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作者:風雅若塵

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彙總及配套習題

目 錄

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與特點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單元複習總結

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

第4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

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單元複習總結

第三單元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充

第五單元戰争與文化交鋒

第11課 古代戰争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第12課 近代戰争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第13課 現代戰争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六單元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第15課 文化遺産:全人類共同的财富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與特點

課标解讀 時空坐标

1.從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的角度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曆程;了解它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事實。

2.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特點。

3.堅持文化自信,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中華文化的發展曆程

1.中華文明多元起源

(1)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2)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着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戰國

(1)内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2)社會出現大變革。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戰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百家争鳴”局面出現。

(4)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後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先秦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3.秦漢魏晉

秦朝 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
西漢

①漢武帝尊崇儒術,确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魏晉 随着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彙融通的景象,魏晉玄學盛行

4.隋唐時期

(1)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2)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5.宋元時期

(1)宋代儒、佛、道學說互相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倡“格物緻知”。

(2)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3)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

6.明清時期

(1)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緻用。

(2)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也禁锢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7.近代社會

(1)1840年鴉片戰争爆發後,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2)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标。

(3)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

知識點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

1.重視以人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夫妻”。

(2)後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範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仁政”說,其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閃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輝。

(2)曆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曆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産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學思想中凸顯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戰國時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張載概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3)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家國情懷的展現。

5.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3)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4)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5)這些思想不僅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曆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産生了深遠影響。

6.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戰國時期的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這些都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張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認為不同僚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即“和”,才能産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知識點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

本土性 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
多樣性 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包容性 中華文化博采衆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凝聚性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展現
連續性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2.價值

(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中華文化蘊含着豐富的道德倫理,展現着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标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中華文化維護着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着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着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2左上角“社稷壇”圖檔,你認為它說明了什麼?

提示: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由此可看出中華文明起源于農業生産的土壤之中,也說明它有悠久的曆史。

批注:                              

2.閱讀教材P2“四羊方尊”插圖及“曆史縱橫”,思考:青銅時代的到來有何意義?

提示:(1)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這對于社會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2)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青銅文化的變遷展現了社會、經濟的變遷及文化内涵的變遷。

(3)是古代禮治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象征,正如著名學者張光直先生所言“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

批注:                               

3.閱讀教材P3“思考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麼?

提示:(1)漢字的發明和使用。

(2)史書典籍的編纂。

(3)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4)順應時代的變化,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5)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4.下面是王陽明“比心”的表情包,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宋明理學的特點是什麼?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學的突出特點是思辨性,傳統儒學經理學家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

(2)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學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

5.閱讀教材P4“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插圖,結合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思考:民本與民主有何差別?

提示:(1)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權(社稷、君)的統治基礎”,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義是“人民當家作主(即由多數人進行統治)”。

(2)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會的基礎,統治者和君主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民主強調的是多數人的平等統治。

(3)民本思想認定主權在君,民主思想認定主權在民。

6.閱讀教材P6“學思之窗”:閱讀材料,選取其中一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談談其蘊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提示:(1)若選取“核心思想理念”,則其内涵為:天人和諧、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以民為本、仁者夫妻、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

(2)若選取“中華傳統美德”,則其内涵為: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

(3)若選取“中華人文精神”,則其内涵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富國樂民;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經世緻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集思廣益、博施衆利、群策群力;仁者夫妻、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儉約自守、力戒奢華;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

7.觀察下面兩幅圖,它們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什麼特征?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主要展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曆史悠久,内容多樣化的特征。

[思維導圖]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華傳統文化的内涵和特點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豐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基本思想觀點:一是人際和諧,二是天人協調。”“古代唯物主義與無神論傳統、辯證思想、人本思想、堅持民族獨立的愛國傳統,都是中國文化中的優良傳統”。

——張岱年

材料二 所謂傳統文化,廣義地說就是中華民族在曆史上所創造的一切;狹義地說,是指中華民族在曆史上創造的思想文化。所謂文化傳統,是指中華民族曆史上創造的文化中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傳承性的某種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包蘊着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在精神領域的集中展現。

——《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内涵》

(1)材料一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什麼内涵?

提示:天人合一、和為貴、以人為本等。

(2)材料二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什麼特點?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關系?

提示:特點:穩定性、連續性和傳承性。

關系:傳統文化包容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現,但二者并不等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華傳統文化的内涵和特點

1.内涵

(1)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2)知行合一觀。

(3)重視人的精神生活。

(4)有愛國主義精神。

(5)追求真理,勇于奉獻的精神。

(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範。

2.特點

(1)延續性、凝聚力和包容性。

(2)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尊君重民。

(3)主張自強不息,勤勞刻苦,剛健有為,鞠躬盡瘁。

(4)強調人格,提倡節烈,主張為國盡忠,殺身以成仁,舍生以取義。

(5)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

(6)持中貴和,主張中庸,追求和諧。

(7)儒道互補,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

(8)務實事,輕幻想,重實用,戒空談,看實效,重實績,主張經世緻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被司馬遷歸本黃老、被劉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稱作是展現儒法之争的著作《鹽鐵論》認為:文學與賢良代表儒家,大夫與禦史代表法家。東漢王充在《論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詞指代法令或法律專家。據此可推知,法家(  )

A.與儒家對立而失勢 B.思想内容較龐雜

C.因提倡法治而聞名 D.在先秦并未出現

B [根據材料“韓非子被司馬遷歸本黃老、被劉向看作名儒”“大夫與禦史代表法家”“‘法家’一詞指代法令或法律專家”可知,法家思想内容龐雜,故選B項;“大夫與禦史代表法家”說明法家并未失勢,且“被劉向看作名儒”,排除A項;“被司馬遷歸本黃老、被劉向看作名儒”說明法家涉及的不僅僅是法治,排除C項;韓非子是戰國人,這說明法家在先秦已經存在,排除D項。]

2.孔子生活的時代,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

A.封邦建國、制禮作樂 B.社會變革、百家争鳴

C.帝國分裂、民族交融 D.帝國鼎盛、開放包容

B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在此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推廣,私有土地不斷發展,禮崩樂壞,列國紛争,各國進行“富國強兵”的變法,社會上産生了各種思想流派,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諸子百家競相争鳴,故選B項;封邦建國、制禮作樂是西周初期的社會特征,排除A項;帝國分裂、民族交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C項;帝國鼎盛、開放包容是唐朝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D項。]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随着文化的曆史性進步。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標明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華文明經曆了5 000多年曆史變遷,在傳承和弘揚中不斷前進,始終一脈相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呈現着中華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記,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辨別,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激發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着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道佛儒三教為中心的十多種文化”,包括了中國傳統的哲學宗教、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

2.中國傳統文化起源于距今約1萬年前的遠古文化。

3.殷周時代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時期。

4.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輝煌昌盛的時代,除儒、墨、道、法、名、陰陽外,天文學、算學、醫學、農學也都有一定的發展。

5.秦朝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是文化發展所遭遇的一次嚴重挫折。

6.兩漢時代,在經學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自然科學、史學等仍有較大的發展。

7.魏晉時代,玄學盛行,中國文化的發展轉入一個新的時期,但中國傳統文化處在動蕩的過程之中。

8.北宋時代,理學興起,恢複儒學的權威。到南宋,朱熹、陸九淵分别繼承并發展了北宋時代的理學理想。

9.明清之際,湧現出一些進步思想家,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但是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相比已經落伍。

10.鴉片戰争後,西學再次輸入,使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11.經過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洗禮,儒學、經學、理學三位一體居于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基本結束。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周公制定了禮樂制度,實行“慎罰”的“禮治”;提出了旨在長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複告誡統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勵精圖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為“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而浩歎。據此可知(  )

A.儒學與周制有淵源關系 B.孔子主張進行社會變革

C.周公開啟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禮制長治久安

A [由材料周公的“禮治”“德治”及強調統治者勵精圖治的思想和孔子很尊崇周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學思想與周制有着淵源關系,故A項正确;材料中僅展現孔子對周公很尊崇,未展現孔子主張進行社會變革,故B項錯誤;材料中僅展現周公的“禮治”“德治”及強調統治者勵精圖治的思想,未展現周公開啟民本思想的先河,故C項錯誤;周公奉行禮制,但周朝統治并非長治久安,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統治面臨瓦解,故D項錯誤。]

4.早期馬克思主義隻是作為一種學術思想介紹到中國,五四運動後才逐漸自覺地把它當作改造社會的武器而廣泛傳播。由此可見(  )

A.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變化的

B.新思想的傳播是艱難曲折的

C.人的認識過程是不斷深化的

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C [材料展現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程序由初步介紹到廣泛傳播,展現了中國人對于新思想的認識過程不斷深化,故選C項;材料展現的是中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程序,而非馬克思主義内容的演變,排除A項;材料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不同階段,但是并未展現發展的曲折,排除B項;材料未展現馬克思主義是否付諸實踐,排除D項。]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2.從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對世界産生的重要意義。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兩漢至宋明(佛教傳播)

(1)過程

兩漢 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
魏晉南北朝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禅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相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影響

①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彙、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産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繪畫,很多展現了佛教的内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築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3)局限: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産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明末清初時期(近代科學)

(1)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窦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2)《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

(3)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

3.19世紀中葉後(西方文化)

(1)傳播管道的增加

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②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

③清政府創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複、詹天佑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

④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

(2)救亡圖存的呼聲

①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②西方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紀早期(民主科學)

(1)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陳獨秀、李大钊、魯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2)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陳獨秀、李大钊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知識點二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文字與思想的外傳

(1)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北韓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

(2)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北韓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3)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後,北韓、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4)大約在4世紀以後,佛教經中國傳入北韓、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

2.社會制度外傳

(1)北韓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2)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

(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

(4)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曆法、建築、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

3.四大發明的外傳

(1)8世紀以後,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

(2)火藥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

(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4)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後,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複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4.中國文化傳入周邊地區

(1)14世紀末,中國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

(2)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5.中國文化傳入歐洲

(1)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

(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築成為風尚。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9“雲岡石窟露天大佛”,思考:這尊佛像蘊含了什麼資訊?

提示:(1)展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2)中國的建塔造像糅合了佛教和中國傳統建築特色。

(3)說明魏晉時期佛教的興盛,其對中國影響之深刻。

2.閱讀教材P9“史料閱讀”,思考:該史料說明了什麼問題?

提示:說明來自歐洲的湯若望精通天文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為中國的天文事業作出了貢獻,促進了中西方化的交流。

3.閱讀教材P10“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插圖,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它在當時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提示:(1)翻譯和引進了大量西方科技書籍,傳播了很多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拓展了部分先進中國人的視野。

(2)加速了洋務運動的程序。

(3)推動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步伐和中國近代科技的進步,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

4.閱讀教材P11“學思之窗”中的詩句,體會中華文化對北韓、日本的影響。

提示:(1)從公元前2世紀北韓歸入西漢版圖開始,中國文化就成為北韓半島傳統文化的源頭和主體。從那時起北韓地區就直接采用漢字,即使是在制訂了自己的文字後,漢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北韓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倫理道德、學術文化,無不來自中國,或在此基礎上的發展。

(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曆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詩集是《漢詩集》,即按中文韻律,文字,文法,用中文标記書寫而成的詩歌集。

5.閱讀教材P11“南韓首爾景福宮”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兩幅插圖及其下面的文字,結合所學知識思考:這兩幅插圖說明了什麼問題?

提示:“中華文化”這一概念的内涵是極其豐富的,他的每一方面都向外輻射,影響到很多國家和地區。像日本、北韓這樣的“鄰居”,更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也讓中國文化以新的方式得以延伸。

6.下圖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收藏的中國藝術品,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它反映了什麼現象?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16-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在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引發“中國熱”。“瑞典首都的中國宮”和上述藏品就是證明。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外文化的交流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唐代,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頻繁。佛曲九仙道曲、盧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樂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薩蠻隊舞,雜技中的幻術、吞刀、吐火等,都是通過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傳到中國來的。

——摘編自謝重光《論唐代佛教徒對社會的巨大貢獻》

材料二 明清之際,以傳教士為橋梁和紐帶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的一種雙向交流。一方面,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們将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一批諸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遠西奇器圖說》《火攻挈要》等書的翻譯以及世界地圖的傳入,打開了明朝知識界認識和了解“西學”的視窗,沖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大陸傳統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中國儒家思想對歐洲18世紀啟蒙思潮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摘編自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

的分期、特點和曆史作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僧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載體的背景及影響。

提示:背景:開明的對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絲綢之路的暢通;僧人的宗教熱情。

影響: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化内容;傳播了中華文化,推動了周邊國家文化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提示:對中國:沖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大陸傳統科學的發展;沖擊了“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

對西方:增進歐洲群眾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影響歐洲18世紀啟蒙思潮。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國古代和近代中華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

1.秦漢時期,文明開始走向世界。漢朝時期,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缫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後西傳。中國的鑄銅、制鐵技術、制漆技術和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分别傳往日本、北韓和越南。兩漢之際,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2.隋唐時期,中華文明基本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唐朝文化對新羅、日本、印度、大食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3.新航路開辟後,西方傳教士為實作順利傳教的目的,宣傳西方文化知識,使大陸和西方思想文化進行直接的接觸和交流。

4.近代史上的西學東漸現象

(1)兩個階段:從鴉片戰争後到甲午戰争前為第一階段,主要學習以“船堅炮利”為核心的西方物質文明;從甲午戰争後到五四運動前是第二階段,主要學習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為核心的西方公德心。

(2)三個層次:技術成果(器物層);相關社會支援系統(制度層);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氣質等(思想層)。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後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後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

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

C [道教與佛教的地位不斷變化,但是儒學因為符合統治者需求,始終受到統治者重視,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故C項正确。]

2.15—17世紀,大量耶稣會士和西方藥劑師進入中國采撷藥草、收集本草文獻。李時珍當時也正在修訂《本草綱目》。1735年,根據耶稣會士寫回法國的通信編輯而成的《中華帝國通志》在巴黎出版,其中收有《本草綱目》,特别提到李時珍本草分類法。這展現了(  )

A.中醫是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B.中西曆史發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C.地理大發現促進了中西間的交流

