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作者:春河月亮

視訊加載...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記者康偉、嚴萌萌、傅敏)6月30日,《新華社每日電訊報》刊登了題為《戰鼓,藍海找丹心——探索鼓浪嶼百年紅色印記》的報道。

2021年初夏,鼓浪嶼。在耀眼的陽光下,紅花的樹蔭下,一座古老的平房,不乏各種時髦的商店。

在碼頭,一艘雙層白色渡輪從廈門島渡過渭江。這艘船下來時,男女老少不一。人群中有一位老人,他似乎與其他遊客沒有什麼不同。周圍的人并不知道,那個名叫林斯瑪特的古浪嶼老人最近經常回國,更深入地研究島上的革命曆史。

回到91年前,已經成為一年多的公共特許權的鼓浪嶼已經是一座别墅了。

同樣是在南方炎熱的夏天,離老碼頭不遠的地方,一塊小木闆停靠在岸邊。一個打扮成中國人的商人,當他下山時,他冷靜下來,警覺地環顧四周,這個"商人"似乎沒什麼特别的。他周圍的人并不知道,他要去島中央的虎巷8号,也就是當時的福建省委所在地,他有一個隐藏的身份:中國共産黨員。

風和海浪,大海和山脈。

鼓浪嶼,這個東海浪浪的"隐秘角落",這位廈門詩人王國珍的《月亮也芬芳,鋼琴也亮,海浪也多愁善感"的美麗海島,在福建乃至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記。海浪拍打着岩石,聽起來像鼓聲 - 鼓聲不僅是音樂之島的美妙和弦,也是紅島的革命鼓聲。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飽覽廈門鼓浪嶼全景。新華社記者 魏培泉

微波深入靜水

路口是"碼頭"的老話。這很生動,因為在鼓浪嶼,一個不到2平方公裡的小島,步行到路的盡頭到碼頭。69歲的林斯馬特解釋道。

島東的鋼琴碼頭到虎巷8号,地圖上沒有扭曲超過600米,走上去卻有點費力——這個海蝕島不平整,道路也高低不平,時寬窄。就連在島上長大的詩人舒薇"也經常在家門口迷路",說那些"小巷、長滿苔藓的石牆和不同風格的小樓都是同謀"。

不過,林對每一條小巷都很熟悉。他有一頭白發,身材略顯胖,但眼睛明亮,步伐強勁。良好的腳部力量,這是鼓浪嶼居民的共同特征:由于島上罕見的步行工具,上下爬都是靠步行。

從鋼琴碼頭向西,沿中央商業街領路、市場路,一路可見南面福建傳統紅磚、西華小洋底,旁邊生長着綠色的桉樹,像火鳳凰一樣的花朵。

"這是一個'海洋花園'和'世界建築博覽會'!"外國遊客會感到非常驚訝。文學史專家不禁感慨:"鼓浪嶼的曆史密度太大了,每棟樓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走到與垂直中國路的交界處,如果不仔細看,很容易忽略前方有一條狹窄的口可以繼續往前走,這就是虎巷。1916年,一隻華南虎在漳州南台武山麓的南麓被槍殺。

與享有盛譽的胡同不同,虎巷在橫截面上極其不顯眼,最窄的點不到3米寬。正因為如此,1930年8月,中國共産黨福建省委被調到這裡。今年早些時候,廈門島當局附近出現了可疑人員。出于安全原因,時任省委書記的羅明決定搬到鼓浪嶼尋找新家。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位于虎巷8号,福建省委舊址現為鼓浪嶼紅色教育主題館。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老虎巷8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站在小巷裡,隻能看到建築的側立面,建築的布局,房子的活動都不得而知。走進門,可以看到這是一棟兩層樓的磚砌建築,通往二樓的樓梯位于庭院入口右側的一個小房間裡,相對獨立。

如今,這座南洋僑民居已經翻修,成為島上的紅色教育主題館。但林記得2014年,當時它還是一個住宅區。當時,退休一年後,他開始專注于鼓浪嶼的文學史研究,朋友邀請他坐下來。基于自己對鼓浪嶼建築的調查,林斯敏覺得島上1000多座老房子裡的老房子"很普通",卻感到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感。"我們花時間保護公共特許時期遺留下來的曆史建築,我們必須更多地關注早期共産黨人留下的紅色印記。

研究鼓浪嶼的紅色印記,首先要問:為什麼要在這裡設立省委機關?為什麼選擇鼓浪嶼?

