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國标成為“紙老虎”,電動自行車超速如何解決?

新國标成為“紙老虎”,電動自行車超速如何解決?

圖檔來源:央視3·15晚會截圖

今年央視3·15晚會上,電動自行車超速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包括新日、金箭、台鈴、綠源、小牛等等品牌,其銷售的新國标電動自行車都能通過解碼器等手段,實作對于限速的破解。

早在2019年4月15日,電動自行車新強制性國家标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GB17761-2018 ,以下簡稱“新國标”)就已經開始實施。

新國标中明确了:電動自行車應具有腳踏騎行能力,具有電驅動和電助動功能,電驅動行駛時,最高設計車速不得超過25km/h、電助動行駛時如果車速超過25km/h,電動機不得提供動力輸出。在整車設計方面,全車重量(含電池)不能超過55kg,蓄電池标稱電壓應當小于或等于48V,電動機額定連續輸出功率應當小于或等于400W。

此外,電動自行車的軟硬體均應當具有防篡改設計,防止擅自改裝或改動最高車速、功率、電壓、腳踏騎行能力。但是在一系列暗訪當中,企業為了能夠解除限速可謂“各顯神通”,比如借助第三方硬體進行限速破解、甚至還有官方下場親自為經銷商提供破解服務,而且為了能夠在交警查驗時瞞天過海,很多銷售電動自行車的店鋪還提出了“改速不改表”的騷操作,即車速可以達到30~40km/h,但是表顯速度卻停留在25km/h。

電動自行車限速究竟為了誰?

新國标成為“紙老虎”,電動自行車超速如何解決?

随處可見的電動自行車大軍

在新國标車型進駐市場的初期,對于使用者和行業内的廠商都曾産生過一定的困擾,站在使用者角度,新國标電動車除了限速以外,對于外形、重量、電池容量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規定,使得新車在外形、動力等方面的表現力,相較于之前的超标車有所下降,但從長期的發展來看,用車安全和交通安全依然是需要首先考量的因素。

為什麼要給電動自行車限速?其背後的核心原因還是在于作為道路交通參與者,電動自行車的速度應該與道路環境、駕駛者能力、産品結構設計等相比對。電動自行車通常都行駛在非機動車道内,與它接觸最多的就是行人與自行車,如果電動自行車車速過快,一旦與行人或者自動車遭遇碰撞,很容易造成人員受傷。

同時,電動自行車在設計時,其整備重量、刹車、輪胎以及防護結構等硬體,都是以低速行駛為主要場景來規劃的,尤其是與機車産品相比,你會發現電動自行車在很多關鍵結構的設計上,都進行了簡化,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使其擁有了高速行駛的特性,很容易出現“跑得快、刹不住”的情況。

最後一點,則是電動自行車并不具備駕駛門檻,這也使得很多駕駛者,并不具備對電動自行車的完全操控能力,或者也不了解和遵守交通規則,在這種情況下,貿然讓他們駕駛時速達到40km/h的交通工具,其危險性也顯而易見。

是以電動車的限速,其初衷還是為了能夠保證大家的出行安全,之前因為電動車超速與汽車、行人産生碰撞後導緻的悲劇,已經上演過很多次了,使用者在進行破解限速的操作時,還是應該意識到這種操作會産生額外的安全隐患。

還記得《流浪地球》中的經典台詞嗎?”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交通安全才是最重要那個部分。那麼,對于那些想要追求速度感、更高通勤效率的消費者而言,可以考慮考取機車駕照,選擇電動機車産品。

新國标車能調速,比“超标車”更加危險

新國标成為“紙老虎”,電動自行車超速如何解決?

加裝破解限速子產品(圖檔來源:央視3·15晚會截圖)

與限速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目前處于灰色乃至違規地帶的“破解限速”産業鍊,這也是此次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重點内容,其實破解限速這件事,并非是現在才成為熱門話題的,幾年前,電動自行車就能夠通過“剪線”的方式解除限速,相信很多人對此并不陌生。

在電動自行車進入新國标時代以後,由于設計上的限制,解除限速的手段變得稍微複雜了一些,但是依然有很多企業在從事相關的工作,比如在央視的報道中,就有一家名為“江蘇藍君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為電動自行車提供相關的解碼器産品,這些解碼器通過與電動車電源相連接配接,就能輕松解除速度限制,甚至有一些還具備解除低速提示音、表顯數值25km/h封頂等功能。

之前很多不符合新國标規範設計的“超标車”中,還有一些是裝備更大功率電機的同時,改善刹車與輪胎抓地力的産品,如今的“新國标解速車”,則純粹是在為低速使用環境設計的代步工具上,直接解除了速度限制。換而言之,這些車輛在設計乃至測試的過程中,隻以25km/h作為速度上限,其對應的刹車、車架強度、車燈亮度、輪胎等設計,也隻以此為标準。

新國标成為“紙老虎”,電動自行車超速如何解決?

破解限速後對比(圖檔來源:央視3·15晚會截圖)

但是實際傳遞給使用者以後,通過銷售店鋪或者第三方管道解除限速後,這些車輛的使用場景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比如在測試中,電動自行車25km/h刹停至0km/h需要10m并且全程都能夠保證車輛平穩可控,如果車速提升至40km/h,刹停距離就有可能會增長1倍,并且對于很多新手而言,越是高速狀态遇到意外情況,其對于車輛的控制力就更會被減弱,如果再遇到冰雪或者雨天,基本摔車将是必然結局。

由此可見,新國标車在目前的技術規定架構下,其适用的使用場景就是圍繞低速、短距離的代步需求展開的,對于新國标車輛而言,廠商在解除時限速不僅違規,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從這個角度來說,包括小牛、新日、金箭、台鈴、綠源等品牌,其自身就應該建立起防範的意識,在央視的暗訪中,很多銷售人員對解除限速毫不避諱,甚至有些電動自行車廠商的從業人員,都會直接告訴記者提供解碼的方式,并以此作為推銷的手段。那也就證明了在廠家眼中,并不把新國标的限速當作紅線,而是陽奉陰違。

限速與效率,真的是個死結嗎?

電動自行車市場發展到現在,之是以能夠受到大衆的廣泛關注,主要還是來源于其零門檻的上手限制以及普通消費者對于便捷、實惠代步工具的需求。對于處于賽道内的廠商而言,更應該對使用者的安全負責,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的市場利益,如果長期容忍”破解限速“的情況存在,最後市場就會變成”劣币驅逐良币“的狀态,合規産品無人問津,私改産品踏破門檻,那對于一起又一起的由于超速、改裝引發的安全事故,誰來負責呢?

近兩年,企業也想出了一些可能能夠緩解沖突的方式,比如布局智能網聯化的電動自行車産品并推出與之比對的保險機制,對于那些合規使用車輛的使用者而言,保險可以作為購買新國标電動車的使用保障,智能網聯化中具備的定位、錄像功能則可以作為提供保險服務的資料依據。

不過這中間,也會産生很多問題,比如車輛進入智能網聯化後,使用者的隐私問題如何保護,車輛為智能網聯功能增加的成本如何平攤,這些都是需要企業去解決的痛點和難點。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使用者對于通勤效率的追求,這件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對于車量稀疏、人流較少的路段/地區而言,但是這更多地需要使用者、政府、企業協同起來,通過一系列手段來對現有的産品、限速政策進行優化。(本文首發钛媒體App 作者/鄧劍雲 編輯/鐘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