D.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包括尋訪藥材

C [根據題幹材料資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選C項;材料的主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A、B、D三項。]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 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還包括日本、北韓、南韓、越南等地。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産生了重要影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科技方面: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文藝複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藥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2.文化方面: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特别是日本,派來大量留學生,一大批日本學者回國後在日本發動了大化改新,使日本進入封建社會,中國文化圈也在這時形成。啟蒙運動中,法國伏爾泰便利用了中國儒家思想。

3.交通方面: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連接配接了亞歐大陸,促進了各地的交流。四大發明除火藥是元朝軍隊帶去的,其他都是經絲綢之路傳過去的。

4.經濟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水稻種植的傳播極大促進了其他地區農業的發展,養活了更多的人口。亞洲四小龍的發展都深受中國文化影響。

5.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時倡導不欺寡、不淩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間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诏書,大化改新正式開始,對這一變革解讀正确的是(  )

A.嚴重削弱了天皇的權力

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程序

C.加強了世襲貴族的地位

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統治

B [這次改革仿效唐朝,實行中央集權,加強了皇權,故A項錯誤;改革推行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程序,B項正确;中央集權制削弱世襲貴族特權,故C項錯誤;這時幕府統治還未建立,排除D項。]

4.如圖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某一種發明的外傳時間示意圖,根據圖檔反映的資訊可知,這一發明指的是(  )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A.造紙術     B.火藥

C.指南針 D.活字印刷術

A [造紙術是東漢蔡倫改進的,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昇發明的,指南針發明在北宋時期,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于軍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都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依據題幹中圖檔的時間,這一時期中國傳入阿拉伯的技術隻能是造紙術,是以A項符合題意。]

[知識體系概覽]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主題歸納整合]

對中華文化的全面認識

1.發展

(1)中國遠古文化經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2)春秋戰國出現諸子百家,形成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漢唐至宋時期,中國文化傳入日本、北韓等國。唐鑒真東渡,傳播中國文化,大量日本遣唐使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

(4)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西方耶稣會士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這就是東學西漸現象。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

2.精髓: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态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3.特征:中華文化的兩大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博大精深表現在: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道德倫理。

4.内容: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學工藝、哲學思想、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中國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

5.作用:中華文化的精神品格與價值追求,支撐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傳,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中華文明又有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價值,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

1.了解古代西亞、埃及和阿拉伯文化成就,從時空觀念的角度認識世界文化的多元特征。

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上述地區對人類文化發展的貢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古代西亞文化

1.楔形文字

(1)創造者: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

(2)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3)作用:流行了數千年。

2.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

(1)地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2)内容:史詩叙述了蘇美爾地區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活動,中間穿插大量神話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動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建築、藝術

(1)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生動有趣,壁畫主題多樣,别出心裁。

(2)亞述帝國修建了多座規模宏大的王宮,王宮大門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飛牛。

(3)波斯王宮的多幅雕刻刻畫了臣民進貢的場景,展現了專制帝國統治者的威嚴。

4.編纂法典——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谟拉比法典》

(1)内容

①前言:宣揚君權神授,炫耀國王的功德。

②正文:詳細規定了臣民的義務以及違背法律後具體的懲罰措施,涉及個人道德,兵役和勞役,租賃、借貸、債務,以及奴隸地位等方面。

③結語:要求所有人必須遵守法典,違反者将遭到嚴厲懲罰。

(2)地位:法典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曆史的重要資料。

知識點二 古代埃及文化

1.存續時間: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實作統一,文明綿延約3 000年。

2.文化成就

(1)象形文字

①它來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組成。

②約形成于公元前4千紀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在此期間,經曆了多種變化。

(2)文學作品

神話 包括世界誕生和人類起源等内容
詩歌 大多是宗教詩,也有愛情詩
哲理故事 傳達着埃及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散文故事 包含寓言和傳記等

(3)建築藝術

①古代埃及的建築藝術受到宗教較大影響。

②法老們還修建了衆多神廟,表達自己對神的敬畏。

③祭司們宣揚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則賜予神廟大量财富。

(4)科學技術

①埃及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曆法之一。古羅馬的凱撒制定儒略曆時,吸收了埃及曆法的成就。

②在數學、醫學等方面,埃及人也頗有建樹。

知識點三 阿拉伯文化

1.産生

(1)7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到8世紀已征服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北部的廣大地區。

(2)阿拉伯人繼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區的文化遺産,把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結合阿拉伯人的風俗、語言和傳統,創造了阿拉伯文化。

2.成就

(1)文學

①阿拉伯半島統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經常派人到麥加附近舉行詩歌比賽,獲勝的詩歌會用金水書寫在布上,懸挂在克爾白神廟的牆壁上,名為“懸詩”。

②故事集《天方夜譚》中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受到《天方夜譚》的影響。

(2)科學

數學 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附有800多個執行個體,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印度的數字元号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天文 白塔尼修正了計算太陽和部分行星軌道的方法,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他的《薩比天文曆表》對歐洲天文學産生很大影響,曾經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醫學 伊本·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後被翻譯成拉丁語,長期用作醫學的标準教科書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15“用楔形文字書寫的信件”圖,思考:上面的文字有何地位?其發展趨勢如何?

提示:上面的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它發展變化的總趨勢是簡化。

2.閱讀下列摘抄的詩句:

“恩奇都啊,你是個聰明人,如同天神一般/何必跟野獸在荒野遊玩/走吧,我領你到那擁有環城的烏魯克去/去到阿努和伊什妲爾居住的神殿。”你認為這些詩句摘自什麼作品?它的曆史地位如何?

提示:這些詩句摘自《吉爾伽美什》。它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3.閱讀教材P16“學思之窗”:史料中的安努、恩利爾和沙馬什都是兩河流域重要的神靈。想一想:為什麼漢谟拉比要宣稱自己是根據神意立法?

提示:(1)古巴比倫人相信“君權神授”,漢谟拉比這樣做可以神化他在古巴比倫王國臣民心中的地位,有利于鞏固他的統治。其意在說明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間管治世人,他是天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隻可遵從君主的訓示去做,不能反抗。

(2)他這樣做可以統一信仰,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

4.下圖是那爾邁調色闆,是埃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結合所學知識,思考象形文字與楔形文字在地位方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它們分都是研究當地曆史的重要資料。

5.閱讀教材P18“史料閱讀”,思考:古代埃及文化與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家庭倫理方面有什麼共同之處?

提示:(1)都講究孝道。

(2)都講究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相處。

6.閱讀教材P19“思考點”: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曆史的發展産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提示:(1)糅合了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結合自身的風俗、語言和傳統,創造了阿拉伯文化。

(2)在文學方面有故事集《天方夜譚》,在世界文化史上産生了重要影響。

(3)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成為獨立學科。

(4)白塔尼的《薩比天文曆表》對歐洲天文學産生很大影響。

(5)伊本·西那的《醫典》長期用作醫學的标準教科書。

批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代西亞、非洲的文明成就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蘇美爾文明時期,盛行多神教自由信仰,王權對各種宗教信仰都不加以幹涉,巴比倫人主導兩河流域地區後,也繼承了蘇美爾人的宗教寬容傳統,并不排斥異族的神。

——《多彩而開放的古代西亞文明》

材料二 阿拉伯人的貢獻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學、數學、曆史等領域,以及文化的交流、發揚和傳承上。阿拉伯人崇尚科學,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信徒們,去尋求知識吧,哪怕遠到中國!”

材料三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代埃及的聖書體

(1)材料一說明西亞文化具有什麼特征?

提示:多神崇拜,開放包容的特征。

(2)阿拉伯人在文學、數學方面有哪些成就?

提示:文學方面有“懸詩”,故事集《天方夜譚》;數學成就主要是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材料中的“聖書體”是什麼文字?它存續于哪一時間區間?

提示:它是埃及的象形文字,約形成于公元前4千紀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下列屬于古代西亞地區文明的是(  )

①種姓制度 ②《漢谟拉比法典》 ③基督教 ④楔形文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②④符合要求,故選C項。]

2.阿拉伯人有一句諺語:“人間懼怕時間,而時間懼怕金字塔。”曆經數千年風雨滄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邊緣,見證人間世态的變遷。金字塔是(  )

A.古埃及國王的宮殿 B.古巴比倫國王的宮殿

C.古埃及國王的陵墓 D.古巴比倫國王的陵墓

C [古埃及國王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隸主,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并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故選C項。]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多角度認識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差異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自然環境

雖然兩者都是灌溉農業,但由于地形環境的不同讓埃及更容易形成集權統治,相對安全的位置環境不會像兩河流域那樣經常受到外族侵擾。

2.政治形态

兩河流域複雜的政治環境讓統一的格局不停地改變,同時王權受到各種制約,是以沒有君神一體的特征。埃及的政治狀況不同于兩河流域,埃及經濟發展要求有相對集中的統治,這為埃及形成君神一體的法老集權統治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3.經濟形态

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都在沿河地區發展農業,但不同的是兩河流域的商業始終比較發達,古埃及的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

4.宗教信仰

兩河流域基本上是多神教,埃及是以一神教為特色。古埃及人特别關心來世,而兩河流域人追求的是現世的福祉而非永生和來世的享樂。

5.法律方面

古巴比倫人給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産就是《漢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而古埃及在法律觀念上,法老就是最終裁決者。

6.文字方面

蘇美爾人創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埃及人創造了獨特的象形文字。

7.文學方面

古埃及文學豐富多樣,有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等。蘇美爾的文學作品中最具分量的是《吉爾伽美什》史詩,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8.建築雕刻

古埃及的建築和雕刻與宗教方面追求來世不無關系,建築主要是金字塔和神廟。古巴比倫的建築也繼承了蘇美爾人的一些藝術特點,著名的有古巴比倫城、空中花園等。

9.自然科學

在天文學領域,兩河流域的人們創造了“太陰曆”,埃及人發明了“太陽曆”。此外,埃及發明了計數法和幾何法,醫學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當你漫步法國盧浮宮時,解說員指着一根黑色的石柱說:“這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該法典誕生在(  )

A.尼羅河流域  B.兩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黃河流域

B [由所學知識可知,《漢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誕生在兩河流域。]

4.下圖是某地仿建的古代建築,該建築的“真實版”見于(  )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A.古阿拉伯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臘文明

B [題幹中圖檔很明顯是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該建築的“真實版”見于古埃及文明,故選B項。]

第4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

1.從時空觀念的角度把握歐洲文化形成的基本脈絡。

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古代希臘、羅馬、中古西歐、拜占庭和俄羅斯的文化成就,進一步體會世界文明的多樣化特征。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

1.古希臘文化

(1)形成: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稱作“古典時代”。

(2)成就

①哲學

背景 希臘人對宇宙起源和人生意義等自然和社會問題的知識追求;古希臘哲學家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
表現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被後世稱為“三大哲人”。蘇格拉底緻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柏拉圖建立的“學園”将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亞裡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著作涉及哲學、政治學、文學、天文學、實體學等領域
影響 柏拉圖在幾何學發展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為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亞裡士多德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産生了重要影響

②文學

《荷馬史詩》 史詩中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後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
戲劇 古典時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悲劇和喜劇是這一時期戲劇的傑出代表

③雕塑和建築:雕刻家米隆的《擲鐵餅者》是人物雕塑的典範;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則是建築藝術的代表。

④史學:希羅多德的《曆史》開創了叙事體的撰史體裁;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争史》也是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

2.古羅馬文化

(1)概況:古羅馬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文化,在法律、文學、史學、建築和曆法等領域多有建樹。

(2)表現

①法律——《十二銅表法》

地位 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
内容 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式等多個方面,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财産利益為核心
評價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範了社會契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後來陸續頒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礎
羅馬法體系适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後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産生了深遠影響

②文學: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古羅馬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

③史學:李維的《羅馬史》和塔西佗的《編年史》代表了古羅馬史學的最高成就。

④建築:萬神殿、大競技場等是羅馬建築風格的代表。

⑤曆法: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曆後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曆。

知識點二 中古西歐文化

1.背景

(1)西羅馬帝國滅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後,日耳曼人在西歐地區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等封建國家。

(2)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賦予基督教會多項特權。

(3)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羅馬周圍地區交給教皇統治,建立“教皇國”,并使教會介入世俗權力。歐洲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進制政治格局。

(4)在西歐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發展過程中,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争共存。

2.表現

基督教會控制着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 基督教文化的載體是闡述教義的《聖經》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神學家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教義,維護基督教會和封建主的統治;他們的思維方式源自古希臘哲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産生了很大影響
《聖經》對西歐文學藝術的影響 文學藝術創作的很多素材來自其中的曆史傳說和神話;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在中古西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複興時期的社會生活

3.影響

(1)中古西歐文化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

(2)為後來的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知識點三 拜占庭、俄羅斯文化

1.拜占庭文化

(1)形成背景

①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舊稱拜占庭而又稱“拜占庭帝國”。

②羅馬帝國分裂後,基督教會分成東、西兩派,雙方在教義、教規等方面的分歧逐漸加深。

③1054年,基督教會正式分裂。東派教會自稱信仰正統的教義,故稱“東正教”或“希臘正教”。

④拜占庭帝國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彙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2)主要成就

①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為傳承羅馬法作出了貢獻,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②拜占庭帝國儲存了大量希臘古典書籍,其建築和雕塑藝術也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遺産并有所發展。

2.俄羅斯文化

(1)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伊戈爾遠征記》是基輔羅斯時期最傑出的文學作品。

(2)拜占庭帝國滅亡後,東正教逐漸成為專制君主統治國家的工具,并對俄羅斯的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建築風格等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3)俄羅斯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築與西歐中古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築形成鮮明對比,被視作東正教的象征。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21“柏拉圖(左邊站立者)與學生讨論哲學問題”,思考:該圖包含了哪些資訊?

提示:(1)柏拉圖具有嚴謹的治學态度。

(2)希臘具有良好的學術氛圍,有利于文化學術的發展。

(3)古希臘文化在羅馬得以傳承。

(4)世界文化具有連續性特點。

2.觀察下面的圖檔,你如何看待圖檔上的作品?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文學的早期代表,史詩中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後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

3.閱讀教材P22“學思之窗”:從亞裡士多德對悲劇的定義中了解古希臘戲劇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

提示:(1)表演形式

①通過打手勢等動作進行模仿某些物體。

②通過大聲地背誦台詞,用語言進行交流。

③用憐憫與恐懼的表情來吸引觀衆。

(2)教育功能

①将文化轉化成人們樂于接受的娛樂形式進行傳播,起到對市民進行教育的作用。

②戲劇是對古希臘民族文化的傳播,是對古希臘人民所做的傳統文化教育。

③古希臘戲劇是對群眾的民主平等思想的教育。

4.閱讀教材P22“史料閱讀”:這段文字反映了哪些資訊?

