海灘,尋找新天地。

在最熱門的地段,開面積最小的街邊店,控制開店成本,把價格定低,再用高人流量保證客單數,小店高坪效模式,是Manner早期在上海地區盈利的秘密武器。據《晚點LatePost》報道,一位投資者稱,截至2021年1月底,Manner的上海地區門店全部盈利。

關注線下消費的投資人馮炜告訴開鳳梨财經,圈内流傳的說法是,一家幾平米的Manner店,前期投入隻要30萬,客單價在20元左右,每天杯量四五百杯,3個多月就能回本,很快就能複制。“在2015年的時間點上,這種小店模型沒有對标,屬于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Manner一度小到能把店直接開到别人的店裡。比如,上海有門店開在盒馬店裡的一角;早期它在北京華貿購物中心的門店,就“藏”在一家男裝店裡,大小不到10平米。

今日不同往日,一二線城市的咖啡店正趨于飽和,Manne也不能僅靠小店模式打天下。

一位此前調研過Manner的投資經理對開鳳梨财經說,最能代表Manner模式的小店點位,集中在上海老城區,但這類優質點位實在有限,撐不起Manner的上海夢。

深圳和北京,更是小店稀缺,那裡的馬路更寬,“逛商場”文化某種程度上已經取代了魔都的“逛街”文化。初來乍到的Manner,沒有開任何街邊小店,要殺進白領、年輕人的聚集地,就得進核心商圈,高價拿下高客流量的點位。

“Manner找不到和上海同樣的店型,為了适應就要做店型調整,開到寫字樓、商場裡。”馮炜表示。

上述投資經理總結,Manner在北京、深圳主要進兩類購物中心,以北京為例,要麼是以辦公場景為主的,比如新中關店、望京店,要麼是以購物場景為主的,比如apm店、太古裡店。在這樣的核心商圈,想找到10平米以下的原版Manner店完全就是奢望。

“必須把店變大”。朱雲透露,去年年中,Manner八成的門店是10平上下的小店,後期新開的門店越來越大,現在20-50平是主力店型。

“Manner已經不是今日資本最開始看到的模型了。”馮炜說,這直接影響單店模型,而且調整适不适用,還沒得到驗證。

佛系少年,開始“随大流”

小店故事不好講了,Manner也不能再當佛系少年。3月13日,Manner幾乎是和閃電開店計劃同時宣布,“破例”啟動外賣。合作平台是美團。

堅持七年不做外賣,在更容易數字化、标準化的咖啡賽道,實在不可思議。但發生在韓玉龍這個咖啡老炮身上好像就合理了些。

在創辦Manner之前,韓玉龍做過咖啡烘焙師。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是,他曾經拒絕了一位客人一次性訂購30杯咖啡外賣的要求。和他拒絕讓Manner做外賣的理由一樣:等待,會讓原本醇香的咖啡變了一杯酸苦的“藥水”,“為了賺這一筆‘快錢’而損失掉品牌的信譽,得不償失”。

其實Manner這次“打臉”,是遲早的事。除了衆所周知的疫情的原因,還因為不做外賣、純粹的實體店模式,天花闆實在太低。

雖然Manner可以線上點單,可隻能夠觸達門店周邊的商廈、辦公區,這也決定了它的上限。非工作日、非高峰時段,杯量無法保證。在上海以外的城市尤其如此。

除了多開店,Manner想要擴大覆寫範圍、拉新使用者,恐怕隻剩開放外賣這條路了,畢竟外賣這塊蛋糕着實誘人。星巴克2021年在中國外賣市場收入35億元。CIC灼識咨詢總監張辰恺表示,星巴克、Costa、瑞幸、Seesaw、M Stand等早前都無一例外開通了外賣業務,外賣管道能為單店盈利起到推動作用。

百億Manner,迷失自我

Manner上海首店圖源 / Manner官微

可放在Manner身上,問題就會複雜化。最為直接的,是可能破壞消費者“自帶杯”的體驗。

Manner的模式是“平價+外帶”,産品價格帶在15元-20元,如果自己帶杯子去“打”咖啡,還能減5元。

生活在上海的陳默默說,在早午高峰時間段,Manner門店外總是排着長長的隊伍,打一杯咖啡,往往要等20分鐘左右。“每天喝兩杯,一個月就能省300元,這筆錢對于精打細算的上海白領,和把咖啡當成日常消耗品的打勞工,都挺有吸引力的。”

如果外賣業務做得風生水起,自帶杯的消費者大機率要等待更長時間。一位Manner忠實使用者告訴開鳳梨财經,外賣開放後,提前20分鐘下單,到店取,依然要等十幾二十分鐘,而且附近幾家店的出品速度都不太穩定,不打算為這個等待時間買單了。這樣的聲音不是個例。

“Manner用的不是全自動咖啡機,大步幅擴張對咖啡師人才、供應鍊管理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易觀分析品牌零售行業分析師李心怡分析道。

商業咖啡的代表星巴克、瑞幸,使用的是全自動咖啡機。Manner的精品政策讓它更中意半自動咖啡機,也就是說,依然需要咖啡師完成制作過程。

這樣的決定依然來自韓玉龍,他曾對媒體提到,“不想要機械化,不想抹殺掉每一個咖啡師的個性,這應該是一個有感情的行業。”

