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作者:羅漢說中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

偉大啊,聖人的大成之道!他的德性充沛于天地之間,使萬物生長發育,這聖人之道法天則地,象峻極一樣合于天道,天下衆生無不覆寫。用這個聖人之道教化人民、治理國家真是遊刃有餘、優哉悠哉,禮的大綱三百目,禮的威儀細節有三千條,一定要等那有德有位的人出來,才能夠實行于天下。是以說,假若不是具有至德的人,就不能凝聚成就這至美的大道。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聖人之道是禮教,禮制禮儀的教化,禮的聖賢教育。《周禮》有雲:“禮者,天地之序也”。古聖先王效法天地運作的法則,結合人的性情和特質,所制定的人倫秩序。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代表的是道德仁義的多寡序分,是真實無妄的天道法則,是宇宙真理在社會人情的自然顯現。“聖人化性起僞而生禮義”,古代的聖人為人性教化而制定禮樂。中國古代的禮教,是古聖先王領悟天理,順應人情,法天則地,教化人心秩序的一整套涵蓋治國、理政、人倫、道德、禮樂、祭祀、修身、生産、生活、法律等在内的政治文化制度。中國的禮教制度,發端于伏羲,始于炎黃,由堯、舜、禹三代聖王的文化積澱,曆經夏朝、商朝、周朝的不斷演化,到周朝文王時,形成了“郁郁乎文哉”的高度禮儀文明,又經文武周公的不斷完善,形成了“洋洋大觀”的禮教文化制度,造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璀璨奪目、綿延不辍的中華文明和中華禮儀之邦。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伏羲也稱包犧,即太昊。據古籍記載:“說他有聖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言包萬物,以犧牲登薦于百神,而服于民,故稱包犧。”他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教民佃漁畜牧,始作八卦,造書契”,教平好惡,以反人道之正。“伏犧制嫁娶,以俪皮為禮。”,“俪皮,兩鹿皮也”。

《山海經》中講,黃帝時期,“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倉颉造文字。他舉賢以治民,制定了曆法,調和了五聲,設立了五官,建立了五行,天下各司其序,古代的禮樂《鹹池》代表了黃帝時的禮樂文明。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據《尚書》記載,唐堯時,“唯天之大,唯堯則之”,任命義氏和和氏,嚴肅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作的規律,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并以此規定了百官的職守,各種事物都慢慢地開始興起。“水、火、金、木、土、谷,六府惟修”;“正德、利用、厚生,三事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到虞舜時,已經制定了五典、五刑,五禮,八音,一度形成了“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禮樂盛景,《尚書大傳.大唐之歌》中記載了“舟張辟雍,鸧鸧相從。八風回回,鳳皇喈喈。”的雍和吉祥的場景,舜帝禅位給大禹時,有才德的君子、百官和舜帝同唱《卿雲歌》:“卿雲爛兮,钆漫漫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卿雲燦爛如霞,瑞氣缭繞呈祥。日月光華照耀,輝煌而又輝煌。“天下明德至舜始”,上古唐虞時期的清明之治到處彌漫着歡樂祥和、生生不息的氛圍和特點 。大禹時,治理洪水,漸九川,劃九州,定夏曆,建立了完善的朝貢體系,國家的形态已經形成,堯、舜、禹時期已經奠定了比較完善的禮教文化制度基礎。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自啟建立夏朝,禮教制度經夏、商的不斷更化,周朝時,文王、武王、周公幾代聖王進一步完善了禮教制度,借鑒夏朝尚忠、商朝尚鬼的政治文化體制和禮儀文化,由天道法則和人情秩序更化發展而成了周禮制度,建立了人類曆史上最為完美的禮教政治文化制度模型。