提示:(1)羅馬法是私有制發展的産物。

(2)羅馬法為解決羅馬市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5.閱讀教材P23“曆史縱橫”,思考:《聖經》對西歐的文學藝術有什麼重要影響?

提示:(1)《聖經》中的曆史傳說和宗教神話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騎士文學中的抒情詩,其愛情主題是對教會禁欲主義的挑戰;市民文學主要抨擊貴族的專橫和教士的貪婪。

(2)《聖經》還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來源。

6.聖索菲亞大教堂(如下圖)是拜占庭文化的傑出代表,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拜占庭獨特的文化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方面呈現出什麼特點?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1)形成:它直接繼承了古典希臘羅馬文化遺産,在拜占庭帝國特殊的環境中,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2)特點

①拜占庭人在比較全面系統接受古代文化過程中,不是全盤照搬,簡單模仿,而是注意選擇對拜占庭社會生活有用的東西。

②拜占庭人在積極主動吸收古典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注意發展創造,形成自身的特點。

7.閱讀教材P24“思考點”:拜占庭帝國的地理位置對拜占庭文化的發展有何重要影響?

提示:(1)拜占庭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是以能夠吸收各地的文化。古希臘古羅馬沉澱積累下來的智慧結合拜占庭境内多民族多文化的氛圍,被巧妙地融合發展起來,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拜占庭文化。

(2)更重要的是,在11世紀後,拜占庭帝國逐漸衰落的期間,大量的書籍和人才西遷進入意大利,人文主義的思潮開始湧動,并拉開了文藝複興的序幕。拜占庭帝國推動了歐洲文明向前跨越了重要的一大步。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代羅馬和拜占庭帝國的法律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羅馬《十二銅表法》規定:“樹枝越界的,應修剪至離地十五尺,使樹蔭不至影響鄰地;如樹木因風吹傾斜于鄰地,鄰地所有人亦可訴諸處理”“在夜間竊取耕地的莊稼或放牧的,如為适婚人,則處死以祭谷神;如為未适婚人,則由長官酌情鞭打,并處以賠償雙倍于損害的罰金”。

材料二 羅馬法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羅馬法的複興密不可分。自19世紀以來,歐洲大多數國家皆以羅馬法為法制基礎,制定本國的法律制度,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等。現在許多國家的陪審團制度、律師制度和某些訴訟原則均直接源于羅馬法。

——《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曆程》

(1)根據材料一,概括《十二銅表法》的特點。

提示:條文内容明晰;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帶有較野蠻的懲罰特征。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馬法對後世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

提示: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以羅馬法為基礎;陪審團制度、律師制度和一些訴訟原則都來源于羅馬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羅馬法影響深遠的原因

(1)羅馬法在發展過程中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得到修正、完善,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2)羅馬帝國疆域遼闊,被統治的國家和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進的羅馬法的影響。

(3)羅馬法本身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較強,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發展和傳播。

(4)羅馬統治者重視法學、尊重法學家并且推崇用法律治理國家。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十二銅表法》規定家父出賣其子三次就會喪失家父權;後來法律又規定嚴禁買賣子女,禁止将子女作為人質扣押給債權人,違者對債權人處以流刑。這表明羅馬法(  )

A.具有野蠻落後的基本特征

B.維護了帝國的社會秩序

C.限制父親在社會中的地位

D.受到了倫理觀念的影響

D [根據材料可知,《十二銅表法》中關于限制子女買賣的規定及相關的處罰措施展現了對父親關愛子女的倫理義務的維護,D項正确;限制買賣子女的規定說明羅馬法的人性化,排除A項;此時羅馬處于共和國而非帝國時期,排除B項;題幹規定并未限制父親在社會中的地位,排除C項。]

2.古羅馬實行嫁妝婚姻制。帝國建立以前,法律規定:“除了約還嫁妝以外,婚姻存續期間妻子對嫁妝沒有任何權利。”《民法大全》規定:“嫁妝無論有無約定,也不管是誰認定,婚姻關系解除時,除因妻子的過失外,都應歸還給妻子。”由此可知(  )

A.關注婦女是羅馬公民法的立法原則

B.羅馬法适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C.女性獲得了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

D.羅馬法仍摻雜着原始的習慣法

B [根據材料“除了約還嫁妝以外,婚姻存續期間妻子對嫁妝沒有任何權利”“嫁妝無論有無約定,也不管是誰認定,婚姻關系解除時,除因妻子的過失外,都應歸還給妻子”可知,羅馬帝國前後實行嫁妝婚姻制的不同,說明羅馬法适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故選B項;在古代羅馬婦女沒有公民權,女性不可能獲得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排除A、C兩項;D項在材料中未展現,排除。]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全面認識歐洲中世紀文化的特點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基督思想制約着中世紀文化。歐洲中世紀文學是基督教文化與世俗文化互相融合的産物。在整個中世紀,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學、文藝乃至整個精神領域裡,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成為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2)在各種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封建國家形成與确立的曆史條件的作用下,中世紀文學突出了各民族文學遺産中的一個基本思想——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

(3)中世紀文學是縱向(主要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與橫向(主要有來自蠻族部落,希伯來和拜占庭文化,基督教會文化的影響)文化交融的産物。中世紀作為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形态,還出現了特定階層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例如騎士階層、市民階層的出現,就使得在正統的基督教文學占統治地位的同時,世俗文化的傳統也以新的形态發展着,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4)中世紀的文化都有對封建經濟或多或少的反映。無論是反映在文學作品上,還是反映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中,無論是封建主的維護,還是市民階級的反抗。歐洲中世紀文化在多種碰撞與交融中,不斷成長與發展,承前啟後,等待着歐洲文藝複興的到來。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在這裡,基督教統治着一切。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這段文字描繪的是(  )

A.中世紀的歐洲  B.羅馬帝國時代的歐洲

C.古希臘的城邦 D.亞曆山大時期的歐洲

A [由材料“基督教統治着一切”“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世紀時的西歐莊園,A項正确。]

4.“君士坦丁堡陷落後,當初将古希臘學術儲存下來并仔細研讀的基督教學者,親自帶着這些珍貴手稿逃到了意大利。他們在此受到熱烈歡迎,因為文藝複興學者正四處搜尋古典文獻。”對材料了解正确的是(  )

①拜占庭帝國儲存了古代希臘文獻

②拜占庭帝國的滅亡是因為信奉基督教

③這些古代希臘文獻對文藝複興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閉關自守導緻落後,開放創新促進發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C [“帶着這些珍貴手稿逃到了意大利”與①對應;②在材料中沒有展現,且本身表述有誤,故排除;“文藝複興學者正四處搜尋古典文獻”展現了③;④本身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沒有展現,故排除,是以C項正确。]

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1.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成就。

2.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中國文化對日本、北韓文化的影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古代印度文化

1.産生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

2.主要成就

宗教

①在國家形成過程中,印度出現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

②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沖突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佛教産生

③佛教提倡“衆生平等”和忍耐順從

④4世紀時,在古代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後來,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學

①《摩诃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兩部史詩都源自民間口頭創作,後經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藝術 很多都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
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個數字元号

3.文化交流

(1)公元前後,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5世紀時,印度的語言、文字、藝術、思想、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已經在東南亞産生了廣泛影響。

(2)佛教文化滲入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南傳佛教的經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書寫,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展也産生了重要影響。

知識點二 古代北韓與日本文化

1.古代北韓文化

(1)成就

①公元前5世紀前後,北韓出現了青銅器,稍後有了鐵器。

②7世紀,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台。

③12世紀完成的《三國史記》是北韓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

④音樂、舞蹈源遠流長,特色鮮明。

(2)文化交流

①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

②漢字長期在北韓半島使用。

③在學習漢字的基礎上,創制了本民族文字。

④北韓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北韓半島的樂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主要成就

①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海、河、樹、山、龜、蛇等都有神靈,應該加以崇拜。神道逐漸發展起來。

②7世紀,天皇制度形成。

③12世紀以後,随着武士階層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來文化,逐漸形成了武士道。

④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

⑤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築的代表,大和繪和浮世繪都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

①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發展。

②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别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③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知識點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背景: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

(1)宗教信仰

瑪雅人 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創造之神伊查姆·納是最重要的神
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 太陽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金字塔

(2)科學藝術

創造了獨特的文字,發明了“瑪雅曆”;創造出20進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人 建造了驿道和太陽廟;會使用麻醉 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了太陽曆和太陰曆
阿茲特克人 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

3.毀滅: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後,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殺,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下面這張圖檔上的文字被稱為印章文字,至今它們還沒有被完全解讀。在摩亨佐達羅出土的一百二十三個鋼印章上,有三十六個刻畫着牛的圖形;還有頭上長角的立姿人獸圖形和抽象的牛頭圖案。你如何了解“牛”大量出現在印章上這種現象?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牛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據着非同尋常的位置。牛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生産動力乳和肉,而且更代表了一種豐足,成為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寄托和希望的象征。對牛的崇拜,構成印度河流域文明最突出的一道風景線。

2.《摩诃婆羅多》(如下圖)和《羅摩衍那》并稱為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你如何了解兩部史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兩大史詩是在長達數世紀的過程中在民間口頭流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史詩中納入了許多各具特色的詩篇,彙集了大量的民間口頭創作。兩大史詩在印度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是印度人民擁有的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财富,成為印度後世各類文學藝術創作汲取素材的一個重要來源。

3.閱讀教材P27“思考點”:古代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産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提示:(1)中國的佛教就是從印度傳來的,然後又通過北韓傳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文化。

(2)印度文化的影響向南,包括了越南、高棉、寮國,并通過雙向性貿易往來和向東南亞移民,将印度的宗教文化傳入東南亞,對東南亞的政治、宗教、文化、藝術、風俗、建築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影響的還有印度尼西亞。

4.閱讀教材P31“學思之窗”: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對印第安文化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1)中斷了印第安人所擁有的較高的文化。

(2)傳播了歐洲的文化,使歐美文化在交融中共同發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代印度和美洲文化的特點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孔雀帝國時代,儲存了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細的雕刻和優美的繪畫。壁畫雖然大部分已經毀壞,但僅就所殘存的部分來看,其高超的藝術是很令人驚訝的……在《吠陀》和佛經中都儲存有不少醫學知識。在《長阿含經》中曾提到沙門、婆羅門用“鍼灸(即針灸)藥石”療治各種疾病。

材料二 瑪雅文明曆史悠久。1977年出版的墨西哥大百科全書把瑪雅文明劃分為三個時期:前古典時期,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292年;古典時期,從公元292年到900年;後古典時期,從公元900年到1527年。瑪雅人有“美洲的希臘人”之稱。

(1)材料一說明印度文化的什麼特征?

提示: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影響到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諸多方面。

(2)材料二展現了瑪雅文明的什麼特征?如何了解“美洲的希臘人”?

提示:特征:有悠久的曆史。了解:瑪雅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而且影響廣泛深遠。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代印度和美洲文化的特點

(1)古代印度文化特點

①以宗教為中心。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政治法律的制定、道德觀念的形成、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産生和發展起來的。

②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印度的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大多以大團圓結尾,這是它們貫穿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思想的結果。

③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史。印度人至今尚未寫出一部完整的屬于全印度人民的曆史書,這與古印度人善于以詩代史有關。印度最為著名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诃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

(2)美洲文化的特點

①有悠久的曆史。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

②涉及衆多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農業、宗教、自然科學、藝術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③對世界影響非常大。如玉米、馬鈴薯等重要農作物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

④分布範圍比較廣泛。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等覆寫了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區。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吉米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一個非常善于經營的富有商人,家财萬貫,他有很多願望,在當時的條件下,你認為他的哪個願望可能實作(  )

A.向神廟中的婆羅門上供

B.向國家多納稅,尋求國王授予爵位

C.娶一個美麗的公主做妻子

D.雇傭一名武士,保護财物不受侵犯

A [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掌握神權;第二等級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二等級;第四等級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幹最低賤的職業。故選A項。]

2.右圖是玉米神像香爐圖。通常所講的玉米文明,最著名的代表是(  )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A.瑪雅文明

B.印加文明

C.阿茲特克文明

D.辛巴維(威)文明

A [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都是美洲特有的古文明,其中以瑪雅文明水準最高,瑪雅人的農業以種植玉米為主,故瑪雅文明是最著名的玉米文明,A項正确。]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代中國文化對東方國家的影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國隋唐時期,日本是大和時代後期、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前期,即公元6世紀至9世紀,這個時期的交流路線則以直接渡海為主,交流方式有使節人員往來,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來華,出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兩宋時期,到中國求法和留學的高麗僧人非常多,他們受到中國有關方面的禮遇和照顧,在兩國文化交流上,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中國的影響下北韓很快學會了雕版印刷技術。兩宋時期出現的活字印刷術,大約在13世紀初傳入北韓,北韓人改鑄成銅活字。後來,這種新興的印刷術被北韓政府采用,為稱譽于世的李氏北韓銅活字打下了基礎。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秦漢以來:中國文化先後傳入越南、北韓、日本等東亞國家(形成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東亞文化圈,因儒學影響深遠,也稱“儒家文化圈”)。儒家思想約公元前3世紀傳入越南,約1世紀前後傳入北韓。

2.隋唐時期:儒學輻射東亞,東亞文化圈形成(東亞諸國形成的以中國本土為地理中心,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文化圈)。

(1)儒家思想于6世紀初,經北韓傳入日本。儒學成為越南、北韓、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入人們的社會觀念、倫理規範和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漸成為越南、北韓、日本占主導地位的官方哲學。

(2)新羅統一北韓後,常與唐朝互遣使節,并不斷派遣留學生赴中國學習,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學、學校教育、科舉制度等皆為新羅廣泛吸收。