曆史上,鼓浪嶼曾被稱為"圓沙洲",一直處于中原主流文化視野中。直到第一次鴉片戰争後,根據《中英南京條約》,廈門于1843年11月成為貿易港口,而橫跨島嶼的鼓浪嶼開始了一段現代的屈辱史。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被迫與10個國家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地憲章》,鼓浪嶼成為現代中國的兩個公共特許權之一。到1930年,當省政府搬到這裡時,島上有十幾個外國領事館,還有無數的外國銀行,教堂,公共房屋等。

雖然租界是外國列強殖民統治下的一個地區,但在農曆革命戰争期間,在白色恐怖的氣氛中,有利于消滅國民黨的反動勢力。此外,"鼓浪嶼已經是一個高度融合的中國傳統文化、閩南民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國際共同體,複雜的多元文化環境适合地下黨的生存,相對安全。"曆史文學專家,"嚴傑說。

省委機關遷至虎巷8号後,十幾名從業人員申報是來廈門做生意的一家人。Romine和他的妻子謝曉梅是大哥哥和大姐姐。飾演仆人的郭向宇和他15歲的兒子黃如璋(擔任省級交通官員)每天都會前往廈門市中心的秘密聯絡點,交流檔案和資訊。

不久之後,省委書記蔡總和夫人曾志搬進了島東北福州路127号二樓,這裡成了省軍委機關。這座五層樓的建築建在岩壁上,從海邊的客廳俯瞰島上的船隻,房子後面有多個側門通道,便于疏散,從建築物的後面近20米高,鼓新路看起來像一個平房,很少有人知道直接從大海。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該住所位于福州路127号,曾是福建省軍事委員會所在地。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樓下不遠處的黃家渡海域,蔡和羅明每周定期約行,像兩個朋友一樣走路聊天,完成軍委向省委報告和請求。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這兩個藏身處,一個接一個地下達了省革命的指令,一個接一個地上司着鼓吹号角的武裝鬥争。

那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廈門是産業勞工相對集中的地區。自19世紀中葉廈門被迫開放貿易以來,海輪運輸,電話,郵電,罐頭食品等許多企業在這裡迅速崛起。

從1926年春開始,在福建各地成立了地方黨組織。但第二年,發生了412反革命政變,革命形勢嚴峻。同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緻函閩北兩個專門委員會,訓示建立省級黨組織,稱:"福建的産業勞工很少,但廈門福州的海員市政碼頭船廠和其他勞工運動黨沒有嘗到注意......福建省公署必須在廈門工商業發展和交通設施區設立。在革命的低潮中,這為福建地方黨組織的革命鬥争指明了方向。幾天後,福建省臨時委員會成立,該機構後來搬到了廈門。

"當時,廈門與中央紅交通線息息相關。文化學者吳永琪介紹,從上海乘坐國際遊輪,沿海岸線到汕頭和香港,可以到達福建南部,這條交通線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與黨中央和中蘇地區溝通;

此後,中共福建省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鼓浪嶼秘密舉行。1930年2月,在尼高路449号召開的福建省第二次黨代會上,通過了10項決議,對指導全省革命鬥争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對今後"福建革命高潮必然到來"做出了判斷,提出了"全省全面暴亂"的任務。這是受當時黨内滋生的"左傾"思想的影響,高估了福建的革命形勢。随後的公開集會暴露了一些同志的身份,并間接導緻當年8月将省級權力移交給更隐蔽的鼓浪嶼。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改造後,長尾路197号,曾經居家,曾一度在福建省召開第二次黨代會。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在動亂的戰争中,地下黨員在浩瀚的海洋中"閃動"。曆史的大輪子,如此曲折,乘風破浪,遠方而去。

