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羲明之“明”

文/趙濤

三月。春暖三緣堂。

三緣堂位于長沙市太平老街。近枕湘江濤聲,遠眺嶽麓雲氣,屈賈峥嵘,三千年湖湘文脈導源之地。

三緣堂主陳羲明一揮而就,書“春光養我”,并記曰:“春光養我,止于萬物。春風、春雨、春雷,乃春之使者也。餘感慨系之,複以好大王碑意書此,以報春光養我之德。”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春光養我,何其明哉。

明德、明道、明心,羲明之“明”當如是。

明其德,則正。

1955年6月,陳羲明生于福建尤溪縣,5歲始學書。

尤溪,千年古縣,朱熹故裡,文化厚積。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巨作《四書章句集注》集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繼往聖開來學,影響深巨。

朱熹弘大儒家“齊家”思想,提出“循理保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讀書起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的“居家四本”,建構系統缜密的家文化哲學思想體系。

朱熹兩次入湘。1167年與張栻在嶽麓書院開書院會講制度先河。1194年出任荊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重振嶽麓書院,頒行《朱子書院教條》,要求生徒“講明義理”,強調正德克己。嶽麓書院講堂所立“忠、孝、廉、節”四字沉着典雅,正大高邁,即為朱熹手書。

朱張會講,先賢過化。日新其德,薪盡火傳。

1974年,陳羲明自福建參軍來湖南,1993年轉業至湖南省書法家協會,迄今居湘48年。時人贊曰:“彼閩材也,而用于吾湘。吾視其行迹,若蹤朱子。”

是以,陳羲明受教于“真儒”王琳先生門下,創立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第一所國學書院——湖南省六合國學書院,延師講學,提出“國學力”學說。

國學力,就是以用為目的,帶着問題去學。強調面對當下的實際,針對性地學習,并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力量——陳羲明的宗旨在于“古為今用”“學以緻用”。

“四維國學講談”發起人、湖南省六合國學書院講師尹建華曾以《“文化”比“武化”進步,精神比物質長久》《傳統文化的源頭在哪裡》《傳統文化事業應該納入政府預算》《國學不是人人都要學》《如何讓國學産生力量》《“家文化”是锵锵的“國學力”》《中庸之道需要“一分為三”》等系列專訪,深度對話陳羲明,思辨“國學力”。

費孝通先生比喻中國社會結構“好像把一塊石頭丢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的‘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會由不同個體按親疏關系組成網狀關系,是放大了的“家”。

研究和建設“家文化”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對當今的中國社會治理,還是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意義重大,藝術家理應有所擔當,有所作為——這正是陳羲明關于國學傳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儒學新編》主編黃守愚就應陳羲明之邀開講新儒學如何解決教養、正确教育子女、财富世代相傳、信仰等問題,并撰《三緣堂記》一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書之根底在國學,國學不修,則本不固元不培也。此亦羲明之憂也。”

作為清華美院全國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進階研修班·陳羲明書法臨習與創作專項研修班導師,陳羲明一直緻力于彰顯“導入古典與現代審美理念,借助國學精粹解讀書法藝術内涵”的教學特色。

2013年5月30日,陳羲明書法臨習與創作專項研修班全體學員鹹集長沙三緣堂,舉行隆重的古禮拜師儀式。陳羲明坦言,堅持行拜師禮,旨在強調“拜”的内涵,呼籲傳承。傳承不僅是對弟子的要求,也是對老師的要求。通過拜師禮這樣的莊重儀式,既告誡弟子秉持尊師重道、勤勉刻苦的傳統,也警醒老師堅守“傳道授業解惑”的師德和責任。

陳羲明還兼任中國書協第四、五、六、七屆理事,中國書協教育訓練中心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書法導師,被中國書協吸納為第四、五、六、七屆國展評委,實作了湖南書法界在國展評委席位零的突破。多年來,他出任國家級、省部級書法展評審逾百次。國内外書法愛好者不遠萬裡,拜于陳羲明門下。一大批省内外書法人才在陳羲明的悉心指導下脫穎而出,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就超過300人。