(3)日本将與唐朝的交往視為國家大事,曾先後十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交流學習,随行的還有衆多的留學生和留學僧,人數多時一次達五六百,留學生歸國時,帶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和大量文獻典籍。

(4)日本不僅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層面仿效唐朝,而且對宗教、文學、藝術、天文、曆法,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以及各類生産技術,皆予以吸收融合。

(5)中國文化輻射于整個東亞地區,其中漢字、儒學律令、天文、曆算、醫學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國化的佛教,影響尤為深遠。

3.宋元時期:13世紀,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東傳北韓、日本,又西傳到中亞、波斯和歐洲,對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産生了巨大影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7世紀末,北韓半島能夠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關鍵在于(  )

A.中國東北民族政權遷都平壤

B.新羅初步統一了北韓半島

C.高麗大将自立為王,遷都漢城

D.中朝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

B [A項發生在4世紀,C項發生在14世紀末,D項發生在16世紀末,故排除A、C、D三項;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北韓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B項正确。]

4.在古代,中日曾經友好交往。下列關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國先進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日本派遣留學生到中國(隋、唐)學習

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友好交往

③中國佛教高僧東渡日本講學,傳播中國先進文化

④日本照搬中國的政治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管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646年日本進行的大化改新,是仿照中國隋唐進行的一次政治經濟改革,标志着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日本在對本國進行改革時,結合本國的國情加以改進,而不是照搬中國的政治制度,是以排除含④的選項,故選B項。]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表現

1.古代亞洲文化

(1)古代西亞文化(古巴比倫文明)

①宗教是兩河流域人們生活的中心,影響到猶太、基督教、穆斯林諸文化。

②《漢谟拉比法典》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最早的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③數學、天文學、醫學、建築與藝術、文字與文學等方面都取得輝煌的成就。

(2)阿拉伯文化:故事集《天方夜譚》,影響廣泛。在數學、天文、醫學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就。

(3)古代印度文化:佛教和印度教是主要宗教,《摩诃婆羅多》《羅摩衍那》是著名史詩,印度的數字元号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印度文化對東南亞影響巨大。

(4)古代北韓與日本文化:它們都受中國文化影響,但又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

2.古代非洲文化(埃及)

(1)天文和數學:使用太陽曆;很早就知道加、減、除的一般規律;計算采取10進制,幾何學發達。

(2)醫學:已有比較細的分科,會進行屍體解剖,對脈搏的意義也有了某些認識。

(3)建築與藝術:主要成就有金字塔、阿蒙神廟等。雕像和繪畫大都附屬于建築物。

(4)文字與文學:象形文字應用十分廣泛,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宗教信仰:多神崇拜,宗教滲透到埃及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3.歐洲文化

(1)古典希臘、羅馬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古希臘人在哲學、文學、史學等方面成就突出,“三大哲人”、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是著名代表。古羅馬的法律對當時和後世歐洲國家的立法産生了深遠影響。

(2)基督教在中世紀西歐影響廣泛而深遠。

(3)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羅馬民法大全》對歐洲的法學建設影響深遠。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響。

4.美洲文化(印第安人)

(1)瑪雅人:最重要的神是創造之神伊查姆·納;創造了獨特的文字,發明了“瑪雅曆”,創造20進制,知道“零”的概念。

(2)阿茲特克人:最重要的神是太陽神,使用“圖畫文字”。

(3)印加人:最重要的神是太陽神;建造太陽廟;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太陽曆和太陰曆。

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1.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印歐人和亞歐遊牧民族遷徙的基本事實。

2.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古代人類的遷徙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

1.種族起源

(1)印歐人可能起源于東歐平原,他們是遊牧民,馴養了馬匹。

(2)印歐人制造了馬拉戰車。

2.早期遷徙

(1)概況

①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遊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這一過程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②他們或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整個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2)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

①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公元前14世紀,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内戰逐漸衰落。

②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被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

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進入巴爾幹地區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臘人。他們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希臘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

④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

⑤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曆史進入列國時代。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号,并對周邊地區特别是東南亞産生重大影響。

知識點二 亞歐遊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

1.遷徙概況

(1)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①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

②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

(2)3—6世紀

①匈奴人逐漸内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

②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時,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産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③日耳曼人各支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④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2.遷徙影響

(1)亞歐遊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後崛起。

(2)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結合教材P34“印歐人早期遷徙路線示意圖”,思考:印歐人的早期遷徙有什麼特點?

提示:(1)從遷徙方向看,印歐人主要向北、西、南三個方向遷徙。

(2)從持續時間上看,延續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2.閱讀教材P35“思考點”,印歐人的遷徙對早期區域文化産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提示:(1)在不同地區産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等。

(2)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方式,出現了馬拉戰車。

(3)提高了生産力,冶鐵技術傳播開來。

(4)促進了新的文化區域的形成。

3.閱讀教材P35“曆史縱橫”,思考:海上民族的特點有哪些?

提示:(1)民族成分複雜。

(2)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沒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3)對東部地中海區域的民族構成産生了重要影響。

4.閱讀教材P36“學思之窗”,根據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圖爾夫最初對羅馬帝國是什麼态度?後來為什麼會發生轉變?

提示:最初的态度:排斥羅馬帝國的一切。發生轉變的原因:阿圖爾夫認為羅馬的法律對哥特帝國有重要的意義。

5.閱讀教材P37“思考點”,亞歐遊牧民族大遷徙産生了哪些影響?

提示:(1)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催生了一批新國家。

(2)促進了各個區域文化的發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代亞歐人類的遷徙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約從公元前3000年代末開始,印歐語系各族分批地從他們的故鄉地區向外遷徙,形成一個個規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遷徙浪潮。為何遷徙?因為,當時印歐人正處于原始社會解體過程中,社會内部已發生了階級分化,軍事首領和貴族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漸加強。對他們來說,進行掠奪是比勞動更容易、更榮譽地擷取财富的途徑,對财富的追求成了他們遷徙的主要動力。在印歐人中,原始社會的解體過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區開始較早,而其他地區則較晚,這也是形成多次遷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據《人類源流史》

材料二 約在1世紀,匈奴人開始遷徙,進而導緻了一場延續數百年、波及亞歐大陸廣大地域的民族大遷徙。這一遷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進,二是南下。在東方,遷徙促成了中國民族大融合和暫時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調整和發展;在西方,這一遷徙浪潮成為導緻西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諸國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産生與形成。

——《世界史綱》

(1)根據材料一,指出印歐人遷徙的原因有哪些。根據材料二說明匈奴人西進的影響。

提示:原因:原始社會解體促使階級結構發生變化;為擷取财富而進行掠奪;社會變革的程度不同。影響: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有利于日耳曼帝國建立和歐洲封建制度的形成。

(2)根據材料二,說明匈奴人南下的影響。

提示:有利于民族交融,完善了中國的封建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國家統一。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代印歐語系各族的遷徙對世界曆史的影響

(1)對被征服地區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了先進文明中心暫時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2)一定程度上對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首先,他們的遷徙有利于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的确立和擴大。印歐人的遷徙使南亞次大陸到西歐幾乎連成一片。奴隸制真正在世界上确立了統治地位,希臘、羅馬等國的奴隸制高度發達。其次,各民族的大遷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區的閉塞狀态,擴大了經濟、文化交流,還帶來了一些先進的生産技術。

(3)古代印歐語系各族在遷徙中所建立的國家,使古代世界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今天歐洲國家和民族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在印歐語系各族遷徙過程中确立起來的。總之,對古代印歐語系各族的遷徙,既要看到其破壞性的一面,又要正确估計它們對曆史發展、社會進步帶來的積極影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以下與印歐人的遷徙無關的是(  )

A.馬和戰車是他們的武力優勢

B.對亞歐大陸的區域文化有重要影響

C.波斯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D.勢力一度達到印度北部

D [勢力一度達到印度北部的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帝國。]

2.公元1世紀左右,它統一各個部落,建立了曆史上有名的帝國,其疆域從阿富汗擴張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這裡的“帝國”是(  )

A.亞述帝國    B.埃及帝國

C.波斯帝國 D.貴霜帝國

D [由“公元1世紀左右”和所學知識可知,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的是西遷中亞的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帝國,故選D項。]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全面認識古代民族大遷徙與中西文化發展的關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民族大遷徙對中西方文化發展的影響

(1)對西歐:民族大遷徙使西歐出現了一種嶄新的文化。昔日的羅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發生着變化;羅馬文化、日耳曼文化與正在興起的基督教文化一起,在古典文明的廢墟上,形成了一種以基督教文化為載體的、包容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與東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應時代需求的新文化。這種文化成為日後西方文化的淵源。

(2)對中國:民族大遷徙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自漢代以來,經南北朝直至隋唐統一,所有内遷到中原的北方諸族,逐漸融入漢民族中。不僅為漢民族自身的發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也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貢獻,進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

2.民族大遷徙導緻中西文化向不同方向發展的原因

(1)在中國,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以其人口衆多、内部高度的文化認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共同體,因而人數有限的南下遊牧民族難以改變其文化認同觀念。而且内遷民族一般都向往先進、發達的中原文化,是以在他們對中原社會經濟進行破壞的同時,很自然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并使其劫後重生,有了新的發展。在西歐,羅馬帝國境内民族衆多,且流動性強,未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當羅馬社會發生危機時,舊的文化體系被打碎,各種文化因子在社會裂變中重新組合,很容易形成一種新的文化。

(2)從文化的經濟基礎看,中國與羅馬雖然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但經濟結構不同。是以,當遇到異質文化的沖擊時,中國文化由于與生俱來的聚合性,能夠經過自我調整,渡過難關,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西歐則是各種文化經過劇烈沖突與混合,形成一種嶄新的文化。

(3)從文化的持續發展來看,在中國,民族大遷徙沒有對根基雄厚的傳統文化造成緻命的打擊,隻是融進了一些新的内容。在西歐,日耳曼人使外族的文化、宗教、政治和立法“歸并到他們自己的民族生活裡面來”。強大的異質文化将昔日的古典文化體系徹底打碎,其内容與“蠻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混合,經過熔煉,鑄成了一種嶄新的西歐文化。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2018年1月15日,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舉行科研成果彙報會,宣布經過多年的尋訪,來自中國的考古工作者終于在中亞烏茲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區域找到了大月氏人西遷後留下的蹤迹。關于這次西遷的說法欠妥的是(  )

A.大月氏西遷展現了其好戰的特征

B.大月氏西遷主要是為了擺脫匈奴的迫害

C.它建立的貴霜帝國一度十分強大

D.大月氏人曾西遷到中亞

A [由所學知識可知,大月氏人是為了逃避匈奴人而非因為好戰才被迫西遷的,故A項說法欠妥,符合題意。]

4.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民族大變動,它發轫于匈奴西遷,在匈奴的不斷打擊下,整個種族被迫進行整體性大遷徙,并強力進入羅馬帝國。這裡的“種族”是(  )

A.哥特人     B.盎格魯—撒克遜人

C.日耳曼人 D.法蘭克人

C [結合所學知識和“進入羅馬帝國”這一資訊可知,這裡的“種族”是日耳曼人,選C項;排除A、B、D三項。]

1.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近代殖民活動與人口跨地區轉移的關系。

2.從家國情懷角度了解華工對開發美洲、大洋洲的貢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1.殖民擴張

(1)概況: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後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

(2)結果:屠殺、奴役以及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的100年間,印第安人數量減少了90%—95%。

2.族群變化

(1)背景

①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在此後三四百年間,非洲失去了大約1億人口,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

②上千萬黑人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勞動力。

③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大增加。

(2)概況

①印第安人數量的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量的激增,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

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的混血後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

(3)影響

①北美:美國、加拿大的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在美國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

②西印度群島: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

③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沒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但也很少超過人口的半數。

④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知識點二 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

1.英國殖民活動

(1)18世紀中後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洲和紐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将澳洲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

(2)19世紀時,随着工業革命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洲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

(3)1851年,人們在澳洲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

2.人口結構變動

(1)随着殖民擴張的加劇,澳洲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

(2)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洲和紐西蘭,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知識點三 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1.開發美洲

①19世紀初,英美等國陸續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

②19世紀中葉後,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

(2)過程

①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貿易。

②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的殖民者迫使華工簽署契約,讓華工以未來若幹年的工資支付運輸費用,擷取了巨額利潤。

③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因為生活所迫,或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

④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華勞工數已有十幾萬。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

(3)影響:在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

2.開發大洋洲

(1)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洲開采金礦。1858年,華勞工數已超過4萬。

(2)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38“學習聚焦”,想一想:美洲的人口結構為什麼會發生改變?

提示:其主要原因在于歐洲殖民者的入侵,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因為屠殺、奴役、傳染病,導緻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二是大量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三是歐洲白人因為種種原因進入美洲。

2.閱讀教材P39“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插圖,思考:三種文化的寓意是什麼?

提示:這三種文化是古老的阿茲特克文明、西班牙殖民文化與墨西哥現代文明,象征墨西哥豐富多彩的曆史文化與相容并包的民族特征。

3.閱讀教材P39“學思之窗”,想一想:歐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動對美洲文化有什麼影響?

提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給美洲帶來新的文化,印第安人在保留自己文化相對自治性的同時,也積極地适應新的環境,與歐洲文化交流、融合,發展出獨特的美洲文化。

4.閱讀教材P40思考點,想一想: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大洋洲人口結構産生了哪些影響?

提示:使大洋洲的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大洋洲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洲和紐西蘭,使白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5.下面圖檔上的英文意為“黑奴貿易和奴隸制的廢除”,思考一下:黑奴貿易停止的原因是什麼?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伴随工業革命的深入,大工廠制度形成,使英國感到與其從非洲輸出奴隸,不如把非洲變成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更為有利;黑人奴隸的反抗及啟蒙運動的影響,在工業革命後,黑奴貿易就慢慢終止了。

6.下面是兩幅唐人街圖檔,思考:圖檔蘊含着怎樣的曆史資訊?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圖1 溫哥華唐人街  圖2 墨爾本唐人街

提示:(1)英美等列強強迫清政府允許華工出國,形成了苦力貿易。

(2)大量華工為近代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世界近代史上的人口轉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被手下人稱為“曼科船長”的法國獨臂海盜……捕獲了來自英國利物浦的……“海神”号三層甲闆帆船。當他發現戰利品(“海神”号上的貨物)竟是“近四百名非洲人,大部分是年齡在十二至十五歲的男孩和男人,而且還有一些女人和兒童”時,“曼科船長”便毫不猶豫地搖身一變為販奴商。這是因為,“海神”号上的奴隸被整批賣出的話,将給主人帶來至少八萬銀比索(相當于當時西屬美洲墨西哥或者秘魯總督的年俸)的巨額收入。

——《新世界的自由與騙局:近代美洲曆史的“悖論”》

材料二 中國的海外移民曆史悠久,大緻從1567—1840年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移民數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國海外移民人數達到32萬人,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總數為1 500萬人左右,其中90%移往東南亞,移民與祖國保持着密切聯系,1862—1949年,華僑投資國内企業有25 510家,投資總額約63 271萬元。

——摘編自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的“四百名非洲人”将被運往哪裡?這種貿易有什麼影響?

