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風裡 放紙鸢

“兒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清代人在《燕京歲時記》裡寫下的這句話,說的正是風筝。

春風裡 放紙鸢

陽春三月,廣州的草地上、廣場上、海邊、山間,放風筝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來。一家大小牽着長長的細線,就着和煦的春光,在輕風中奔跑,真是其樂融融。

春風裡 放紙鸢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風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據說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它最初的靈感,可能來自飛鳥在空中飛翔的形态,故名“紙鸢”。周武王伐纣時“以鳥畫其旗”,古代軍隊多使用繪有鳴鸢的旗子,代表正義之師和必勝信念。古人亦有以鸢為風伯之說,作為風神。

風筝利用空氣浮力,僅利用絲繩、竹片、綿紙等的簡單組合,就可以禦風而行,上到數百米的高空。《韓非子》記載墨子用竹木做成“木鸢”,“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可見飛行能力相當強。同時期的魯班也曾“制木鸢以窺宋城”,有點今天用無人機偵察的意思了。

宋代元稹《有鳥》寫風筝:“有鳥有鳥群紙鸢,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寇準的《紙鸢》:“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既寫風筝,也寫心境。

而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放風筝不僅需要人走出室外,在開闊的場地上跑或走,而且仰頭遠望,還可以活動頸椎、脊椎,對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再好不過,也可以讓孩子們的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減少近視率的發生。

民間還認為放風筝可以放走“晦氣”,祛病消災。是以,放風筝作為一種傳統休閑活動深植于民間,在不少地方,放風筝的活動,或者風筝的紮制技藝,還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風筝從設計樣式,到選材、繪制、紮制,再到放飛,是個完整的流程,天真質樸,又風雅宜人。風筝有大有小,小的可以巴掌大,最大的連串風筝總長可達七八千米;重的風筝以噸計,要六七級風天裡衆人協力才放得起,而孩童們的輕便風筝,卷起來往書包裡一插就行了。

春風裡 放紙鸢

天河體育中心廣場上,傍晚時分有放風筝的人,有的老手在風筝上裝上彩燈,夜幕降臨後看天上閃動的點點光芒,有種神奇的效果。

據說著名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非常熱衷于研究風筝,曾主持編纂了《宣和風筝譜》,詳細記載了當時各種風筝的制作和裝飾工藝。明清風筝大發展,許多文人都親自參與紮繪風筝,曹雪芹就寫過《南鹞北鸢考工記》,詳細介紹40多種風筝的紮、糊、繪等工藝技法和放飛技巧,并在《紅樓夢》中生動地描寫了放風筝的情節。

春風裡 放紙鸢

既然放風筝有這麼多的好處,那就快去跑跑吧。不過還是要注意,風筝線常不易察覺,有時會傷到人。無論是自己放風筝,還是看人放風筝,還是要注意周遭環境,保護好自己,也關照好他人。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蔔松竹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宣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謝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