韓愈曰:“古之學者必有師,是以通其業,成就其德也”。成就其德,即為明德,明明德,承繼儒家“道統”。

君子比德于玉。

孔子在回答子貢關于“君子貴玉而賤珉”的問題時說,君子是以“貴玉”,是因為玉具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美德。

玉,成為彰顯中華民族美德和精神的文化載體。

陳羲明尤愛古玉,以文化人,以書載道,以玉明德。

2016年,應聯合國中文日活動組委會之邀,陳羲明以北蘭亭中國書畫名家赴美代表團核心成員的身份,在聯合國大廈、加州大學、華盛頓大學及孔子學院傳播書法和國學。他還出任“感覺中國·湖南文化走進法國”活動唯一的書法特使,現場為兩國代表示範書法。近年來,他先後受邀到日本、南韓、新加坡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講學,展覽創作。

德高為師,文以化人。

書貴立品,書如其人。

做人若鬥方,當堂堂正正。陳羲明如是說,如是行。

明其道,則變。

陳羲明自述:予讀《易》,以為道之理也,巍然不易;道之行也,周流不滞。故钤治小印“逢二則變”置為箴銘,以之治書,以之治學,以之治世,無有罔惑。

陳羲明以“逢二則變”為道,提出了“書法風格非模式化”理論。他說,我為什麼總在變,我不想模式化。藝術風格的模式化不僅是千人一面,更應該警惕的是模式化具有排他性。但排他性不能太早,太早則會因為“偏食”而“營養不良”,最終難成大器。藝術家,有天賦的藝術家能在探尋中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藝術應該有風格,而不是模式。有天賦的藝術家不會刻意追求風格,而是高度注重對傳統的研習。無古不言新,創新才有了堅實的文化根基。

章法、墨法,作品尺幅的大小,整體與局部的細節,全方位視覺形象的處理,相同的字、偏旁、部首,都要變。時間和空間的疊加,産生千變萬化,生發出無限的生機,展示出千姿百态的物象,關鍵是讓我認知到變化的自然常道——以書為道,以書悟道,洞見世界萬象的變化規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陳羲明思索的主題。

宋人朱長文《續書斷》言:“蓋積慮于中,觸物以感之,則通達無方矣。”正如張旭見公主擔夫争路,而得筆法之意;後見公孫氏舞《劍器》,得其神。懷素觀夏雲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黃庭堅看到“長年蕩槳,群丁拔棹”,悟到了大字行草書法的用筆之妙……陳羲明異曲同工,因夢中與一須眉皆白的老者席地傳道而醍醐灌頂,得“逢二則變”之法。

“逢二則變”正是陳羲明書法思想的經緯。他在接受《創作與評論》雜志“藝術名家”欄目專訪時娓娓道來:這些年來,我反複琢磨“逢二則變”四個字的意思,我了解了這是“一陰一陽謂之道”同理的認識,有了一陰一陽組成了二,方以生三生萬物,從時空角度來看,變化才是世界的永恒。作為時空中的人,順應變化,順應客觀現實,把握事物規律來破譯生活的密碼。書法中一筆生發至連貫而成的整體關系,一如樹葉的開落是表現,事物發展并不會以此為結束,滋養新的生命,生命在陰陽循環中生生不息,陰陽相生轉化的整體氣韻能營造書法作品中具有生命觀照态度的哲理品位。

此外,陳羲明創造性提出書法創作“六顧”觀。顧前、顧後、顧左、顧右、顧内、顧外,從筆法、點畫、結字、章法、形勢、氣韻,一一道明,圓融自在,如莊子之言“六合”。

晉韻唐法,宋意明态。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書風。

“書如其時”是用“時間”來界定、計量書寫者的狀态和水準,依據書寫者在專業上付出的程度、即時的年齡、所處的專業發展的時間段的時間點。時間變化,所有書寫者時空積累的相關要素也在變化,評價也随之而變。書法需要書寫之内的技術功夫,也需要書寫之外的修養功夫同步成長,否則時間變化,專業水準不會精進——從“逢二則變”到“書如其時”,陳羲明提出了鑒定書法作品的又一把審美标尺。