簡單了解的話,使用半自動咖啡機的Manner,可以擁有更好的口感,對應的,操作門檻更高,标準化程度更低。

不過,許多咖啡從業者并不迷信半自動咖啡機。馮炜從一些咖啡創業者那裡得到的說法是,全自動機器發展迅速,産出咖啡的品質未必比半自動咖啡機差。

咖啡行業創業者陳璜也是同樣的觀點。他體驗過深圳和南甯的Manner,看到一些繁忙的Manner門店,出品和純手沖的精品咖啡相去甚遠,萃取出問題的情況也不時發生。

“随時觀察、調整萃取方案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一方面對咖啡師要求很高,另一方面這個工作很占時間。”陳璜解釋道。他說,反倒用全自動的品牌,去哪家店喝都很穩定。

如果從定位、營銷角度去看,半自動咖啡機在他看來,就是“精品”定位最後的倔強了,至少在面子上,保留着精品咖啡的驕傲。在咖啡文化比較重的城市,一台半自動咖啡機可能會是核心的差異化競争力。

忙擴店、開外賣,半自動機器能兼顧品質和效率嗎?後端的咖啡師教育訓練能跟得上嗎?不管外賣業務做得好與不好,都有難題等着Manner解決。

資本成就,又受制于資本?

花十幾塊錢買一杯拿鐵,打開蓋子一看,竟然有人工拉花的精品咖啡。打勞工會被Manner感動成“鐵粉”。

但資本不會。資本想聽的故事,是速度,是規模。即便此前深陷造假醜聞,瑞幸速度仍時常被投資人提起。

同樣是定位中等價格帶,都有比較豐富的非咖啡類産品,都很重視私域社群營運,“瑞幸能靠資本快速開店,你為什麼不行?”上述投資經理說道。

說起開店,Manner和瑞幸早有“瓜葛”。2018年5月,瑞幸瘋狂拓城時,已經成立三年的Manner不講“規模”,其在官方微信公衆号上釋出了一段沒有署名的文字,“Manner,還是慢慢走吧,像個孩子一樣,不摔跤就好。我們還是想平安,長大,成人。”

四個月後,今日資本向Manner投了8000萬,拿走了40%的股份。拿到融資後兩個月,Manner在上海開出5家分店。那一年,瑞幸強勢拓店超過2000家。

2019年全年,Manner開店48家,平均每個月開兩家,第二年,繼續默默開了50餘家。2020年,叫得上名字的咖啡品牌都在喊拓店的口号,Tims咖啡的目标最保守,“開1500家店”,沒有設定時間。瑞幸的口号最激進,“在2023年底前開4800-6900家店”。

有“風投女王”徐新背書,Manner拿錢的節奏,從2020年底開始以季度為機關,直到2021年上半年,密集進行了4次融資。

估值翻了數倍。2021年6月,Manner最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28億美元(折合人民币178億元)。當時Manner在全國門店還不到200家,相當于一家店估值一個億。

在一些投資人眼中,Manner是透支了未來幾年的估值。“Manner至少要到兩三千家的規模才能撐得起這個估值。”馮炜表示,基金是要回報的,股東壓力下要做快速擴張,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徐新在接受36氪采訪時表示,“我想要的是大單品”、“做到幾百億銷售收入、大幾十億利潤是終極格局。單品牌也做不了太大,還要搞多品牌。”

說這話的時候,她已經從Manner退出了。2021年5月26日,天眼查資訊顯示,今日資本的老股由Coatue和H Capital接手。接手前,今日資本與韓玉龍、陸劍霞夫婦共同持股的40%比例接近。

百億Manner,迷失自我

有解讀說,因為今日資本看到了Manner擴張的天花闆。但不止一位投資人認為,主要沖突可能是投資方與創始人、創始團隊,在戰略、經營理念上有較大分歧。

徐新離場,Manner依然要适應資本要求的速度。畢竟,對手已經跑出去一大截了。

Third Bridge高臨咨詢的專家此前預估,2022年的咖啡賽道會延續2021年的一片火熱,與奶茶産品需要人工調配、且需要不斷疊代的特性不同,咖啡産品相對固定,機器利用性高,各品牌店鋪的複制能力會随之更高。

2022年第一季度,星巴克、瑞幸、Tim Hortons、皮爺咖啡(Peet's Coffee)都已啟動或在籌備擴張計劃。Seesaw咖啡、M Stand、代數學家等一批新咖啡品牌,也在圍攻一線城市的黃金地段。

如果說Manner在上海,和星巴克、瑞幸還算是勢均力敵,那麼在上海以外的一線城市,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百億Manner,迷失自我

“而且Manner既不像阿拉比卡一樣走網紅路線,要維持一個比較高的調性,在市場營銷上也沒有太大投入。要拓店,免不了要和瑞幸做同樣的選址,服務同樣的客戶。”馮炜形容,就像Manner早期在上海開店遇到星巴克一樣,在其他地域,Manner難免要和瑞幸“面對面”。

有投資人分析,拓城開店、開放外賣,都是Manner迫切要做的動作,甚至未來可能會更激進。

分析的依據之一是,今日資本此前派駐的CEO還在。據“IPO早知道”先前的消息,到2020年底,今日資本派旗下投資經理金斌斌進入了Manner董事會,深度參與Manner的日常營運管理,而韓玉龍和陸劍霞二人則更專注于具體産品的研發。天眼查顯示,金斌斌目前持股7.2%。

“現在的股東、管理者可能對擴張、拉新、複購、優化利潤模型,都有更高的要求。”馮炜感歎,Manner過去開店開得太慢了,現在團隊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朱雲、馮炜、陳璜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