提示:他們将被運往美洲。深刻改變了非洲和美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但為殖民者在美洲的礦山和種植園提供了勞動力。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①特點:中國大規模海外移民出現于鴉片戰争之後,晚于世界移民潮。

②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場較晚。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對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區人口轉移的認識

(1)原因

①西方國家為了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把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殖民地。

②為了開拓海外殖民地,西方列強掠賣人口。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規定:準許華工出國。這實際上是準許列強掠賣中國人口,用于開發海外殖民地。

③工業化引起人口過剩,導緻人口遷移。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歐洲移民湧入大洋洲。

(2)形式

①自發移民,如英國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

②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如進行黑奴貿易。

(3)地域

①由歐洲遷往北美。

②由非洲遷往美洲。

③由亞洲遷往美洲。

(4)影響

①增強民族認同感。如遷往北美的移民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

②加快了西方列強對殖民地的開發程序。

③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如19世紀的歐亞移民,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④人口遷移導緻新的民族國家誕生。如美國的建立。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下面是描述人類近代史上洲際人口遷移的詩文,文中“我們是證人”要證明的是(  )

大海的深處,

泥濘的沙裡,

躺着被人遺忘了的,

鎖着鐵鍊的人骸在死沉

沉的黑暗裡,

閃爍不幸的奴隸的白骨。

他們從漆黑的巨浪裡,

大聲呼喚:“我們是證人!”

   ——一位美國詩人

A.罪惡的奴隸販運 B.對印第安人的屠殺

C.遠洋遷徙的艱難 D.黑人奴隸制的殘酷

A [材料關鍵資訊為“大海”“奴隸”,是以詩人控訴的是黑奴貿易,而不是對印第安人的屠殺,A項正确,B項錯誤;詩句未展現C、D兩項内容,排除。]

2.1500—1800年美洲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歐洲人、印歐混血人、非洲人、非歐混血人數量不斷增加,并最終超過美洲原住民。造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殺

B.歐洲人對美洲不斷的探險和征服

C.外來疾病導緻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歐洲人在美洲大陸的分布越來越廣泛

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洲原住民”的急劇減少與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奪與擴張有必然聯系,大量歐洲殖民者湧入美洲,屠殺土著印第安人,也帶去很多新型傳染病。A、C兩項包含在B項之中;D項與題幹資訊構不成因果關系,排除。]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華人對世界的貢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華人在新大陸的出現,最初是同拉美的契約勞工制聯系在一起的。19世紀中後期,大多數到達美洲的華人是作為半奴隸性質的契約工被輸入的。據估計,1847—1874年,運往拉美的華工多達26萬以上。早年的華工以勤勞、智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筚路藍縷,披荊斬棘,為地區基礎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譬如,古巴、英屬蓋亞那、牙買加等地的蔗糖業,秘魯欽查群島的鳥糞開采業,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墨西哥北部棉花種植業的發展,都滲透了華工的血汗。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華人在美國、加拿大鐵路建設中的貢獻

①1862年,美國決定修築太平洋鐵路。該鐵路原計劃14年建成,華工隻用了7年,這在世界鐵路建築史上是一大奇迹。這條鐵路建成後,促進了美國東西部的運輸,為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美國華工還在南太平洋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建設中作出巨大貢獻。

②1878年,加拿大決定修築太平洋鐵路,在最艱巨和危險地段工作的是華工。

③另外,19世紀50年代起,華工受雇于美國加州白人農場主,華工用半個多世紀推動了加州農業的迅速發展。

(2)華工對開發澳洲的貢獻。華工輸入澳洲興起于19世紀40—50年代,人數一度多達6萬餘人。中國的礦工們為澳洲淘出了大量的黃金,創造出了巨大的财富。采金業蕭條後,在澳華工又轉向其它行業。他們為澳洲社會和民族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3)華工為馬來西亞橡膠業和錫礦業作出重大貢獻。馬來西亞橡膠業的開拓者是華僑,19世紀初,華僑開始開發馬來西亞錫礦,經過長期艱苦的采掘,形成了多個主要礦區。

(4)華工還為東南亞經濟作物的開發種植作出很大貢獻。

(5)近代華人還在南非金礦開發,甚至一些國家的獨立戰争中作出較大貢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下圖為《在加州開采金礦的華工》,此時的華工(  )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A.其出現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現象

B.為開發美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C.來到美洲主要是出于個人意願

D.工作生活的條件優于其他國家

B [華工出現在加州是殖民侵略的後果,A、C兩項錯誤;D項題幹未展現,排除;在加州的華工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故選B項。]

4.聖誕島位于澳洲西北,今天,它已經成為澳洲乃至全球的一塊獨特領地。目前島上1 600人中,華人占70%。但聖誕島100多年來的曆史,可以說是近代華工的一部血淚史。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

A.近代清政府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礦工

B.聖誕島的美麗風光吸引了大量的遊客

C.衆多華人志願加入開發大洋洲的隊伍

D.澳洲政府招賢納士政策取得成效

A [鴉片戰争之後,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大量華工被運往美洲、澳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貿易,故A項正确。]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勞動力的流動和難民問題。

2.從唯物史觀角度了解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1.全球勞動力市場

(1)形成背景: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産的國際化大大加強。

(2)流動表現

①二戰後,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湧向中東産油國。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③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2.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

(1)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2)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來自開發中國家的留學生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知識點二 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1.難民的概況

(1)定義:因為戰争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沖突、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願傳回原籍國的獨特群體。

(2)來源: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産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二戰後的難民主要産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

2.難民的救助

(1)背景:難民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

(2)目的:保護難民的基本人權。

(3)措施

①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事務進階專員公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②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

③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适用範圍。

④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

(4)現狀: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

知識點三 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1.形成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在不同文化的交彙、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

2.代表類型

類别 特征
美國文化 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衆國 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

②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着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

新加坡文化

①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

②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

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②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

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築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43右上角插圖“表現跨國公司雇員在全球流動特點的漫畫”,思考:跨國公司對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有何作用?

提示:加速勞動力在全球的流動,同時也影響了勞動力在全球的流動方向。

2.閱讀教材P43“思考點”,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對人口遷徙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1)從勞動力自身看:用人機關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自身實力相對較低的人員的流動範圍。

(2)從人口的流向看:全球勞動力的流動自20世紀80年代呈現出新的特征後,各跨國公司成為“知識精英”的集中流入方向,而這些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大都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這就使人口遷移呈現出一定的“定向性”。

(3)從開發中國家的角度看:由于“知識精英”多具有高學曆、高水準的特點,發達國家往往不惜重金籠絡其中的佼佼者,這不利于人才向實力相對較弱的開發中國家流動,因而一些開發中國家往往“望才興歎”。

3.閱讀教材P46“學思之窗”,美國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在不同的曆史階段發生了哪些變化?

提示:(1)第一階段,美國的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以歐洲人為主,占到85%。在這些人中,英國人又占據了大多數,這跟英國對美洲進行殖民擴張有密切的關系。

(2)第二階段,來自歐洲的移民占33%,相對第一階段大幅下降,這主要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吸收了來自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的大量勞動力,特别是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占39%。(3)第三階段,美國的移民結構又發生了重大變化,來自歐洲的移民比重下降到10%,而來自亞洲的移民比重增加到了38%。這是因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來自亞洲等地開發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後留在發達國家工作,這大大改變了美國的移民結構。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勞動力的全球性流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來自拉美和亞洲的移民逐漸成為主流,使人口的民族構成正逐漸發生轉變。亞洲人集中在一些主要的大城市,如舊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的唐人街規模都很大。作為少數民族的移民初期在一些較低層次的細分市場上找到生存環境……後來,亞裔移民憑借勤奮努力和聰明才智在各個行業和領域湧現出大批的優秀頂尖人才,如以李政道、丁肇中等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代表的科技精英。

——《淺議二戰後世界移民的特點》

材料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二戰後初期,美國為什麼能夠吸納頂尖人才?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美國的人口遷移呈現出什麼趨勢?

提示:原因:二戰後初期,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吸引人才。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知識精英”遷入美國。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吸引海外人才磁力漸強”的原因。

提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對人才需求旺盛;政府對人才政策不斷進行調整,為其提供各方面的便利;中國較為穩定的環境的吸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二戰後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

二戰以後人口多從開發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顯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多,遷移形式多樣化。

(1)政治性的國際遷移急劇增加。如戰後歐洲重新劃定國家邊界,使東歐各國因國界變動而有人口互相遷入遷出。

(2)國際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大批歐洲人從殖民地傳回故裡。

(3)美國仍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但遷入人口來源結構發生變化,歐洲移民減少,拉丁美洲成為移入人口主要來源地,20世紀70年代後亞洲移民人數超過了歐洲。

(4)世界性人口遷移高潮已接近尾聲。

(5)外籍勞工逐漸成為人口在國際間移動的主要形式。

(6)國際難民數量增多,持續時間長。

(7)開發中國家人才外流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經濟全球化對勞動市場最重要的影響結果是增強了它的靈活性,引起了人口遷移和勞動力遷移的增長。由此推知(  )

A.經濟全球化是引起人口遷移的唯一誘因

B.勞動力遷移是經濟全球化重要表現之一

C.在真正全球化之前沒有出現人口的遷移

D.經濟全球化程序取決于勞動力是否流動

B [由題幹可知,經濟全球化引起了人口和勞動力遷移,故B項正确;A、C、D三項說法本身錯誤,排除。]

2.随着開發中國家被吸引到全球化過程中,大量的移民湧入西方國家。下列關于移民的說法,正确的是(  )

A.跨國公司在移民的流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B.國際分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不斷深化

C.二戰後全球勞動力的流動方向主要是中東

D.非洲是西歐發達國家勞動力的最重要源地

A [跨國公司在全球化程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全球範圍内雇用勞動力,推動勞動力在世界範圍内流動,故A項正确;B項與題幹無關;C、D兩項說法均欠妥。]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文化多元化的利與弊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利

①文化多元化能促進人們的思想開放,促進社會的創造和創新。

②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③有利于增加人的流動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④有利于提高社會包容度。

⑤有利于帶動社會、文化、道德水準的提升。

⑥有利于實作社會真正的平等。

(2)弊:不同文化之間有時會出現誤解,發生沖突。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各國各類的移民社會形成的大背景是(  )

A.全球勞動力的無障礙流動

B.各國政府的相同人才政策

C.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

D.人才間的沖突不可調适

C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各類移民社會的形成,故選C項。A、B、D三項與史實不符。]

4.美國移民文化的來源是(  )

A.歐洲、非洲、亞洲、拉美、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

B.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文化

C.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

D.非洲、拉美、大洋洲、歐洲、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

A [由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移民文化”的來源是歐洲文化、非洲文化、亞洲文化、拉美文化、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故選A項。]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人口遷移對文化的影響

1.人口遷移對文化互化與文化融合的影響

(1)一個地區的人口遷移到另一個地區,擁有不同文化的兩個人口集團之間就必然會發生接觸,這就會出現文化的涵化、互化與融合甚至沖突的過程。

(2)人口遷移,導緻兩種或多種文化互相接觸,形成吸納、整合、相容、創新的文化變遷過程,這一過程會導緻不同文化彼此都發生改變,在互化的基礎上混合形成一個新文化系統。如美國,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長期充分的交流和融合,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一個新的多元的美利堅文化也是以産生。

2.人口遷移對文化沖突與文化整合的影響

(1)人口遷移對文化沖突的影響

人口遷移流動使兩種或多種不同文化系統發生接觸,文化沖突就成為必然。一個人口集團遷移到另一個人口集團所在的地區,必須面對兩個擁有不同文化系統人口的文化考驗,或是拒絕,或是接受,或是在雙方的沖突中消除隔閡,取長補短,達到新的融合。

(2)人口遷移對文化整合的影響

人口遷移使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口群體互相接觸和交流,各種文化之間,包括各種新文化之間,各種新文化與原有文化之間會出現一個互相适應、互相調和而趨于一體化的過程,這就産生了文化的整合。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1.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古代中西方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

2.從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的角度了解古代商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絲綢之路

1.名稱來源

(1)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通道中,最著名的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

(2)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而将它命名為“絲綢之路”。

2.标志事件: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骞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3.分支路線: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複雜。

4.衰落:唐朝中期以後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

知識點二 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1.綜述:除絲綢之路外,古代歐亞大陸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們往往也被納入“絲綢之路”的廣義範疇。

2.概況

(1)“草原絲綢之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鹹海、裡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

(2)“西南絲綢之路”: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

(3)“海上絲綢之路”

①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

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巅峰。

知識點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質和技術

(1)對外輸出

①随着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養蠶和缫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

③瓷器主要經由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

④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

(2)對内引入

①西漢獲得了大宛國當地出産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蔔等,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

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曾對隋唐社會産生重大影響。

④宋元時期,棉花從陸、海兩個管道傳入中國。

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

2.精神和文化

(1)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後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

(2)絲綢之路沿線儲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彙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

(3)繼佛教之後,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4)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49插圖“甘肅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畫《張骞出使西域》”,思考:這幅畫描繪的事實有何意義?

提示:壁畫的内容是張骞出使西域,這次出使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2.閱讀教材P50“思考點”,如何了解将張骞通西域稱為“鑿空”這種說法?