萬國的讓步,穿在身體和心中的國家

在林的聰明眼光看來,鼓浪嶼可能隻是中國革命浪潮中的一小波,"這段曆史很短,但不可忽視。

1931年3月25日,省政府遷至虎巷8号不到一年後,被國民黨當局摧毀。軍事委員會也被迫撤出。此後,黨中央決定不恢複福建省委的上司權,分為福州、廈門兩個中央市委。

一直處于隐蔽戰線上的鼓浪嶼革命變得更加艱難和隐秘。但救援地圖上的紅色靜脈在島上從未斷裂。

但是他們當時藏得越多,就越安全,現在很明顯,晨星很少。林巧妙地尋找,終于在一堆舊紙上認識了一位革命老人何江。他在鼓浪嶼學習、教書、參黨,用詩歌寫了一部革命史,讓來世能夠詩意地窺見中國共産黨中央在廈門上司的地下鬥争。

"在清晨的陽光下,太陽升起一面紅旗/鐮刀和錘子,壓倒了靠近海底窗戶的反動旗幟/岩石,有無數人在看紅旗/祖國必勝,人民與共産黨站在一起!"

日光石奇石堆疊基地,塌陷成天空。爬到杆頂,俯瞰整個島嶼,俯瞰島嶼。賀建奎在1932年,為了激勵群衆,革命者"不知不覺地"在高聳的幾十米巨石上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

原廈門市委常務理事何幹等同志分别駐紮在島上一個重要的聯絡站泉州路54号——神州醫院。從1932年到1934年,它覆寫了許多地下黨員,營救了許多進步學生,并為蘇聯地區教育訓練了一批醫務人員。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位于泉州路54号,曾是台灣醫生李英章開設的神舟醫院和中國共産黨中央駐廈門聯絡站。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醫院的老闆李英章是一名台灣醫生。他上司了台灣第一次反對日本殖民統治者的農民鬥争,第二次森林甘蔗農民,在被日本當局逮捕之前,他避開廈門,在鼓浪嶼行醫謀生。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他擔任神州醫院黨支部書記,以醫生的身份從特許權收集資訊。可惜兩年多後,由于叛徒洩密,李英章再次撤退,調往上海,繼續支援革命。

事實上,在鼓浪嶼,台灣海峽兩岸共享的愛國記憶開始得更早。那是在明朝末期,鄭城成功屯兵來到這裡,打全軍,乘着海風,被荷蘭殖民者奪回,占領了38年的台灣。島的東南處現在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鄭氏雕像,似乎仍然伴随着懸崖的波浪,忍不住挂着古老的愛撫。

波濤洶湧的海浪從廈門深水港流經台灣、海外,近代席卷革命的雙鯉魚從大陸流向遠方。溫家史專家彭一萬介紹,當時黨在鼓浪嶼的工作,為國内革命赢得了國内外更廣泛的支援。

興業拯救了國家的黃毅活,不想下雨,避開邪惡的林爾加島......自現代君主倒台以來,鼓浪嶼不乏港澳台僑華愛國的印記。在島上的華僑文化展館裡,有一本海外華人王玉婷寫給兒子王偉的"抗日家庭書"。

"我們不能因為'愛'而隐藏我們的民族意識。這是為了鼓勵兒子到國家報到,也是明小大局聊天自慰。家書百餘字,字愛意深。

太空離國,讓海外華人的國情更加受迫害,而這種心态也在于讓步。當時,在鼓浪嶼,行政、司法、教育等公共生活領域由外國人控制,島民受到全面剝離,繳納大範圍的"排他性"稅。所謂"華陽共榮",隻是對主權俘虜的一個隐晦用語。在熙熙攘攘、無盡的滄桑背後。

中西文明的碰撞,抹去了民族自尊的火花。英華中學是英國基督教會于19世紀末創辦的教會學校,旨在培養宗教人才,曾在英國任教。然而,知識促進覺醒,嚴格的控制無法阻止進步思想流入學校大門,霍根在那裡教授和傳播革命思想。相反,教會學校的性質被利用為革命宣傳的掩護。

1938年5月10日,日侵略者進入廈門的當晚,廈門青年戰争服務團在英華中學禮堂成立。108名委員主要來自中共廈門市工業委員會上司的廈門市抗敵支援協會,以及其他各界救援團體。第二天淩晨,成員們前往漳州等地進行反日宣傳。他們在街上集體唱着歌:"我們是一群鋼鐵!承擔救贖的使命,勇往直前!武裝那些不想當奴隸的人,向敵人的營開火......"