中國古代的聖賢設立了“四書、五經、六藝”的教育,四書是指唐宋以後形成的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在周朝時共有六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樂經》,春秋末年《樂經》散失。《周禮》中說:“養國子以道,乃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五禮分别為:吉禮、兇禮、賓禮、嘉禮、軍禮這五禮。六樂分别為:《雲門大卷》、《鹹池》、《大韶》、《大夏》、《大武》、《大濩》。《雲門大卷》是古代最早的禮儀性樂舞。五射分别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這五種射箭的科目。五禦是五種駕車的方式,為:鳴和鸾、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這五種馬車戰術。六書分别是:象形、形聲、指事、會意、轉注、假借五種讀書學習方法。九數又叫九種數學計算的術數,即是: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赢不足、旁要。儒家的“四書五經”是教化衆生成聖成賢的學問,中國古代的“六藝”教育都是開發自性的教育,“六藝”和中國古代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中國禮教的“四書五經六藝”,都是開發心性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啟發人性當中的“良知心”,發揚人性當中的“真誠心”,遏制人性當中的“羞恥心”,開發本自具足的明德智慧,把人教養成為有高尚道德的通才,把人教育成為聖賢君子,把國家教化成為聖賢世界。這是古今聖人一以貫之、諄諄以求、純穆不已的大成之道。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至聖先師孔子在《禮記.經解》中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一個國家的政教風俗,從這個國家人民的教化情況可以看出來。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國家人民的為人處事如果溫柔敦厚,這是得益于《詩經》的教化;疏通知遠,書教也;人民如果開明通達,知道以往的曆史教訓和以後正确的方向,這得益于《尚書》等古代的聖王典籍的教化;廣博易良,樂教也;人民如果心胸廣博,為人平易善良,這得益于禮樂的感化和教化;絜靜精微,易教也;人民如果心思純淨而甯靜,做事精到又微妙,那是《易經》的教化功效;恭儉莊敬,禮教也;人民如果恭敬儉約,莊嚴敬事,那是禮的教化作用;屬辭比事,春秋教也。人民如果善于辭令,擅長以古代的典故來諷勸事物,這是《春秋》的教化功效。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古聖先王觀察天道法則和人的性情,制定禮制禮儀,使之恰中人民社會的事理和本性,進而彰顯道德仁義的多寡序分。《周易.觀卦.彖傳》說:“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觀看天地變化的神奇規律,四時交替更替卻毫無差錯;聖人借用這天地的神奇規律來施行教化,使天下的人都順服。所謂“天叙有典,天轶有禮”,即是天道法則和五常之教,天道法則的顯現是道、德,顯現到人間社會是仁、義、禮、智、信,在五倫關系中即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兄弟有悌,朋友有信。

《禮記.王制》中記載的“六禮、七教、八政”涵蓋了古代禮教治國、修身、教化、人倫、養民、農事、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冠禮指男子二十歲的成人禮,昏禮是指人結婚的禮儀,喪禮是人去世喪葬的儀式。冠禮、昏禮、喪禮一起構成了一個人人生的全過程,也可以稱為人禮,祭禮是人對先祖的祭祀,展現的是對曆史傳統的傳承;鄉禮就是維系宗族鄉鄰人際關系的禮節;相見禮是指各類人情來往的禮節規定。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教。”是指人的教育、教養教化。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君敬臣忠,尊長愛幼,朋友之道,待客之道等等。八政:飲食、衣服、事為、異别、度、量、數、制。指治理國政要正确對待的八件事情。飲食。民以食為天。衣服。古代的衣服也稱為制服,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可以通過服飾進行區分對應,不可僭越;事為和異别主要針對百官工匠的職責和區分;度是長度度量标準;量是容積和重量的稱量機關;數是時間曆法的計算;制是指有強制限制性的制度安排。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周禮》中講“朝觐之禮,是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是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是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之禮,是以明長幼秩序也;婚姻之禮,禁亂之所由也。”周禮中的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從班朝治軍、莅官行政,到鄉飲鄉射、舉止應對,“車、服、冠、冕、婚、喪、祭、”等禮數展現在人情社會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一整套“郁郁乎文哉”的中華禮儀文化。

