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與“Yellow River”,地名翻譯為何關乎國家實力?

地名外譯既是語言範疇問題,也關系到國家實力和國家對外話語權。

作者:周薇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歐洲學院副教授

人類雖然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域,但周圍的事物大部分相似,感受也大多相通,這是翻譯得以存在的基礎。

但由于生存環境有别,曆史文化背景迥異,各地風物獨有之處,各族群認知之差别,均會在語言上展現出來。一種語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或概念,有時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并不存在,這又給翻譯帶來挑戰。

“火鍋”一詞有幾種譯法?

表示特定文化事物或概念的詞語,可稱之為“文化詞”。文化詞的翻譯,主要有兩個方向:音譯(按發音譯)和意譯(按意思譯),意譯又可分為直譯(按字面意思譯)和按指稱物譯(解釋描述文字所指對應物)。比如,中國的“火鍋”,音譯是huoguo,直譯是hot pot,按指稱物譯是Chinese fondue(fondue源自法語,是一種瑞士的烹饪方法,需要一個持續加熱的鍋,用切成小塊的食材蘸着鍋裡融化的奶酪食用)。這三種譯法較為常見,當然還有其他翻譯方式,如音譯時按英語發音轉寫是hwor-gwor,按字面意思可譯為fire stew,按指稱物譯甚至可以将“火鍋”這一事物進一步解釋描述。

黃河與“Yellow River”,地名翻譯為何關乎國家實力?

2019年11月8日,第二屆進博會重慶非遺大火鍋體驗區内,直徑10米重約13噸、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天下第一大火鍋”吸引衆多觀衆和客商。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三種譯法各有優劣。音譯較為便捷和統一,但意思傳達不甚明确;直譯比較有趣,但對應的具體事物不夠明确,有時甚至會引起歧義。是以,這兩種譯法都需要與圖檔、實物或上下文對應,才能讓國外讀者明白指稱對象。按指稱物譯則選用國外讀者熟知事物或直接描述出對應物,最易被了解,但有時不完全準确,且對應物的原名稱也丢失了。

地名翻譯為何關乎一國主權?

地名跟文化詞類似,對應中國特有的地點,往往也包含豐富的文化資訊。對于漢語地名外譯,使用漢語拼音進行音譯是主要方法。這是譯者介入最少的翻譯方法,是以相對客觀,也容易統一,同時更符合表音文字的語用習慣,在文本中不會影響行文。此外,音譯地名回譯成漢語時歧義較少,讀者比較容易通過譯名回譯。

需要說明的是,地名與文化詞的最大不同,在于它關系到一國主權。是以,地名翻譯應堅持使用中國的漢語拼音方案。近代曆史上,中國一度使用西方為漢語創立的拼音,如威妥瑪式拼音、郵政式拼音,直到1979年聯合國秘書處發出通知,采用漢語拼音作為拉丁字母文字轉寫中國人名和地名的标準。

黃河與“Yellow River”,地名翻譯為何關乎國家實力?

2021年4月1日,第34屆北京圖書訂貨會商務印書館展區内展示的《新華字典》漢英雙語版。作為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在本屆圖書訂貨會上以漢英雙解的形式全新面世,擔當起國際語言文化交流新使命。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一直以來,漢語拼音在漢字認讀教育上起到很大作用,但并未在對外交流的場合被大力推廣,如許多中國人在與外國人交流時,會給自己取個與本名毫不相幹的外國名。其實,向世界推廣漢語和漢語拼音,不妨從名字和地名做起,在對外交流中用漢語拼音多刷刷存在感,将其慢慢介紹和普及給外國人。

地名翻譯如何“望文生義”?

許多地名在行文中的作用僅是指出處所,是以音譯一般能達到最基本的交流目的。但事實上,地名命名之初都有一定意義,隻不過很多西文書寫符号都是表音符号,随着發音變化,地名的意義慢慢變得不為人知。而漢字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多漢語地名都可以“望文生義”,是以将地名的意思翻譯出來,也是一個選擇。

意譯地名最大的好處是形象,會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黃河”的譯名Yellow River肯定比Huanghe更讓人印象深刻。漢語中的許多地名,隻見其名就能讓人聯想到它們的來曆,尤其是一些景點名稱。翻譯出這些地名的内涵,無疑會增添其魅力,也能展現出漢字的特點。

黃河與“Yellow River”,地名翻譯為何關乎國家實力?

2021年8月,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黃河九曲第一灣風景。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比起音譯詞,意譯詞會更長一些,至少由兩個以上實詞構成,這并不符合西文表達地名的習慣,用在文本中有時會顯得喧賓奪主。此外,意譯的地名也易造成回譯困難,比如,Black River可能是“黑河”,也可能是“烏江”。為解決這一問題,常用的地名、意譯詞較長的地名可跟音譯詞一同出現,這樣既能表達出地名的涵義,在反複出現時也能直接使用簡潔的音譯詞。

此外,能否用指稱物的譯法對地名進行翻譯呢?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也确實有。比如中國的珠穆朗瑪峰,1856年被英國人測量後命名為Everest(取自當時測繪局一官員名字),中國的釣魚島也在19世紀末被英國人測量後命名為Pinnacle Islands(因其形似房屋尖頂)。上文說過,地名通常與一國主權相關,若不使用主權國的命名,顯然對地名所屬國不夠尊重。而上述地區之是以能夠被他國命名,也反映出當時中國國力羸弱,這在今天的中國是不可能發生的。

黃河與“Yellow River”,地名翻譯為何關乎國家實力?

2021年7月8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2021)上,科大訊飛展台展示的翻譯終端,可同時翻譯8國語言。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如何讓中國地名更“知名”?

地名外譯既是語言範疇問題,也關系到國家實力和國家對外話語權。從中國角度出發,當然是直接使用專名原本的樣子——漢字,最能原汁原味傳達中國地名的内涵,但在目前全球拉丁字母文字較為普及的情況下,實作難度較大。目前,音譯的地名更符合拉丁字母文字的行文和認知習慣,可先通過使用漢語拼音,幫助中國漢語拼音方案“走出去”。但就像中國人已習慣西方冗長又毫無意義的人名、地名,今天中國也應讓西方人逐漸熟悉中國式的名字,通過譯出地名漢字背後的文化内涵,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地名、漢語的特點,這也應是中國的外語使用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後,一個名字能被長久銘記,可能并不僅僅因為名字本身的音和意,更多的是其對應的人和地的故事。是以一個地名想要“知名”,更重要的是當地故事的傳播,需要在文化宣傳和傳播上多做工作。

周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歐洲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語語言文學博士。留法多年,先後在法國亞眠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學習并獲得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與跨文化交際。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北京市項目以及多個學校科研項目和教改項目,出版專著《地名的秘密:漢語地名外譯研究》。

來源:中國新聞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