提示:空,同“孔”,鑿空,即鑿孔,開通道路,這是形象化的說法,意思是張骞出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以西。自此,不僅西域同内地的聯系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中西交流之路被打開,絲綢之路也從此成為官方的中西交通要道。張骞的兩次出使,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及中亞各地的聯系,使漢與西域的交往逐漸頻繁,絲綢之路上,使臣與商旅往來不絕于道。大陸的絲綢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方,絲綢生産技藝也由此西傳。

3.閱讀教材P50左側插圖“繪有身着絲綢婦女形象的古希臘陶壺”,思考:它蘊含了哪些資訊?

提示:(1)說明絲綢很早就成為中西方進行貿易的商品。

(2)說明中國的制瓷技術很早就傳到西方。

(3)反映了中國與歐洲的貿易有悠久的曆史。

4.閱讀教材P52“學思之窗”,閱讀材料,想一想:張骞提出了怎樣的探險計劃?他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計劃?

提示:(1)計劃:由西南開辟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

(2)原因

①張骞從與大夏國人的交流中得到啟發。

②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區十分危險,這樣可以避開此風險。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絲綢之路的開辟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内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于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陸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材料二 19世紀初期,盡管歐洲強權已在海上遍布,中國依然被西方認為是向往之地,是最興旺與古老的文明,學者多認為這是絲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帶來的精神性影響,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間,認為與中國交易能獲得巨大利潤的印象。

(1)根據材料一,廣義的絲綢之路在形成上具有怎樣的特點?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包含哪些路線。

提示:特點:連續性、繼承性。路線: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2)材料二中的學者認為絲綢之路與近代列強侵略有何關系?

提示:古代絲綢之路使很多西方國家對中國充滿向往,這使得近代歐美列強認為與中國交易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于是它們多次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争,以擴大中國的貿易。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絲綢之路的特點

(1)起源早,曆史悠久。最早的絲綢之路距今已經有2 600餘年的曆史。

(2)線路多,覆寫面廣。古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覆寫了歐亞大陸乃至非洲地區。

(3)時間長,曆時千年。從漢代張骞“鑿空”到明代絲綢之路衰敗,曆時1 600餘年。

(4)重經濟,互利互惠。張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軍事目的,但他所開辟的這條道路在後來所産生的作用卻遠遠超出了軍事範疇。可以說,絲綢之路從軍事路、外交路發展為民生路、商業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絲路兩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下列屬絲綢之路起點的是(  )

A.長安   B.敦煌   C.北京   D.蘭州

A [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在長安,東漢在洛陽。]

2.近幾十年來,在大陸新疆地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許多來自古代中原地區的絲織品,請判斷新疆地區使用中原絲織品,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

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張骞兩次出使西域,使得絲綢之路得以開通,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的往來,中原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故選B項。]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為紀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申遺成功六周年,2020年6月19日,“2020年絲綢之路周”主場活動開幕式在浙江杭州舉行。活動釋出《2019絲綢之路文化遺産年報》,來自9個國家的31位文化遺産領域專家組成國際評審團隊,對過去一年的考古發現、學術研究等闆塊推出相應榜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主任梅希蒂爾德·羅斯勒在視訊賀詞中稱,絲綢之路精神值得發揚光大。絲綢之路不僅展現互學互鑒精神,還将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成為未來國際合作的共同基礎和起點,為人類構築心靈的和平屏障。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主要通道,大陸利用這一通道将各種東方的特産傳入西方,同時也将西方獨有的特産傳到了東方。

(2)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還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中國的四大發明由絲綢之路傳到西方,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發展的基礎。歐洲和中亞地區的藝術形式也通過絲綢之路受到希臘和羅馬文化的藝術熏陶。絲綢之路讓唐朝接受了不同國家的舞蹈和音樂等文化。鄭和七下西洋傳播了中國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歐亞非各國進行了經濟和文化交流。

(3)促進了多種宗教的傳播和交流。很多國外傳教法師通過絲綢之路進入東方進行傳教,促進了文化交流。唐朝的玄奘西天取經促進了唐朝和印度的宗教交流。絲綢之路讓各國的傳統文化互相交流和融合,許多外來宗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大陸。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舊唐書·樂志》稱:“大抵散樂雜戲多幻術,幻術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據此可知,唐朝時(  )

A.流行西方古典主義音樂

B.絲綢之路促進文化交流

C.強化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榮

B [根據材料“幻術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在唐朝伴随着絲綢之路的興盛,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故選B項;幻術不屬于西方古典主義音樂範疇,排除A項;材料中未展現對新疆地區的管理,排除C項;材料展現了中國與中亞、印度的文化交流,排除D項。]

4.2015年3月,中國釋出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旨在重開“絲綢之路”。關于古代“絲綢之路”,下列說法正确的是(  )

A.東漢張骞始開絲綢之路

B.促進了中外經濟與文化交流

C.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

D.絲綢之路起點是洛陽

B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橋梁,它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故選B項。]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充

1.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近代以來全球貿易網的形成過程。

2.從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的角度了解商品與文化交流的關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15世紀之前:世界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亞歐大陸之間。

2.地理大發現後

(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

①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并成為歐洲人喜愛的商品。

②歐洲的産品也開始在美洲市場銷售。

③貿易的擴大促進了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如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等。

④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工業革命以後

(1)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産使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産地和商品市場,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産和出口制成品,其餘國家生産和出口初級産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2)類型豐富的工業産品,通過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輸送到世界各地。

4.兩次世界大戰期間:20世紀上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1)因冷戰的發生,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仍推動着世界貿易的發展。

(3)随着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冷戰的結束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世界貿易突飛猛進。

(4)生産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一些産品往往由衆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知識點二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條件

(1)買賣雙方的接觸、洽談、協商、協定,以貿易為平台輸送的各種商品,把世界各地的生産者、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2)同時也以直接和間接的管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

(1)飲茶風俗

①最初,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後,中國茶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②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内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裡茶道”。

③英國茶會上用中國茶和中國的茶具來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蘭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

④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國形成了“下午茶”。

(2)服飾變化

①17世紀末,回到法國的傳教士穿着中國服裝參加舞會,獲得全場喝彩。

②中國服裝柔軟的面料、富有東方韻味的款式、線條流暢的龍鳳花草紋樣等,融入法國18世紀的服裝設計之中。

③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有取名為“孔子”的中國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國服裝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裝,有雜糅了日本和服樣式的午茶便裝。這些服裝大膽采用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

④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展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鐘表技術

①鐘表誕生于歐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内地。

②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進口的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

③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一些公共場所也安裝有鐘表。

④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展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

3.發展

(1)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2)除了傳統的與吃、穿、用等相關的商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産品銷往世界各地。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55插圖“油-醋瓶”“茶葉瓶”,思考:這兩件瓷器透露出哪些資訊?

提示:(1)中國的瓷器傳入到歐洲後,受到各國君主和達官顯貴的喜愛。

(2)中國瓷器影響到歐洲國家瓷器制造業的發展。

2.閱讀教材P55右下角插圖“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思考:它的出現說明了什麼問題?

提示:(1)世界貿易的擴大。

(2)出現了新的商業經營方式即股份公司。

3.閱讀教材P56插圖“荷蘭殖民擴張示意圖(15世紀末—17世紀)”,思考:荷蘭為什麼被稱為“海上馬車夫”?

提示:(1)荷蘭的商業實力非常強大,芬蘭商人的活動範圍遍及世界各地。

(2)它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商船,船隊來往于世界各地,承攬了世界海上大部分運輸。

4.閱讀教材P57“學思之窗”,思考: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經營情況展現了跨國公司的什麼特征?

提示:(1)跨國公司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

(2)跨國公司占各國GDP的比重總體呈增加趨勢。

(3)跨國公司在世界貿易中的競争非常激烈。

5.閱讀教材P58“史料閱讀”,思考:你從這則材料中能得出哪些曆史資訊?

提示:(1)當時隻是出現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世界貿易還沒有大規模發展。

(2)茶葉當時在西方還沒有成為公衆的普通消費品,隻是作為宮廷貴族們享用的奢侈品。

(3)中國的茶具和茶葉當時在西方很受社會上層的歡迎。

(4)英國詩人沃勒名為論茶,實則借助茶葉之物和葡萄牙公主凱瑟琳生日之時,抒發自己對茶葉的感情和對王後的歌頌與祝福。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資本主義國家将資本輸出作為金融資本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進而加速了資本的跨國流動,發展起國際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資本體系。

——劉金源等《全球化程序中的反全球化運動》

材料二 二戰後世界關稅與貿易發展情況變化趨勢圖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依據材料一,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促進世界市場發展方面有什麼新進展?

提示:資本輸出規模大,由此形成世界資本、金融體系。

(2)從材料二中,你發現了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什麼現象?為什麼?

提示:現象:世界關稅平均水準在不斷下降,世界貿易總額持續增長。原因:西方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産關系進行局部調整。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戰後國際貿易發展的特點

(1)世界經濟聯系大大加強,國際貿易以超越物質生産發展的速度迅猛增加,達到空前水準。戰後1948—1985年的37年裡,資本主義國家出口額從539億美元增加到17 525億美元,增長了31.5倍。

(2)國際資本貿易空前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聯系加強的重要表現。1984—1989年,國際金融市場淨融資額年遞增率達25.2%,而目前國際貨币市場上的年成交額已是世界商品和勞務年貿易總額的25倍以上。

(3)世界經濟聯系的内容發生較大變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出現新特點。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初級産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商品越來越多樣化、進階化、優質化和綜合化、整體化。技術貿易發展擴大。

(4)世界經濟聯系形式日益多樣化。如:生産合作和裝備業務、技術轉讓、補償貿易、合資貿易、合資經營、國際分包合同、來料加工以及聯合投标等。

(5)地區貿易發展不平衡不僅表現為區域貿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發達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加強。發達國家的貿易額由20世紀50年代末占世界貿易總額的66%提高到目前的71%。發達國家已占國際貨币資本市場融資的80%左右。

(6)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經濟貿易的區域化、集團化及跨國公司的出現,使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複雜。目前,跨國公司内部貿易已占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的1/3。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歐洲、北美及亞太地區三大區域經貿集團。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新航路開辟後,大西洋兩岸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包括(  )

①荷蘭人興起喝茶之風 ②法國人的菜肴中出現香料 ③印第安人開始食用可可 ④印第安人開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A [新航路開辟後,許多新的商品如中國的茶葉等出現在歐洲市場上,故①正确;新航路開辟後,香料等傳統商品的交易量成倍上升,但香料在此前就已存在,故②錯誤;可可是美洲物種,故③錯誤;牛肉為舊大陸物種,随着新航路的開辟傳入美洲,故④正确,A項符合題意。]

2.據統計,1870—1913年,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增加了2倍多,這反映出此時(  )

A.自由資本主義開始興起

B.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形成

C.世界經濟發展趨于均衡

D.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密切

D [據材料“1870—1913年,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增加了2倍多”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故選D項;16世紀,以自由競争為特征的自由資本主義興起,排除A項;世界經濟一體化是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經濟聯合體的過程,是世界經濟長期發展的一種趨勢,排除B項;世界經濟發展是不均衡的,排除C項。]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茶向西方傳播,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内容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茶是中華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權威、最具價值的部分。100多年前,中國茶葉曾經壟斷着世界茶葉市場,和瓷器、絲綢等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的各大名茶更是蜚聲海外,譽滿天下。然100年後的今天,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面積第一,産量第二,出口第三,創彙第四。印度、日本、斯裡蘭卡等國家或在總量上,或在單品上都超過了中國。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唐宋時期,朝廷大力推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得茶葉傳播到世界的各個地區,同時,也為“海上茶葉之路”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2)外國人著述立傳,為傳播茶葉作出貢獻

①851年,阿拉伯人蘇萊曼詳細介紹了中國廣州的情況,其中特别提到了茶葉。14世紀到17世紀,中國的茶葉經陸路輸往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區,再通過阿拉伯人首次傳到西歐。

②歐洲傳教士利瑪窦、科魯茲等對于中國的茶風、茶俗、茶事活動進行了詳細而具體的記載(《利瑪窦——中國劄記》、科魯茲《廣州述記》),使得西方人通過這些著作加深了對中國茶葉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葉的美譽度。荷蘭人在1610年左右将茶葉帶到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到俄羅斯和法國等國。

③歐洲殖民者将飲茶的習俗傳入美洲和大洋洲。品飲紅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一種高雅的行為,茶葉成了高檔禮品。

(3)中俄邊境重鎮恰克圖是兩國進行通商貿易的商業貿易中心,茶葉是其中重要的商品。俄羅斯商人将茶葉販賣到西伯利亞伊爾庫茲克、烏拉爾、秋明等地區,甚至還一直運送到遙遠的莫斯科與聖彼得堡。

(4)到19世紀,中國茶葉幾乎傳遍全球,俄羅斯帝國還學會了種茶、制茶技術。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17世紀60年代,英國貴族請客,會給客人幾片茶葉,泡水喝完,客人把茶葉夾在漢堡裡吃掉。導緻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英國人很節約茶葉

B.東西方貿易規模小

C.英國人的風俗受中國人影響

D.茶葉有藥用價值

B [A、D兩項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國人不吃茶葉,C項錯誤;這種現象的産生主要是因為當時東西方貿易的規模比較小,中國出口到英國的茶葉比較少,即便是英國的上層,也對茶葉格外珍惜,故選B項。]

4.《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右圖)是法國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于1866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展現了群眾飲茶的場面。它在本質上反映了(  )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A.茶在法國已不再是奢侈品

B.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現

C.商品在世界範圍内的流動

D.中法兩國的友誼源遠流長

C [由“群眾飲茶”可知,當時茶葉已經成為法國普通群眾的消費品,這說明世界貿易範圍的擴大,故選C項;A項不能反映本質,排除;B項說法正确,但與題幹無關;D項結論無法由題幹當中得出。]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歐亞大陸的東西交通

興起時間 鼎盛時期 衰落期 主要貿易商品 文化交流
陸上絲綢之路 明清

貿易互惠之路、物種傳播之路、宗教文化傳播之路、樂舞融彙之路、民族融合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文明交流具有雙向性、競争性、互惠性。以開放的姿态去包容、吸收、創新

