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特爾“歐洲六大造芯基地”成形,斥資190億美元德國建2nm産線

作者:電子發燒友觀察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美東時間周二(3月15日),英特爾正式公開其歐洲投資計劃。英特爾表示,計劃投資逾330億歐元(約合360億美元)幫助歐洲地區提升晶片産能,其中包括承諾投資170億歐元(約合187億美元),在德國建立一個全球頂尖的晶片生産基地。

英特爾德國新工廠目标2nm以下

2021年1月13日,英特爾官方宣布,已任命擁有40年資曆的科技行業領袖人物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為公司新一任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曾在英特爾工作了30年,是英特爾首任首席技術官,是80486處理器原型架構師,引領了14種不同的處理器開發,是英特爾至強和酷睿處理器取得成功的關鍵人物。

毫無疑問,帕特·基辛格是一個技術流,不過其管理能力也不容小觑,在回歸英特爾出任首席執行官之前,他在帶領VMware威睿公司的近十年裡,帶領公司轉型為雲基礎設施、企業移動和網絡安全領域公認的全球上司者,使公司的年營收幾乎翻了三倍。

增強英特爾在全球晶片制造方面的話語權,是帕特·基辛格回歸英特爾之後非常重視的一點,英特爾代工服務(IFS)成為該公司六大業務線之一,投資10億美元的基金建立晶片代工的創新生态。在今年2月份,英特爾還以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全球第九大晶圓代工廠商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以加快公司在晶圓代工方面的程序。

英特爾“歐洲六大造芯基地”成形,斥資190億美元德國建2nm産線

資料來源:企業财報,電子發燒友網整理

關于德國的建廠計劃,英特爾的野心無疑更大。據悉,英特爾德國新工廠被認為是帕特·基辛格帶領英特爾通過創新技術扭轉目前晶圓代工格局的重要一步,将嘗試生産小于2納米的晶片。至于為什麼會選擇德國,英特爾指出,德國是建立大型基地的理想之地,這裡有充足的人才和基礎設施,以及現有的供應商和客戶生态體系。

按照英特爾的規劃,這一擴産計劃将為德國當地在工廠建造過程中創造7000多個工作崗位,并在建成之後提供3000多個永久性的工作崗位。

根據相關報道,英特爾并非是為德國工廠鼓吹造勢,該公司在10nm以下工藝方面,立下了宏大的目标。帕特·基辛格曾透露,英特爾的目标并非是在5年内攻克5nm,而是在2024年實作2nm晶片的量産。“今天我們預測,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我們将保持甚至比摩爾定律更快。作為摩爾定律的管理者,我們将在我們的創新道路上堅持不懈。” 帕特·基辛格曾在英特爾的線上創新活動上說。

英特爾歐洲六大基地

針對英特爾的歐洲投資計劃,歐盟内部市場專員Thierry Breton大為稱贊,稱之為“真正的歐洲項目”。

随着英特爾德國工廠計劃的披露,英特爾在歐洲的戰略布局雛形已現。英特爾将通過360億美元的持續投資,在歐洲的德國、法國、愛爾蘭、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六個國家打造六大晶片基地。其中,除了德國這一先進的晶片制造工廠,英特爾還将在法國設立新的晶片研究中心,擴大已有的英特爾北愛爾蘭工廠,并與意大利政府商讨建設一個全新的晶片封裝工廠。是以,英特爾在歐洲的六大基地将具備從晶片研發設計到生産封裝的全産業鍊能力,賦能歐洲當地的半導體産業發展。

路透社表示,英特爾将自己的研發中心和工廠設立在歐洲的不同國家,将幫助其從更多的歐盟成員國中擷取補貼。德國工廠占據英特爾360億美元投資的一半以上,不過英特爾并未透露德國政府到底補貼其多少錢。

按照英特爾的計劃,該公司在未來的十年内,将在歐洲持續投入達800億(約合880億美元)的巨額資金,之是以如此雄心壯壯,就是因為歐洲各國都希望引進英特爾,帶動當地的晶片産業發展,并為其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政府補貼。

歐洲會和美國一樣嗎?

不過,雖然目前的聲勢浩大,最終這些計劃能夠落地,此時還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号。

我們都知道,英特爾的投資計劃和歐洲目前倡導的《歐盟晶片法案》是高度貼合的。《歐盟晶片法案》中提到,将提升歐盟國家晶片産能的工藝水準列入重要目标範圍,即到2030年,能夠生産2納米及以下的晶片,滿足自身和世界市場需求。到2030年,歐盟計劃将在全球晶片生産的份額從目前的10%增加到20%。

同時,《歐盟晶片法案》還規劃了歐盟為這項宏偉計劃提供的相關資金,允許以公共資金支援歐洲“開創性”的晶片生産,這筆資金分為兩部分:公共投資總額為300億歐元,用于扶持現有的半導體研究以及相關創新項目;私人投資約150億歐元。

歐盟的決心是可以看到的,采用立法形式推動晶片發展,為整體計劃的推進帶來了更多的保障。

然而,近一段時間我們看到過很多國家和地區關于晶片發展的宏偉計劃,包括《2022年美國競争法案》。在《2022年美國競争法案》準許的3000億美元撥款中,有520億美元用于補貼半導體制造以及汽車和電腦用關鍵部件的研究。

在包括美國《2022年美國競争法案》的推動下,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均提出了要在美國建廠的規劃,并打算投入巨額的資金。其中台積電的規劃投資為120億美元,目标是将5nm引入美國;三星的規劃投資為170億美元,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泰勒市打造一個領先的3nm工廠;英特爾先期規劃投資為200億美元,這是俄亥俄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而英特爾的持續投資計劃為在未來10年在美國投入1000億美元。

但問題是,除了英特爾明确表示其前期投資的200億美元不受政府補貼的影響,該公司發言人威廉·莫斯指出,沒有美國聯邦政府補貼的幫助,10年内投入1000億美元将很難完成。而台積電和三星前期投資都比較依賴政府的補貼,據悉兩家公司目前工廠建設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答應的補貼沒有到位。

美國如此,那麼由成員國組成的歐盟在出錢這件事上真的能齊心協力嗎?

而解決了錢的問題,還有人才問題,美國智庫CSET提出的辦法是從台積電其他地區的工廠引進3500多名人才。難道歐洲也來要求這些大廠“拆了西牆補東牆”嗎?

引進之路于大陸并不通

無論美國《2022年美國競争法案》關于晶片制造的部分,還有歐盟的《歐盟晶片法案》最終能否達成目标,這種引進的路子對中國大陸的晶片制造産業而言都是行不通的。

有人可能會說,我們不是引進了中國台灣地區的台積電嗎?但台積電南京廠最先進的隻有28nm,從技術水準上看還不如中芯國際。如果用辯證關系去看,台積電南京廠對大陸的晶圓代工産業而言,是一種成長空間的壓縮,這也是為什麼台積電南京廠擴産會引起巨大争議的原因。

但是,對于本土晶片制造的發展我們也絕不能束手就擒,加大對已有晶片制造工廠的投資是一條需要持續且有決心的路,這條路定然艱辛,需要數年、數十年如一日。同時也要根據自身特點去尋求更廣闊的道路,在國際巨頭廠商牽頭的 UCIe 标準還處于“混沌狀态”時,國内快速響應出台chiplet标準草案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前沿科技創新的同時,如何用現有技術再做創新,是國内晶片産業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

而像英特爾這種,動辄數百億美元,一下子就是2nm的規劃,并不适合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