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海拾貝】開啟心源,寄情翰墨——李全德的書法 | 随筆 朱廷九

【藝海拾貝】開啟心源,寄情翰墨——李全德的書法 | 随筆 朱廷九

筆者與全德相熟在上世紀70年代末頁。那時他就職彭城,已經是書法圈裡的人了。是以說,全德在書法之路上,起步是較早的。可見,他成為書法家,是理所當然的。

全德書法正草隸篆皆能,猶工草書。但凡書法人都知道,在中國書法的諸體中,唯草書最難。不過,也隻有草書作者可稱聖稱賢,然成者寥寥無幾。原因就在,就是因為草書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并被譽為“書法桂冠上的明珠”。其難就在于“意大于法”,實在是非一般書家所能為之。全德偏偏選擇了草書一路,其攀登書法藝術之雄心,可見一斑。

【藝海拾貝】開啟心源,寄情翰墨——李全德的書法 | 随筆 朱廷九

稍了解書法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懷素之流,皆是放浪無骸之人,其中張旭、懷素尤甚,皆酒後作書,如颠如狂,故有“颠張醉素”之稱。不才如筆者,也工草書。并生性疏狂,舉止無形,又喜酒後揮毫,終落得醉翁匪号。至于全德,與這些相距甚遠。确切點說,他是個胸懷廣闊、志向高遠、學養深厚、做人嚴謹、行為儒雅之人。書論有言“心正乃字正”,如此說全德是很符合的,但若追求草書,未免令人生疑。

但,又無須多疑,因為我們應該知道,作為人,隻有在心裡最平靜時,才最自由,最有能量,因為平和之心,方映照筆者靈台深處的一泓清泉,源頭活水方得心源之智慧。全德就是這麼一個心地和平的人,所出作品每為妙品,就不足為怪了。

如全德草書的古詩,内容是已被書家寫濫了的詩。這首先給自己已設定了一個跨越前人的障礙,實在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功夫的。而全德又偏偏這麼做了,真乃貴者膽也!

欣賞書法,講究形質美,其衆多因素,無乎于線條美、造型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和風格美,最後以達到入古出新的整體美。這些在全德的這件作品中,展現得是比較優秀的。就大章法而言,首頁的第一個字“白”字,告訴我們,作者傾全身之力下筆,使其力透紙背,大合大開,讓其當仁不讓,一字領篇,樹起了“帥”旗。接下來,用枯筆行如流水般地,一氣呵成,予人以無限的律動和張力之感。而最精彩之處,是“河”字用幹枯之筆,并肩于猷潤的“白”字旁,造成了“千裡陣雲”和“萬歲枯藤”之勢。令人心撼動,啧嘴稱是。如此精彩之筆,在整幅作品中多處出現,如“樓”字、“清”字、“歇”字等,都造成了滿紙雲煙之勢,振奮人心。若論變化,也很出色,如“山、盡、黃”三字,“氣、晚、來、秋”等,都把人領入了長洲不褪,如錐畫沙的境界。也讓人不難看出,全德學書圖真而悟的深厚功力。

誠然,任何一幅作品,皆有它的不足之處,全德的這幅作品也不例外。如首頁悔下之“流”字,作者用意顯然,意在将左右的三點,用草書符号寫出,來突出張力和雄強,結果隻是張力有餘,韻味不足,說明作者駕馭筆還未能達到随心所欲,應用自如的地步,又如“窮”字開合不夠,最後一筆處理不夠細膩,出鋒沒達到筆到神到,缺乏生氣。如摒棄這些細微的不足處,我相信,全德一定會于心手雙暢,揮灑自如中創作更令人喜愛的書法作品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