草原絲綢之路 夏商 蒙元 民族遷徙
西南綢之路 宋明之後 茶、馬
海上絲綢之路 先秦 鄭和下西洋 鴉片戰争之後 瓷器

2.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

(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并非總是由經濟主導,有時文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存在文化差異,在國際貿易往來中,文化的交流就顯得更加必不可少。在不同的時期,貿易的主導内容可能會有較大差别。

(2)國際貿易推動商品交流,而商品交流又推動文化交流的發展。反過來,文化交流又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例如,茶既是一種商品,同時它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近代以來,茶葉的出口曾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國際貿易的變化,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增長。

(3)交流是世界曆史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世界文明發展階段的大緻同步,發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互相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發展具有“一進制性”。開放、交流是世界曆史、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也是中國曆史發展的總趨勢。隻有交流,不同的文化才會更好地融合,國際社會的經濟貿易也會是以而提升。

1.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亞曆山大遠征、蒙古西征的事實。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了解上述戰争對文化産生的消極影響和客觀上的進步作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亞曆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1.曆史背景

(1)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曆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2)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

(3)從亞曆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

2.國家政策

(1)目的:亞曆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

(2)措施

①在埃及,他自稱法老之子。

②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員,推廣波斯禮儀。

③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

3.主要表現

(1)希臘化世界

①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基本壟斷了進階官職,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稅收優惠,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

②作為殖民者,他們生活于希臘風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臘人的生活方式。

③被征服地區的原有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統治階級行列,成為國王的顧問和官員。

(2)希臘化時代

①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曆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

②托勒密埃及鼓勵文化發展,城内的缪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

③文學、科學的發展

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
科學 歐幾裡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後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實體學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确的計算;醫生通過解剖屍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

(3)西亞、北非文化:在廣大的鄉村地區,農民仍說着他們祖先的語言,保持他們原有的宗教和風俗。

知識點二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

1.蒙古的西征

(1)背景:13世紀初,中國北方草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

第一次 1218年,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複仇為由,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 滅亡金朝之後,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
第三次 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标,攻占巴格達

①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②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2.東西方交流

(1)條件:蒙古的三次西征。

①推動東西方的互相了解

人員 活動
傳教士 兩位歐洲傳教士先後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 對以後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産生了很大影響
旅行家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留居17年,根據他口述記錄的《馬可·波羅行紀》,展示了一個富庶而神奇的東方世界
住在大都的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通路,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

②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方向 概況
由東向西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後,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 移民中的一部分成為中國回族人的祖先,大部分後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
由西向東 主要是大批移民,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

③民族分布的變化:蒙古西征使亞歐内陸的民族分布産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61插圖“亞曆山大大帝和波魯斯”,從中你得到哪些資訊?

提示:(1)亞曆山大遠征的範圍比較廣。

(2)亞曆山大的遠征必然激化與當地人之間的沖突。

(3)亞曆山大善于耍弄政治手腕。

2.閱讀教材P63“曆史縱橫”,思考:馬卡比起義反映了什麼問題?起到什麼作用?

提示:(1)問題:塞琉古王國的擴張及其推行的希臘化政策與巴勒斯坦發生了深刻的沖突,人們隻能用起義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2)作用:使猶太人基本赢得獨立,傳統的猶太文化也可以繼續發展。

3.閱讀教材P63“學思之窗”,思考: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麼特别強調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

提示:在希臘化世界中,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進階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這個人之是以稱自己是希臘人,對方是埃及人,其用意在于強調自己是統治者,對方是被統治者。

4.閱讀教材P63“史料閱讀”,思考:埃及人為什麼不讓托勒密王朝使用房屋?

提示:托勒密王朝在埃及進行的希臘化統治是一種侵略行為,沖擊了埃及的傳統文化,勢必引起埃及人民的反抗。埃及人不讓托勒密王朝使用房屋正展現了他們之間的沖突。

5.閱讀教材P64“蒙古軍隊西征示意圖”,思考:蒙古軍隊為什麼要進行西征?

提示:(1)蒙古原是一個遊牧民族,它進行大規模西征,是當時國内和國外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蒙古帝國是新興的中央集權奴隸制君主國家。他們擁有強烈的欲望,希望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是以對外征戰成為最終結果。

(2)成吉思汗擁有強大的武裝軍隊,軍種齊全,軍隊組織嚴密,紀律性強,官兵平等,是以士兵都忠心愛國,形成一股強大的戰鬥力,為大規模的西征作好準備。

(3)蒙古帝國有着獨特的社會環境和政府制度,促成他們有對外征戰的野心。

6.閱讀教材P64“思考點”,蒙古西征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産生了哪些影響?

提示:(1)使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于是,東、西方開始頻繁交往,距離逐漸縮短,中國的火藥、紙币、活字印刷術也因蒙古西征而傳入歐洲,間接地影響歐洲的文藝複興,這是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

(2)在中國文化西傳時,西方的天文、數學、醫藥、制炮技術傳入中國,促進了東西方的陸路交通和文化交流,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亞曆山大和蒙古的遠征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亞曆山大東征是一場掠奪性戰争。作戰中,亞曆山大正确選擇戰略方向,合理運用馬其頓方陣戰術,善于組織步兵與騎兵、陸軍與海軍協同作戰,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留下光輝一頁。亞曆山大東征給當地人民造成深重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希臘與亞非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曆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材料二 蒙古西征的勝利,主要原因是在戰略上采取由近及遠、相繼占領的政策,以蒙古大漠為中心,向外一步步擴張。在戰術上注重學習各民族的軍事技術,用回回工匠制造投石機,提高了戰術優勢。西征時集中優勢兵力,如拔都西征就全是長子,窩闊台認為“長子出征,則人馬衆多,威勢盛大”。剽悍的蒙古騎兵适合遠距離作戰,戰鬥力相當強大。

(1)根據材料一,提取其中的主要資訊。

提示:亞曆山大東征的非正義性;亞曆山大作戰使用了正确的戰略戰術;亞曆山大的遠征産生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2)材料二提到哪些蒙古軍西征勝利的原因?

提示:采用正确的戰略戰術;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亞曆山大遠征和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點

(1)亞曆山大遠征所開創的希臘化時代使希臘文化科學等在城邦外發揚光大,開創了一個東西互補的時代。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的西征使中國的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羅盤進一步傳入西方,打開了歐洲的大門,使歐洲發生大改變。

(2)亞曆山大遠征和成吉思汗西征都具備有利的國内國際環境。馬其頓王國是一個經過改革後的強大帝國,并且周邊希臘各城邦面臨巨大的危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社會穩定,勢力正旺,并且接受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周圍各王朝各國家都很混亂。

(3)亞曆山大和成吉思汗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也是遠征勝利的重要因素。

(4)兩軍出師有名,打着報仇的口号,都在全軍全民中得到擁護和支援。

(5)亞曆山大遠征與成吉思汗西征過程中都顯示了他們極其兇殘的一面,但是為了維持他們龐大的帝國體系,又都采取穩重的相容并蓄的政策。

(6)亞曆山大遠征時帶着大批希臘手工匠師、商人、冒險家、哲學家等湧入東方,客觀上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總是搜尋當地的工匠、科學家、天文學家等帶回蒙古帝國,與中原文化互相融合,取長補短。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先進文化技術對中國和世界曆史程序産生很大影響。

(7)亞曆山大遠征打開了西方人的眼界,開始直接間接地接觸東方文明古國印度和中國;成吉思汗西征則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揭開了東西方國家之間的官方外交活動。他們都對亞歐大陸的東西交流作出重大的影響和貢獻。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研究性學習是曆史學習的一項重要内容。下面對馬其頓征服希臘的原因進行探究,符合探究主題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B.雅典和斯巴達的衰落

C.亞曆山大帝國的建立

D.羅馬帝國征服地中海

C [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強大起來,于公元前4世紀後期打敗希臘聯軍,控制了希臘。亞曆山大大帝繼位後,出兵東征,掃蕩了小亞細亞,攻入埃及。然後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帝國,足迹遠達印度,傳播了希臘文化,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曆山大帝國,故選C項。]

2.蒙古軍西征之後,俄羅斯處于________的控制之下。劃線處應填入的是(  )

A.伊利汗國    B.察合台汗國

C.窩闊台汗國 D.欽察汗國

D [由“蒙古軍隊西征示意圖”可知,蒙古軍西征之後,俄羅斯處于欽察汗國的控制之下。]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蒙古西征對中西文化影響的兩面性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積極影響

①蒙古帝國内外發達的“驿站”制度,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②蒙古帝國幾乎把亞洲合為一體,進一步加強了東亞與中亞、西亞之間的關系,大大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程序。

③蒙古帝國将亞歐大陸連成一片,恢複、加強了東亞和歐洲之間的直接交往,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④蒙古統治者對東西方貿易關系和技術交流的注重和保護措施,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

⑤蒙古帝國的宗教相容并蓄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⑥蒙古西征所導緻的東西方人口大遷徙和蒙古帝國時期各國人士頻繁的來往以及蒙古統治者對西域人的信用政策,進一步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彙。

(2)消極影響:蒙古族的征服戰争十分慘烈,在歐亞廣闊的被征服地區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蒙古族的征服戰争十分慘烈,在歐亞廣闊的被征服地區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是以,蒙古的西征和蒙古帝國的建立對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毫無任何積極作用。”這句話(  )

A.前提正确,結論錯誤 B.前提錯誤,結論正确

C.前提和結論都正确 D.前提和結論都錯誤

A [對蒙古族的西征所帶來的影響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認識。不應該隻看到它消極的一面,更主要的是要看到它的積極作用。]

4.蒙古西征産生的影響不包括(  )

A.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

B.大大推動東西方的了解

C.引發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D.最終被被征服者所征服

D [D項說法本身錯誤,符合題意。A、B、C三項說法都正确,不符合題意。]

第12課 近代戰争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1.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美國獨立戰争和拿破侖戰争對文化的影響。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全面了解歐洲的文化侵略。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獨立戰争後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美國文化

獨立戰争前 獨立戰争後

①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各種文化互相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

③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①他們使用的英語已經發展為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②他們的飲食文化、藝術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③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也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①“美利堅人”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

②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

①獨立戰争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的聯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了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立的聯邦制共和國

①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号之

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曆史上黑暗的一面

2.拉丁美洲文化

①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

②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

③随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拉丁美洲的民族與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

①在拉丁美洲,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

②在歐洲移民活動的區域内,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遠的内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等。

(3)發展

①19世紀上半葉,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除海地外,西屬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上司者。

②獨立後的西屬拉丁美洲和葡屬巴西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和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但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

③戰争也促成了戰後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獨立戰争後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4)特點: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顯。

知識點二 拿破侖戰争後歐洲文化的重構

(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

(2)拿破侖通過戰争,在歐洲建立了龐大帝國,将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

2.内容

(1)拿破侖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

(2)在反抗法國征服的鬥争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

(3)拿破侖戰争後,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3.表現

俄國

①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于1825年12月發動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被稱為“十二月黨人”

②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

波蘭 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争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鬥争
德意志

①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

②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

知識點三 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含義:殖民國家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

2.目的: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區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識。

3.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

4.概況

中國

①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

②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

印度

①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态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③印度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④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及

①埃及獨立後實行君主立憲制

②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66插圖“英軍指揮官約翰·伯戈因向美軍指揮官投降”,思考:這場戰役有什麼重要意義?

提示:插圖顯示的是1777年的薩拉托加戰役。這是美國獨立戰争中的重要戰役。它以英軍的戰敗而宣告結束。這場戰役的勝利增強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從此美軍從戰略防禦逐漸轉入戰略進攻,為戰争最後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2.閱讀教材P66“學思之窗”,你還能夠說出一些美式英語中來自印第安語和非洲黑人語言的單詞嗎?這些單詞說明了什麼?

提示:來自印第安語的,如moose(駝鹿),skunk(臭鼬),chipmunk(金花鼠),opossum(負鼠),summer squash(西葫蘆),sachem(酋長),wampum(貝殼串珠),tomahawk(石斧)等。來自黑人語言的,如Juke(用假動作誘使對方球員離位)、bad­mouth(說某人壞話)、fundy(傑出的)、crib(小房子)等。這些單詞說明美國文化具有多樣性特征。

3.閱讀教材P66“曆史縱橫”,思考:美國文化中的清教因素對美國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1)清教因素,例如“契約思想”“上帝選民”“民主政治”“注重個性”“追求個人的權利、尊嚴和自由”等思想豐富了美國政治文化的内容。

(2)清教因素展現了強烈的使命感,對美國以後的侵略擴張提供了重要動力。

4.閱讀教材P67“思考點”,你認為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有哪些異同?

提示:(1)相同點

①文化産生的背景相同。它們都曾受到歐洲殖民者的侵略。

②文化的構成因素相同。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是二者共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他們有着共同的缺陷。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仍然存在。

(2)不同點

①對二者文化産生影響的國家不同。對美國産生影響的主要是英國,對拉丁美洲文化産生影響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

②二者所使用的語言不同。美國的通用語言是美式英語,拉丁美洲的通用語言主要是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

③二者的文化特征有所不同。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權和權力制衡原則是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戰後拉丁美洲的考迪羅獨裁權力成為獨立戰争後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5.閱讀教材P68“學思之窗”,談談你對列甯這個評價的看法。

提示:列甯的觀點是正确的。“十二月黨人”是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他們沒有團結工農群衆,是以最終失敗。但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國的沙皇專制制度,這些貴族青年軍官的願望最後得以實作。

6.閱讀教材P68“思考點”,拿破侖戰争後,歐洲的政治文化出現了哪些新的因素?