2007年,陳羲明入中國國家畫院首屆沈鵬書法精英班,師從沈鵬先生。

2008年6月12日,《中國書畫》雜志“書學麈談”欄目與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合作,就“書法的當代性”深度研讨。陳羲明在發言中慨言,書體完備之後,便隻有風格的演繹變化了,形成一種能影響後代的書法風格者,足可為一代大家。

2009年,陳羲明成為湖南地區唯一入選《書法報》書法海選“蘭亭諸子獎”活動的書法家,并在全國範圍内(含海外發行地區)海選投票中獲得第一名,最後經國家級專家評委評選,一舉獲得最終大獎。其代表作《草書鬥方》,被廣大讀者和專家譽為“今人少有的具魏晉神韻之草書佳作”。

很多書法家,一帖一體,抱守終身。陳羲明泛濫百家,博采衆長,自出機杼。湘潭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蔣力馀稱贊陳羲明“諸體皆能,而以真楷、行草為最”,譽其書“拙樸英邁、蕭散虛靈”。

陳羲明曾與啟動先生、沈鵬先生一道入選中央電視台與中國書協聯會推出的“書法攬勝”著名書法家五十人專題展播;與金庸先生、黃永玉先生等大家先後被湖南衛視“背後的故事”專題報道。他先後榮獲中國書協“德藝雙馨”書法家稱号,湖南省“五個一批”人才稱号,是中國書協全國50位最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書法家之一,中國當代首位進入國家檔案館的藝術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榮寶齋出版《當代中青年書法家創作檔案·陳羲明卷》,參加中國書協舉辦的第六、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第八屆國際書法大展以及中國書協主辦的高規格書法展覽百餘次,作品被海内外權威機構廣為收藏,《人民日報》、鳳凰衛視、《中國藝術報》、中國書畫藝術頻道、《中國書法》等數百家媒體報道其藝術成就。

張海先生在《羲明印象》一文中寫道——他說:“書學之學,知行并舉;書法之法,陰陽互動;書道之道,天人合一。”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他對書法藝術的精妙概括。是以,他的書法方能達到凸顯精氣神的上善境界。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王僧虔建構的“形神”書法審美範疇,确立了書法藝術一千多年來欣賞和批評的标尺,影響至今。

陳羲明書法形神皆備的“上善境界”,正來自他對書應有道,道法自然,應物變化的洞察,亦得之于“技道并進”的堅持。

技道并進,書道即人道。

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2002年10月31日,一場名為“知·道”的男裝釋出會登上中國國際時裝周舞台。主辦方聖達威服飾公司以創造中國“國服”為己任,将漢字的筆畫分解構成為現代中式的服裝結構、造型和圖案,弘揚五千年中華文化之大成。2003年,聖達威服飾公司颠覆服裝界用演藝明星擔當形象大使的“規則”,特邀陳羲明以中國當代書法家的身份擔當“品牌文化大使”,被媒體譽為“突破明星代言的聖達威模式”。

明其心,則閑。

齊白石老人有一句名言:一生隻願做閑人。

陳羲明得澳洲弘法第一人藏慧法師開示,自署九閑道人——看閑雲,聽閑水,交閑友,品閑茶,聞閑書,弄閑墨,踱閑步,養閑心,做閑人,并自作《上閑》詩一首:一朵白雲頂上閑,兩山對坐亦如禅。三心洗淨何來苦,四面春風物我忘。

忙而失心,閑而明心。明心見性,方得清靜。不為物役,不被境轉。不與時人論長短,但同古賢比高低。陳羲明以師古而不泥古的決絕精神,不忘初心,沉潛經典,遠離急功近利時代俗氣。他對《爨寶子碑》就已堅持揣摩臨習四十餘年,追其神韻,将其古樸、稚拙的意趣融入筆端。

