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风里 放纸鸢

“儿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清代人在《燕京岁时记》里写下的这句话,说的正是风筝。

春风里 放纸鸢

阳春三月,广州的草地上、广场上、海边、山间,放风筝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一家大小牵着长长的细线,就着和煦的春光,在轻风中奔跑,真是其乐融融。

春风里 放纸鸢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据说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灵感,可能来自飞鸟在空中飞翔的形态,故名“纸鸢”。周武王伐纣时“以鸟画其旗”,古代军队多使用绘有鸣鸢的旗子,代表正义之师和必胜信念。古人亦有以鸢为风伯之说,作为风神。

风筝利用空气浮力,仅利用丝绳、竹片、绵纸等的简单组合,就可以御风而行,上到数百米的高空。《韩非子》记载墨子用竹木做成“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可见飞行能力相当强。同时期的鲁班也曾“制木鸢以窥宋城”,有点今天用无人机侦察的意思了。

宋代元稹《有鸟》写风筝:“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寇准的《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既写风筝,也写心境。

而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放风筝不仅需要人走出室外,在开阔的场地上跑或走,而且仰头远望,还可以活动颈椎、脊椎,对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再好不过,也可以让孩子们的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近视率的发生。

民间还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晦气”,祛病消灾。所以,放风筝作为一种传统休闲活动深植于民间,在不少地方,放风筝的活动,或者风筝的扎制技艺,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筝从设计样式,到选材、绘制、扎制,再到放飞,是个完整的流程,天真质朴,又风雅宜人。风筝有大有小,小的可以巴掌大,最大的连串风筝总长可达七八千米;重的风筝以吨计,要六七级风天里众人协力才放得起,而孩童们的轻便风筝,卷起来往书包里一插就行了。

春风里 放纸鸢

天河体育中心广场上,傍晚时分有放风筝的人,有的老手在风筝上装上彩灯,夜幕降临后看天上闪动的点点光芒,有种神奇的效果。

据说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非常热衷于研究风筝,曾主持编纂了《宣和风筝谱》,详细记载了当时各种风筝的制作和装饰工艺。明清风筝大发展,许多文人都亲自参与扎绘风筝,曹雪芹就写过《南鹞北鸢考工记》,详细介绍40多种风筝的扎、糊、绘等工艺技法和放飞技巧,并在《红楼梦》中生动地描写了放风筝的情节。

春风里 放纸鸢

既然放风筝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就快去跑跑吧。不过还是要注意,风筝线常不易察觉,有时会伤到人。无论是自己放风筝,还是看人放风筝,还是要注意周遭环境,保护好自己,也关照好他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