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靜“莞”抗疫,線上觀展|可園春花的故事,都藏在居巢的這幅畫裡

三月春風溫柔輕撫,可園可堂的“春花”悄悄綻放,從濃蔭厚綠中長出簇簇白花。風傳花信,雨濯春塵,最是觀《春花圖》賞春花的大好時節。

近期,為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東莞市可園博物館臨時閉館。在目前形勢下,靜“莞”戰疫,成為當下東莞人最真實的寫照。

靜“莞”抗疫,線上觀展|可園春花的故事,都藏在居巢的這幅畫裡

春花,學名石斑木,花期2-4月。

在“宅居”的日子裡,可園博物館立足自身資源和特色,推出有趣的線上文物“物”語,帶大家解讀文博溫度,傾聽文物話語,傳遞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

本期,東莞可園博物館把居巢的《春花圖》搬到線上,觀花如畫,賞畫及人,讀人及事,用《春花圖》帶來無限春意,号召大家同心抗疫,靜看花開。

靜“莞”抗疫,線上觀展|可園春花的故事,都藏在居巢的這幅畫裡

(清)居巢《春花圖》扇面(東莞市可園博物館藏,鄭祖蔭捐贈)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在古代文藝作品中,“春花”與“秋月”總是形影相随,其意象引人遐想萬千。“春花”或專指花之品種,或泛指綻放于春天的花卉。

在可園,就有這麼一株“春花”。一百六十餘年前,居巢以此為題繪成了名作《春花圖》。

1856年,居巢随張敬修傳回廣東,應張敬修及張嘉谟邀請,和居廉一起常居于張氏園林。可園主人張敬修、道生園主人張嘉谟都是能詩文、善書畫的文人雅士,常邀請居巢、居廉等文化名人吟風頌月,賞花惜花,揮毫作畫。

惜花之人必愛花。1857年冬,張嘉谟邀請居巢一同外出尋花。寒風蕭瑟中,兩人一路尋到石井一帶,在路邊忽然看到有野花幽幽盛放。花樹葉小綠深,姿态虬曲,白色花朵嬌小蕊嫩,滿滿簇簇,豔比海棠桃蕊,經霜盛放更有韻味。兩人看着贊賞不已,得知此花本地人稱呼為“春花”,便掘取樹根,用轎子送回園裡移栽。

後來,居巢念念不忘此次“春花”之行,便以筆繪成春花形狀,又作詩題記尋花雅事,留下了《春花圖》扇面。

靜“莞”抗疫,線上觀展|可園春花的故事,都藏在居巢的這幅畫裡

(清)居巢《春花圖》扇面(局部)

《春花圖》布局疏朗講究,畫面左側發出數枝花葉,屈曲伸向頂部,枝幹穿插自如,繁而不亂。右側遙遙斜出一支,卉蕊飽滿,既突出枝幹蜿蜒逶迤姿态,又給人以一枝獨秀的驚喜。花心由嫩黃寫出蕊絲如繐,花瓣以筆尖點彩色撞入未幹漬中,暈染出飽滿且層次不同的顔色。

圖中,累累花朵次第盛放,花瓣繁複重疊,極為研麗,透出寒冬之中的花香醉人。花下綠葉重重,葉脈向背清晰,頗見寫生之妙,更反襯出花的白和嬌美。整體設色素雅,成功捕捉了春花的特色,又彰顯出鮮活和嬌嫩的蓬勃之氣,形神兼備,天趣盎然。

靜“莞”抗疫,線上觀展|可園春花的故事,都藏在居巢的這幅畫裡

居巢花鳥畫博采衆家之長,以自然為師,重視寫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居派”畫風。居巢一生作畫态度嚴謹,畫成即是精品,據記載其畫“雖一小幀,亦數日始成,蓋渲粉染色,不妄點一筆”。

【記者】馬新傑 李玲玉

【通訊員】郭譯陽

【作者】 馬新傑 李玲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