丙申臘月,陳羲明于“楷聖故裡”——長沙市望城區歐陽詢文化園“書堂山房”沐手熏香,以爨寶子筆意書“心經”巨卷,懸之于壁,照之于心。

歐陽詢,“初唐四家之冠”,博覽古今,尤笃好書法,“行見古碑,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複還,下馬伫立,疲則布毯坐觀,因宿其旁,三日而後去。”唐張懷瓘《書斷》稱其書“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于古人。”史載,歐陽詢還在自家院内辦“書舍”,招收門生,傳授書學理論和技法,一時聲名遠播,桃李滿天。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全面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成為中國書法理論的經典。

陳羲明自幼學書,即從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啟蒙,耳順之年設“書堂山房”書法工作室于望城區歐陽詢文化園,房以山名,書以人傳,緻敬先賢,以明心迹。

《九成宮醴泉銘》于唐太宗貞觀六年(632)立碑,被譽為“正書第一”“唐楷之冠”“楷書之極則”。原碑存于陝西省麟遊縣,因年代久遠,風化漫漶,加之曆代捶拓開鑿,屢經磨治,益失其真。陳羲明應望城區委、區政府之邀,曆三載寒暑,從傳世的《九成宮醴泉銘》拓本、歐陽詢其他碑刻及留世未留名的歐體碑刻中,萃取最接近原碑書風的精華,毫發無損地成功複原《九成宮醴泉銘》,堪稱1300年來最接近原作的範本。陳羲明還将效法李北海,親刻《九成宮醴泉銘》複原版于書堂山。赓續文脈,對話楷聖,大唐氣象,千年重光,必煌煌于史冊。

陳羲明留心書理,彙成《硯邊随想》一冊,錄其感悟,記其心得:書法不是畫,卻具畫之魂魄;書法不是舞,卻具舞之飄灑;書法不是音樂,卻溢音樂之旋律;書法不是建築,卻合建築之結構;書法不是氣功,卻藏氣功之玄理;書法不是搏擊運動,卻備閃轉騰挪之技巧;書法不是儒學,卻具足儒之中道;書法不是佛學,卻需求禅之心性;書法不是道學,卻備以道法自然為極境;書法不是造物主,卻抽象含表天地八荒之萬千氣象。

使筆如使心,披閱古今,簡汰萬象,砺煉意志,去除習氣,抒發情感,正其性命——陳羲明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書法創作與鑒賞的三種品格:文化品格、創作品格、自然品格,尤其強調書法創作主體“人”應以文化品格為重要基礎。

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美術家協會理事陸永健将陳羲明的這種創作方法标舉為“尋找”與“創作”的辯證統一——這種創作方法,源于羲明對書法的認知和了解,其實也正是他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理念。在羲明看來,中國書法是最能反映老莊道家思想的藝術形式,其理想境界是擺脫“有用”的目的性,達到“無用”的審美效能,而這種精神自由的獲得,是通過主體精神狀态獨立而自由的“遊”的形式來實作的。通過個人的主觀感受與客觀的線條在時空意識中進行碰撞,産生的“火花”就是自然品格,這就是以深心契合外物、以靈命融彙萬象的藝術化思維方式,是俯仰自得、造化自然的詩性文化體驗,是對生命本體的關注與尊重。