勝利後,英華中學聘請了一批進步教師,其中包括幾名共産黨員。學生們接受了民主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他們獲得精神食糧的另一個地方是位于今天領先路53号的開新書店。1946年3月至7月間,這家小書店經常擠滿了前來閱讀民主出版物的學生。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1946年開鑫書店的老照片。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凱信書店創始人黃偉是抵抗運動勝利後,第一個被黨組織派往廈門恢複地下黨工作的黨員。他的任務之一是作為英華中學的教師上司競選活動,第二個是利用民主書籍和雜志可以出版和出售的機會來傳播進步思想。黃偉是廈門人,他抵押了自己的老房子,換來了30萬法币,作為原錢開了一家店,并找老同學林華當了管理者。

現年97歲的林華回憶說,當時來書店最多的是島上的高中生。很多人沒有錢買它,是以他們在商店裡免費觀看。

僅僅四個月後,由于《雙十協定》的破壞,民主出版物被禁,開新書店也關門了。然而,在這段時間裡,已經成為共産黨員的林華經常與熱心的讀者交談,并為該組織尋找新的目标。他後來把英華中學的學生黃玉澤介紹到黨内,随後學校成立了第一個學生黨支部,英華的黨員從島外一些學校培養了學生。"這就像星星的火焰,就是火焰。林華說。

當時,中國土地、鐵騎一方的入侵撤退,内戰重演。國統區學生的愛國熱情不斷高漲,注重學生運動成為黨的當務之急。

在鼓浪嶼,許多學生是地下黨支部接觸的潛在目标,住在内澳門路197号的三名英華中學生也是如此。後來,一位二十多歲的"家庭教師"經常放學後來這裡輔導他們。他受省工業部訓示,到廈門成立中共黨員王義林組織。以補習研究的名義,工業部廈門市委也在這個住宅區成立。到1949年初,工業部黨組織林回憶說,黨員有180多人,其中大多數是學生。

星火在東海的海浪中閃爍。它在水蒸氣中燃燒得好像有點硬。但它仍然閃閃發光,越來越亮。

充滿風景,鮮血傳說之路艱難

在文教體系工作了大半輩子之後,林仍然喜歡稱自己為"三丘天農"。他在三丘田長大,三丘田是該島東北部的一個殖民地,誕生于海邊。他的父親是一名船夫,年輕時,林斯馬特會搖晃董事會,幫助乘客在廈門兩個島嶼之間運輸。

鼓浪嶼周圍是鼓浪嶼,可能看起來并不驚訝,但可能是暗潮。島上的人們自古以來就一直在犁地,似乎這裡的革命事業也有一點海的特點。在鼓浪嶼隐蔽的戰線上,鬥争往往激烈而安靜。

1949年秋,七尾山成為解放軍登陸廈門的第一站。此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已經解放了福建的許多地方,國民黨軍隊集結了3萬多支部隊撤退到廈門。戰鬥的關鍵是攻擊鼓浪嶼以吸引國民黨守軍。

10月15日,閩南秋日,海面平靜。日落後,戰鬥開始了,出乎意料的是強風,吹起了進攻艦隊。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下,負責這次行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第271團損失慘重。團長王興芳率領部隊在岐圍山海岸強行登陸,展開殊死搏鬥,最終打敗了敵人,我部傷亡慘重。10月17日,廈門古二島宣告解放,王行芳等1000多名将領英勇犧牲,數十名前船工獻出了生命。

他的父親告訴林,在戰鬥結束時,他搖晃着木闆幫助解放軍收集遺體。在許多烈士犧牲之後,腿仍然深陷在海灘上;

王興芳被埋葬在當年的戰場上。據說,他曾經向戰友們坦白,如果犧牲要葬在鼓浪嶼,"面對台灣,看着台灣的解放"。這座山以明铮的尾旗命名,後來更名為"英雄山"。每年清明,山上的木棉都開着,一片紅。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在鼓浪嶼英雄山上建造的浮雕,以紀念在廈門解放中喪生的烈士。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今天,漫步在鼓浪嶼,不時會遇到國民黨建造的鋼筋混凝土掩體。根據林的調查,現有有28個,日光石屋頂的遊客觀景台就是其中之一。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遊客在鼓浪嶼的太陽岩頂玩耍。新華社記者 蔣克宏

