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海拾贝】开启心源,寄情翰墨——李全德的书法 | 随笔 朱廷九

【艺海拾贝】开启心源,寄情翰墨——李全德的书法 | 随笔 朱廷九

笔者与全德相熟在上世纪70年代末页。那时他就职彭城,已经是书法圈里的人了。所以说,全德在书法之路上,起步是较早的。可见,他成为书法家,是理所当然的。

全德书法正草隶篆皆能,犹工草书。但凡书法人都知道,在中国书法的诸体中,唯草书最难。不过,也只有草书作者可称圣称贤,然成者寥寥无几。原因就在,就是因为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并被誉为“书法桂冠上的明珠”。其难就在于“意大于法”,实在是非一般书家所能为之。全德偏偏选择了草书一路,其攀登书法艺术之雄心,可见一斑。

【艺海拾贝】开启心源,寄情翰墨——李全德的书法 | 随笔 朱廷九

稍了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怀素之流,皆是放浪无骸之人,其中张旭、怀素尤甚,皆酒后作书,如颠如狂,故有“颠张醉素”之称。不才如笔者,也工草书。并生性疏狂,举止无形,又喜酒后挥毫,终落得醉翁匪号。至于全德,与这些相距甚远。确切点说,他是个胸怀广阔、志向高远、学养深厚、做人严谨、行为儒雅之人。书论有言“心正乃字正”,如此说全德是很符合的,但若追求草书,未免令人生疑。

但,又无须多疑,因为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人,只有在心里最平静时,才最自由,最有能量,因为平和之心,方映照笔者灵台深处的一泓清泉,源头活水方得心源之智慧。全德就是这么一个心地和平的人,所出作品每为妙品,就不足为怪了。

如全德草书的古诗,内容是已被书家写滥了的诗。这首先给自己已设置了一个跨越前人的障碍,实在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功夫的。而全德又偏偏这么做了,真乃贵者胆也!

欣赏书法,讲究形质美,其众多因素,无乎于线条美、造型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和风格美,最后以达到入古出新的整体美。这些在全德的这件作品中,体现得是比较优秀的。就大章法而言,首页的第一个字“白”字,告诉我们,作者倾全身之力下笔,使其力透纸背,大合大开,让其当仁不让,一字领篇,树起了“帅”旗。接下来,用枯笔行如流水般地,一气呵成,予人以无限的律动和张力之感。而最精彩之处,是“河”字用干枯之笔,并肩于猷润的“白”字旁,造成了“千里阵云”和“万岁枯藤”之势。令人心撼动,啧嘴称是。如此精彩之笔,在整幅作品中多处出现,如“楼”字、“清”字、“歇”字等,都造成了满纸云烟之势,振奋人心。若论变化,也很出色,如“山、尽、黄”三字,“气、晚、来、秋”等,都把人领入了长洲不褪,如锥画沙的境界。也让人不难看出,全德学书图真而悟的深厚功力。

诚然,任何一幅作品,皆有它的不足之处,全德的这幅作品也不例外。如首页悔下之“流”字,作者用意显然,意在将左右的三点,用草书符号写出,来突出张力和雄强,结果只是张力有余,韵味不足,说明作者驾驭笔还未能达到随心所欲,应用自如的地步,又如“穷”字开合不够,最后一笔处理不够细腻,出锋没达到笔到神到,缺乏生气。如摒弃这些细微的不足处,我相信,全德一定会于心手双畅,挥洒自如中创作更令人喜爱的书法作品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