《孔子家語》中說“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周禮的根本精神是發展人的理性,遏制人的非理性,使之和于天道時序和人倫人性,這樣人可以遠離罪孽和疾病,社會人民的發展會安定長久。《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記載了“十二教”的禮教精神: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用祭祀之禮教民尊敬,人民做事情就不會苟且馬虎。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争;用鄉射禮、鄉飲禮、婚禮之類的禮教導人民互相了解和謙讓,社會人民就不會互相争奪,社會就會漸漸興起禮讓之風。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用婚禮、喪禮、祭禮那樣的禮來教導人民要相親相愛,人民就不會互相怨恨。四曰樂禮教和,則民不乖;用禮樂來化人性情,教民和睦,人民就不會乖戾。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用禮儀的差等差別來辨識上下尊卑和道德仁義的次序,人民就不會僭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用和于風土人情的風俗教民安居,人民就會斷卻偷心,安居樂業。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用刑法教導人民那些事情不能做,使人民自覺地遵守禮法,不再武斷、暴亂。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是用誓戒教民敬慎愛惜,人民就不會懈怠、怠惰。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用制度限制教導人民節制自己,人民就會知足、不妄求。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用人間社會的世事道理教導人民掌握技能,發揮才能,人民就不會失職失業。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根據人的賢德高低去頒授爵位,人民就會謹慎地修養道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是根據人的功勞和功績制定俸祿的多寡,人民就會緻力于建立功業。“禮,經國家,序民人,利後嗣。”禮是一個國家政治的常道,是一個國家社會的大經大法,禮可以安定社會人民各個階層的秩序,有利于國家的繁榮昌盛和民族傳承的長遠發展。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禮教的核心是禮樂,禮樂可以移風易俗,淨化人的心靈,能夠使人的精神和于天地的精神。“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凡音皆生于人心,凡樂皆通于倫理,這種以禮教伴以歌舞的禮樂形式,發于人情,通于萬物,極乎天地,通乎鬼神,如果在宗廟中演奏這樣的禮樂,君臣上下一同聽這樣的音樂,那就無不和諧恭敬。在宗族鄉黨中演奏,長幼一同聽這個禮樂,那就無不和諧依順。在家門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同聽這個禮樂,就無不和睦親密。中國古代的五禮,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各有其樂,婚禮的禮樂洋溢着喜樂祥和的氛圍,祭祀喪葬禮樂充滿着悲壯肅穆的氣氛,治軍閱軍的禮樂是雄壯莊嚴的,迎賓待客的禮樂充滿着期盼,是歡快愉悅的,冠禮和加冕禮樂含有祝福和生發的氣息。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是以節喪紀也;鐘鼓幹戚,是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是以别男女也;射鄉食飨,是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古代聖王制禮作樂,以節制人情:有關喪服、哭泣的禮制,這是用來節制喪事的;鐘鼓幹戚等樂器舞具,這是用來調和安樂的;婚姻之禮和冠禮笄禮,這是用來差別男女的責任義務的;射箭、鄉禮、飲食、飨宴的禮樂,這是用來規範人們互相交往的禮儀的。用禮來節制民心,用樂來調和民性,用政令教化加以推行,用刑罰加以防範。禮、樂、刑、政,如果這四個方面都得到貫徹而不發生悖逆,這就具備了王道政治的基礎了。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古代的聖賢荀子在《荀子·禮論》中論述了禮的精髓,他指出:“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荀子又講:“堯、舜者,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堯舜是天下最善教化的人,他寓教于治,老百姓都心悅誠服。“先王明禮義以壹之,緻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潢然兼覆之,養長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盜賊不起,而化善者勸勉矣。”古代的聖王彰明禮義來統一群眾的思想和行為 ;努力做到忠信來愛護群眾;尊崇賢人任用賢能來安排各級職位,用爵位,服飾、表揚、賞賜去申明大義,去激勵人民;根據時節安排人民的勞動、減輕他們的負擔來調劑他們;廣泛普遍地庇護人民,撫養人民,就像保護初生的嬰兒一樣。如果這樣,奸詐邪惡之人就不敢做壞事,盜賊就不會出現,受教化歸依善道的人就受到鼓勵了。

荀子認為:“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古代聖王正是看到了人性當中的善和惡,人受欲望的牽引,容易走向偏狹和危險的不正之路,容易發生悖逆叛亂,而難于治理,是以古聖先王依據天道人性制訂禮儀禮制和法律制度,用來矯正美化人的性情,使之導向正途。聖人把禮儀教化與國家治理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樣是和于天道的。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論語·學而篇》有雲:“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的作用,以做到和諧為珍貴,前代聖王的治世之道,和于天道的大成之美,大事小事都是這樣,以和諧為美。如果有行不通的事情,沒有原則的調和,不用禮來規範節制,那是行不通的。

禮的核心要義是知“節”、能“和”、行“中”。孔子曰:“夫禮者,是以制中也。天地大道的陰陽之氣應于人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聖人效法天地人情而制禮作樂,能夠恰中天地之道的生成之功和和樂精神,節制人心,以盡人性,至誠和天,允執厥中,禮樂是天道法則應于人間社會的大中之道,

天地之中話中用——聖人的大成之道

禮教的根本精神是教化,聖人通過和于天道法則和人情世故的禮制禮樂,教化人民,純穆不已,生生不息。人生的意義是學習修行,發現自己本自具足的明德,圓熟自己本自光明的明德,用自己的明德智慧,去啟示、幫助、教化更多的人學習修行,成聖成賢,去參贊天地之化育。至誠不息,生生不息,周而複始,無窮無盡,這是人間社會的大成之道。中國古代的禮教社會模型,從根本上說是建立了一個學習修行的社會,中國古代禮教的核心要義是禮的教育和道德修行,古聖先王通過和于天道人情的禮樂教育和教化,把人人教育成為聖賢君子,把人民社會教化成為聖賢社會,把地球建設成為大同世界,這是聖人中庸中用的大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