直到新中國成立,在雙方緊張對抗的時代,廈門古二島依然走在鬥争的最前沿。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當林還是廈門二校(前身為英華中學)的學生時,他是學校的武裝基根民兵。他記得那些夜晚,他站崗吹口哨,伴随着風水的聲音,總是能清楚地聽到金門島的喇叭聲。

幾十年過去了,硝煙消散了,昔日對抗的前線逐漸成為兩岸交流的前沿。其次,學生在課後參與的不再是戰鬥制服團、民兵連,而是豐富的文體活動,今年年初成立的紅色講解隊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夏天,四五十名中學生将開始向遊客解釋島上剩餘的八個紅色廢墟。

戰鼓逐風浪,碧海尋丹心:探尋鼓浪嶼的百年紅色印迹

上圖為廈門二中校園,下圖為舊英華中學的照片。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本學期剛開始,我一聽到要成立口譯隊的消息,曹偉的同學們立刻報名了。"'紅色'這個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石,"她說。"

選拔非常激烈,有一百多人報名參加。周毅副校長說,雖然時間遙遠,但在英漢校園裡,孩子們在太空中離革命史非常近,是以總會有一種特别的感覺。

曹的家不在鼓浪嶼。起初,她覺得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旅遊區讀書似乎是一種浪漫的經曆,直到放學後逐漸了解到浪漫背後的曲折。"我想通過我的解釋告訴更多的人關于那段深刻的曆史。

的确,鼓浪嶼太美了:紅磚白牆,紅花綠樹,美麗如浪漫傳說。在厚厚的色彩中,人們幾乎忘記了過去殘酷和灰色的現實。

例如,在島上舉行的福建省第二次黨代會,據說是僞裝成婚禮。在中西聯彙款的小樓裡,代表們打扮成前來慶祝的客人,還燃放鞭炮和糖。然而,在戒嚴狀态下,城市勞工運動受到嚴重破壞。這個所謂的傳說隻是最後的手段。在喜悅之下,是生與死之間的張力。

為什麼到底是一波共産黨人,他們知道他們可能會死去并投身于革命?林認為,學習革命史不僅僅是講故事,重要的是要關注革命史背後的人,關注共産黨人的精神。

土地革命前後五次擔任福建省委書記的羅明,在叛逃、潛逃的艱難崗位上任職時間最長,經曆了血火考驗;曾任代理黨委書記的王海平和妻子梁慧珍,家庭環境都很好,但都是為了信仰和出身階級而死的。

"回顧這段曆史,就像在與革命者交談。"他們相信,如果他們堅持下去,就會有人看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林說。這是一種信念,即"成功不一定在我身上"。

而且電力不會被捐贈。時空流逝,潮起落落,三角美謝又開闊,曾經時髦的白牆在風日之下逐漸斑駁。一旦公共租界充滿了對世界文化遺産的記憶,遊客來到這裡是為了紀念,也是為了玩樂。老虎巷8号的門不再需要關閉;新面孔來到了老校園,但年輕的聲音卻保持不變。

總有一些人沒有忘記。總有一些事情不應該被遺忘。

在濱海路53号,凱信書店的舊址,一家小書店于今年7月1日"重新開業"。店主是37歲的鼓浪嶼洪家石。他說,書店将繼續使用這個迷人的名字作為其主要的紅書。其實這個門号上已經有很多店鋪了,四個月的開鑫書店,及時什麼都沒有;然而,洪家石卻一直記得他的同胞,那個為了開新書店而抵押房子的黃琦。他一想到這一點,就覺得自己做得好,"人總得有一點感情。

洪家璇專程前往廈門島,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林華。老人聽到這句話後非常高興。

凱信書店的舊址是中學生會講解的八大紅色遺物之一。但島上的紅色印記遠遠超過八個。在那段秘密曆史中,一定隐藏着更多未知的偉大。

這個小島在茫茫的藍色中,它位于一個偏僻的地方,但從來都不安全;它充滿了文學和藝術,但沒有失血;它充滿了異國情調,但具有愛國的心;風景如畫,但最美的風景,是那些勇往直前、成功的人。

在鼓浪嶼,遵循閩南的傳統,許多房屋由清水和紅磚制成。聽說這種磚頭,風雨交加,年紀越大,紅越深。(完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