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無論是工業、制造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看到機器人的影子,機械化生産代替了許多簡單、單調的人工生産。正如幾個月前熱賣的掃地機器人,許多家庭都抱着嘗試的心态入手了這一保潔神器,結果發現使用效果非常滿意,甚至開玩笑說家政行業可以被取代了,連首富馬雲也曾說過,未來20年内将有50%的工作消失,這是真的嗎?
櫃員、收銀員将被取代?
如果大家經常去銀行辦理業務就會發現,各大銀行的大廳陳設每年都在更新換代,相比去人工台人們更願意去自主存取款機辦理簡單的業務。而近年來銀行也引進了各種自助業務機,許多人剛踏進銀行的大門便會被經理引導去自助機前辦理業務,隻有部分不熟悉操作的老人依舊會取号排隊。
而銀行櫃員一直以來也是女性群體都十分向往的工作。銀行大部分都是國企,這意味着收入頗豐且穩定,同時又是一個非常體面的工作,如果這一崗位未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麼又将有不少人面臨失業的風險。
同時,超市收銀員也會有被取代的風險。如今各大超市都已經安裝了自助收銀機,身旁便有引導員指導,既友善快捷又不用排隊浪費時間,而收銀結賬相比去銀行辦理業務操作更加簡單,已經有不少人可以熟練使用自助收銀裝置了。
流水線勞工已在逐漸減少
相比醫生、工程師這類更富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簡單、機械、單調的工作崗位更容易被機器人取代,譬如流水線勞工。
據統計,流水線勞工的數量逐年不斷減少,如今隻占全部勞動力人口的5%。大多機械化生産都可以由機器來代替,有些工廠甚至使用可以語音操作、對話的人工智能,既能真正意義上實作機械化生産,不差一絲一毫,又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工成本,一舉兩得。
而工廠勞工大多學曆不高,就業困難,隻能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如果他們的工作日後被機器所代替,那又将出現一大批失業人員。
部分職業将永遠需要人類
除了這些容易被機器所代替的崗位之外,有一些職業永遠需要人類所操持,比如老師、藝術家、或是醫生。
教師這一職業存在的意義并非隻有單純的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面對不同的學生要懂得變通,因材施教。同時,教師所具備的愛心、包容與引導作用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擁有的。
而藝術家、作家、詩人這類創作型的角色也需要靈感和情感的抒發,人類的情感和創作需求并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人所能切身體會的。
另外,像醫生這類需要高精度、高集中力的工作也并非機器人所能把握,即使醫療行業通常會采用極其精準的機械裝置,但仍需要醫生主刀,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判斷,在手術過程中也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以應對各種不測,随機應變。
其實,即使未來将會有大批職業被人工智能所取締,具有人類特質的工作也永遠不會消失。是以我們一定要時刻保持學習狀态,掌握一技之長,擺脫簡單機械的無意義工作,從内心升華自我,做一個對自己和社會都有貢獻的、無法取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