萬千氣象,皆出于心。陳羲明的《觀物》詩一語道破:天地本來無,生生萬物出。随心得自在,方有大千舒。

北宋畫家範寬亦雲: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

書畫同源,中得心源。

心手雙暢,臻于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兩千多年前,賈誼被谪為長沙王太傅,寫就著名的《鵩鳥賦》——“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從三緣堂的窗外望去,陽光正擦亮着賈誼故居的門楣,時光如流,歲月靜好,大道之行,物我皆明。(本文原載于《财富地理》)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意臨《散氏盤》,創作時間:2019年冬。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鑿井開石(自撰), 隸書 ,創作時間:2019 年秋。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逢二知一聯(自撰),隸書,創作時間:2020 年春。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墨相,行草書,創作時間:2019 年夏。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節錄《大學》,章草,獨幕喜劇 90cm×65cm,創作時間:2005年秋。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愛蓮說》,楷書,創作時間:2019年夏。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文房十二钗(自撰),行書,創作時間:2019 年冬。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陸遊《臨安春雨初霁》,創作時間:2019年春。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陳羲明,字盛顯,号三緣堂主,别号天野、卧雲居士、九閑道人,系中國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文化學者,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首批五個一批人才。書法師從中國書協原主席沈鵬,儒學師從大儒王琳,佛學師從高僧慧藏。曆任中國書協第四、五、六、七屆理事,中國書協第四屆書法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第五屆行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第六、七屆草書委員會委員。曾任湖南省書協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現任湖南省書協副主席、草書委員會主任,中國書協書法教育訓練中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書法導師,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專家,湖南省書法院導師,中南大學藝術學院、第一師範學院客座教授,湖南省六合國學書院院長,湖南省藝術收藏家協會副主席。

陳羲明書法作品先後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六、七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第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第八屆國際書法大展等重大展事,至 2001 年被中國書協納為評委并連任至今。其後作品(特邀)入展全國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及中書協主辦的其他書法展覽近百次。多年來,在全國多地出任國家級、省部級書法評審逾百次,且多次作為文化使者出訪世界各地。陳羲明書法諸體兼修、成就卓著,作品廣布數十國,被海内外收藏家、藝術館所珍藏;其藝術理論“逢二變則”道出藝術創作的不二法門,“書如其時”則為品鑒書法藝術的客觀标尺。以此理論,結合豐富的創作經驗施教,多年來為中國書壇培育了衆多的國家級、省級書法人才。早在不惑之年,陳羲明浸淫于古人法帖與漢魏碑版,且受益良多,便萌生為書法先賢“燒兩柱高香”的想法。此事思考多年卻都無從着力。後因諸體兼修、涉獵百家,由廣乃深,思路也逐漸清晰起來。願之所感、情之所緻,陳羲明找到了一種表達方式——為曆代有名書法家寫一篇《曆代名家錄》,為留下經典碑闆文字的無名書者寫一篇《無名好手榜》。幅式上,以黑底托白字,上方題額,仿效碑闆。書寫方式上,則模拟他們各自的書體風格來表現,惟妙惟肖,風神入骨,可謂:借來一縷書魂,寫下一個名字;橫跨兩大學派,豎起兩座豐碑。

書畫丨趙濤:羲明之“明”

趙濤,字耕墨,号萬經堂主,現為湖南省文聯委員、湖南省企(事)業文聯秘書長、《财富地理》總編輯,曾任湖南省文聯湖南美術館建設上司小組辦公室主任。自幼尚文,于蘇東坡“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處另辟蹊徑,以禅證道、知行緻用,撰《萬經堂記》《畫禅記》《書禅記》,倡“詩禅、書禅、畫禅”合一,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藝術報》《中國書畫報》《湖南日報》發表作品。參與創刊《财富地理》,堅守“傳承文脈、創意新知”人文立場,聯合策劃《天下湖南之旅四庫圖志》《禮贊湘江》《詩畫郴州》《百年湖湘工業三部曲》《湖南宗教文化藝術四庫圖志》《湖南文藝60年·湖南省企(事)業文聯卷》系列文獻專輯近百卷,主編《千年湖湘書院圖記》《湖湘五記·千年湖湘“一湖四水”文脈圖記》《千年湖湘八景圖典》,創作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鳳凰涅槃》《大夢峥嵘》。參與策劃撰稿《萬山紅遍——百年大黨的湖南征程》大型獻禮圖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