提示:(1)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衆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2)出現争取民主和民族獨立的鬥争,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開始高漲。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美國獨立戰争和拿破侖戰争對文化的影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現代的美國的文明的曆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争開始的。”

——列甯

材料二 1799年拿破侖成為第一執政官後,通過法案确定巴黎理工學校的辦學目标是“傳播數學、實體、化學等科學和制圖技術,特别是為炮兵、工兵、路橋、造船、軍用和民用工程、開礦和地理等技術性的公立專科學校輸送學生。”

(1)列甯所說的“戰争”是哪一場戰争?它對美國産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提示:美國獨立戰争。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對美國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2)傳記作家奧特在《拿破侖》前言寫道:“他是一個人類文化的摧殘者嗎?……把教育綁架到軍國主義的戰車上……然而,他卻是一位法國現代教育的創始者。”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了解。

提示:拿破侖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本國科技和教育的進步;重視近代科技人才的培養,但其教育政策具有為軍事服務的目的。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美國獨立戰争和拿破侖戰争分别對文化的影響

(1)美國獨立戰争:①共和主義的思想壓制了專制主義,加快了早期的美國社會民主的發展,使一切朝着更為平等的方向前進。②對廣大人民來說,自由、平等和民主不再是陌生的字眼。③自由與平等是美國的立國之本,獨立戰争勝利後,自由與平等更加深入人民内心,影響着美國一代又一代。④留下種族歧視的烙印。

(2)拿破侖戰争:①拿破侖戰争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推動了歐洲的資産階級革命運動。②法國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與博愛的資産階級革命思想,随着拿破侖戰争傳播到被拿破侖征服的封建各國,給予了那些封建國家裡的人民以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③拿破侖戰争推動了法國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④拿破侖戰争的破壞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下圖是著名的美國費城自由鐘。費城自由鐘鑄造于1753年,1776年7月4日,伴随着它的鐘聲,《獨立宣言》首次公布于世。1783年4月16日,人們再次敲響此鐘,宣告美國獨立戰争的勝利。此後,每逢國慶人們都要敲響自由鐘以示慶祝。上述材料說明(  )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①自由鐘反映了北美人民的自由傳統 ②自由鐘是為了紀念《獨立宣言》發表而鑄造的 ③自由鐘見證了美國争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的光榮曆史 ④自由鐘是為紀念1787年憲法頒布而鑄造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C [自由鐘鑄造于1753年而《獨立宣言》發表于1776年,故②不正确,材料未提及1787年憲法,自由鐘也不是為其頒布而鑄造的,故④錯誤。]

2.“因為拿破侖的對外戰争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是以,拿破侖的對外戰争是正義的。”這個“前提—結論”式推理屬于下列哪一種情況(  )

A.前提正确,結論錯誤 B.前提正确,結論正确

C.前提錯誤,結論正确 D.前提錯誤,結論錯誤

A [拿破侖對外戰争有打擊歐洲封建勢力的一面,也有侵略性的一面。根據這一标準,題幹的前提正确,但結論則是錯誤的。]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全面認識近代歐洲的文化侵略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基本了解:在戰争時期,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以多種方式滲透本國的思想、語言文字、價值觀念、宗教等,其目的在于改造甚至消滅後者的文化,淡化後者的民族意識,從精神上麻痹被侵略國的人民,以實作其殖民的野心。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強、影響深遠的特點。

(2)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用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

(3)基本特征

①它往往不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表白,而是在人類文明的互相交融和滲透,民族文化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吸收的過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特點很突出。

②它往往不是強硬灌輸,而是迎合了某些民族和國家地區追求新奇、崇洋媚外的心理與價值需求。

③它一般不采取與被殖民者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直接抗衡和沖突的形式,而是盡量選擇溝通和契合的方式,引發被侵略國家民族文化傳統中一些消極落後因素的泛濫,造成一種強大的文化逆流,是以不易阻塞。

(4)客觀結果: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帶到被殖民地區,激發被壓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如鴉片戰争後,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技、制度與思想等,以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奕駁斥頑固派反對增設天文算學館,稱:“查西術之借根,實本于中術之天元,彼西土目為東來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運思,遂能推陳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實法固中國之法也。天文、算學如此,其餘亦無不如此。中國創其法,西人襲之。”是以并非“舍中法而從西人”。對材料了解正确的是(  )

A.借以減少洋務運動的阻力

B.展現了“中體西用”的思想

C.西學根源于中國傳統文化

D.有力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

A [材料“查西術之借根,實本于中術之天元,彼西土目為東來法”表明借以減少洋務運動的阻力,故A項正确,B、C兩項錯誤;洋務派隻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沒有改變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

4.下清單格中的言論客觀反映了當時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傾向,其共同訴求是(  )

李鴻章 “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禦侮之資,自強之本。”
鄭觀應 “西人以商為戰,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
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啟超 “共和政治,非國民繼續的覺悟努力,萬萬不會維持。”

A.推動中國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機

B.向西方學習,實行民主政治

C.實作中國工業化,自強求富

D.啟蒙與救亡并重

A [李鴻章是洋務派的代表,主張學習西方科技,維護清朝統治;鄭觀應是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主張同外國商戰;章太炎是資産階級革命思想家,主張用暴力推翻清朝統治;梁啟超是資産階級維新派,主張維新變法,是以其共同訴求是推動中國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機,故選A項。]

第13課 現代戰争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兩次世界大戰與殖民地民族民主運動的關系。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特征。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願望和行動。

(2)它們國小力弱,内部紛争,又為大國所利用,無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運。

2.條件

(1)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将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

(2)戰争後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

(3)一戰中英國将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國将其北非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戰場。

(4)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鬥争的武器。

(1)亞洲地區

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甯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産黨的成立為标志
越南 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産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鬥争來争取國家獨立
甘地上司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更加明确地提出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标,并為之奮鬥

(2)其他地區: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現了争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

4.影響: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

知識點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

(2)戰争結束後,随着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

(1)随着日本的戰敗,北韓獲得了獨立,中國收複了台灣。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盡管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是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

(3)戰後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定》,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3.影響

(1)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曆史舞台。

知識點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

(1)印度文化

①獨立後印度的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

②印度的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③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

④曆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着政治與社會生活,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

(2)新加坡和南韓

①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南韓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

②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争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

(3)埃及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埃及成立了共和國。共和國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複興民族文化。

②現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

③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也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迹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産,對現代埃及的建築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71“學思之窗”,觀察上面兩幅地圖,說一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出現了哪些新的國家。

提示: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等。

2.閱讀教材P72“史料閱讀”,思考:這則史料透露出什麼曆史資訊?

提示:非洲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與到協約國的作戰中來。但是,在客觀上,他們的民族獨立意識被激發出來。

3.閱讀教材P72插圖“反法戰争中的胡志明”,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在客觀上帶來了什麼影響?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人民為獨立民主而鬥争的武器。胡志明也是受此影響,在法國參加了共産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鬥争來追求國家獨立。他為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4.閱讀教材P72“思考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2)戰争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忙于互相厮殺,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們的民族工業得以乘隙發展,民族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隊伍也随之壯大起來,成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

(3)帝國主義國家還從殖民地大量征兵,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軍事技術裝備和革新的機械,他們返轉過來又利用學到的本領去反對殖民統治者。

(4)列甯說:“帝國主義戰争也喚醒了東方,把東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國際政治生活。”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等,說明在當代革命中,東方各民族為了不再僅僅充當别國發财的對象而參與決定世界命運的時期到來了。

5.閱讀教材P75“思考點”,怎樣了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複興?

提示:(1)這種文化複興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民族國家的獨立為前提的。

(2)明顯具有多樣性的特征。例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

(3)都非常注重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獨立後的印度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民族民主運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1919年初,凡爾賽和平會議召開時,胡志明代表在法國的越南愛國者,向各國代表團提出了著名的各民族權利的八項要求。要求法國政府承認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決權。但是,巴黎和會并不理睬殖民地人民的獨立要求,胡志明認識到要赢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被壓迫民族首先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須自我解放。1920年胡志明在法國加入共産黨,成為越南的第一個共産黨人。

材料二 “我對于這個一錯再錯,以袒護它的罪惡的政府,斷不能再有什麼尊敬和愛護?政府一定要有悔過的日子。是以,我起來提倡不合作運動,這運動是那一般要與政府斷絕關系的人要實行的。而倘若沒有暴動發生,則它将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并痛悔它的錯誤。”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胡志明為什麼能夠向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團提出八項要求?此後,胡志明在民族獨立的問題上有什麼進步?

提示: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廣泛傳播,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普遍覺醒。進步:胡志明認識到要赢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被壓迫民族首先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須自我解放。

(2)材料二中的“我”是誰?如何評價他所上司的這場運動?

提示:甘地。評價:積極: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運動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獨立的願望,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消極:“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把民族獨立運動局限在非暴力的架構内,影響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産階級在反帝鬥争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和特點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宗主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加強掠奪和戰後重新瓜分殖民地使民族沖突更加激化。

②一戰期間宗主國經濟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使民族民主運動的階級力量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力量進一步壯大。

③受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以及蘇聯政府對世界民族民主運動的支援。

④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期間宗主國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轉嫁危機,加劇了民族沖突。

(2)特點:統一性、多樣性

①統一性表現在:它們共同反對殖民統治、争取民族獨立和實作民族國家的現代化。

②多樣性表現在:在上司力量方面,有無産階級、民族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愛國封建貴族和部落酋長上司的民族民主運動五種類型;在民族主義思潮方面,有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義、蘇加諾為代表的綜合型民族主義、甘地為代表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義、凱末爾為代表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義等類型;在改革運動方面,有中東地區、北非地區和拉丁美洲地區等類型;在鬥争形勢方面,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最為高漲,非洲的鬥争主要集中在北非地區,拉丁美洲主要表現為反美反獨裁和反帝反封建的改革。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用鮮血覆寫了整個歐洲的戰争……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裡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在過去幾年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戰争的影響是(  )

A.引發了十月革命

B.促進了殖民地國家和民族的覺醒

C.和平主義思潮興起

D.歐洲各國發生了無産階級革命運動

B [根據材料中“印度支那”“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及“1926年”的時間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響,故選B項。]

2.二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

①東歐和亞洲興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 ②戰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戰争中得到發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A [由所學知識可知,①②③均是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表現。]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正确認識二戰後世界文化的發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每個民族的人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在曆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相當頑強的沿襲性,不是能輕易改變的,是以必須承認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如,二戰後的印度,雖然受到西方思想價值取向的影響,但是它也努力發揚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的特征。

(2)文化是全人類的創造物,它本身不屬于任何個人。作為文化創造者兼承受者的人類,雖有民族的差別,但在本質特征上都是一緻的。發展和繁榮本民族文化是各民族首要的任務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如20世紀60—80年代的新加坡和南韓,他們有類似的儒家文化背景,他們都非常注重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

(3)我們應該用多元的思維模式來審視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承認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曆史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互相學習提供了契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之是以能夠形成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着重大的關系。

(4)融合不等于趨同,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并不意味着可以以一方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強加于另一方,更不意味着去建立某種單一價值體系的“世界文化”。堅持多種文化并存與互補,能夠将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有機結合,這一定會有利于二戰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文化的複興。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二戰後,新加坡和南韓社會經濟都曾出現過高速增長的繁榮景象。從生産力發展的角度考慮,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B.實作了産業結構的更新換代

C.普遍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D.勞動者的素質普遍得到提高

D [根據設問“從生産力發展的角度考慮”及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生産力發展水準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也普遍得到提高,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故D項正确。]

4.關于獨立後的印度,說法錯誤的是(  )

A.政治體制學習英國

B.實行政教分離政策

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現單一特征

D [由所學知識可知,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D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A、B、C三項都是關于印度的正确說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古今中外的戰争對文化的影響

1.伴随着亞曆山大大帝的東征,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到希臘文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在亞曆山大在世期間及其死後不久,希臘文化迅速傳入伊朗、美索不達米亞、叙利亞、竹地爾和埃及。亞曆山大還把希臘的影響傳播到以前從未到達的印度和中亞地區。在希臘文化時代(亞曆山大征服後的幾百年間),東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傳入到希臘世界。就是這種希臘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臘特征但也深受東方影響的文化,最終對羅馬産生了影響。

2.蒙古西征使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個新的飛躍,使先進的中華文明,特别是中國當時科技成果的精品,得以西傳到穆斯林世界,再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同時,先進的阿拉伯文明中的精品也傳入中國,甚至歐洲基督教文化也經由阿拉伯世界,直接流入中國。

3.近代的殖民戰争對文化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殖民者把西方文化帶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造成了當地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另一方面,殖民者推廣自己的價值觀念,雖然其目的是要淡化被侵略地區的民族意識,但是在客觀上,卻激發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4.兩次世界大戰都非常的殘酷,但是它給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契機。在這一過程中,被壓迫民族的民族意識被最大限度地激發,這為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民族獨立國家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在努力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多樣性的文化。

第六單元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1.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曆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發展的曆史。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了解上述載體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學校教育的發展

1.古代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學與私學成為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發展曆程

官學

①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開始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

②自漢朝開始設立地方官學

私學

①産生于春秋時期,唐朝以後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②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是書院産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3)曆史影響

①對古代文化的儲存與傳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

②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

2.近代教育

(1)綜述:近代以後,大學逐漸發展成為儲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

國外大學

①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

②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将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

③美國大學則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

國内大學 北京大學

①建立于戊戌維新運動中的京師大學堂,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

②1916年蔡元培将大學定位為“囊括大典、網羅衆家之學府”,很快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清華大學

①1911年創辦的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

②清華大學延聘國内外著名學者執教,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準的大學

3.現代教育

(1)背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後來,國家還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後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③“文化 大 革 命”爆發後,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

④“文化 大 革 命”結束後,中斷十年的聯考制度恢複,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

⑤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⑥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⑦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教育邁入曆史新征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⑧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不斷發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3)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知識點二 印刷書的誕生

1.雛形: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2.發展

(1)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闆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缣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

(2)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制成“蔡侯紙”。書寫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3)北宋時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這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

(4)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将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

3.影響:印刷書的誕生,有助于文化的大衆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知識點三 圖書館的成長

1.概況

國外圖書館

①古文明遺址中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幾乎囊括了當時亞述的全部知識

②在西方文明演進過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儲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私人圖書館也随之興起

③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

國内圖書館

①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圖書文獻的儲存,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私家藏書也得到發展

②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

③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展現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

2.作用

(1)圖書館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擔負儲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

(2)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儲存古籍和文化遺産,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衆的職能。

知識點四 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國外博物館

①公元前290年前後,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亞曆山大城建立的亞曆山大博學園,其中的缪斯宮後來被稱為“亞曆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②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

③到18世紀,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等重要的博物館,都建立于這一時期

①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曆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

②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自然曆史與考古類博物館

③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④1912年,教育部設立國立曆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正式開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立曆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曆史博物館”

國内博物館

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立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

⑥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⑦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

⑧2003年2月,在“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

(1)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産的重要場所。

(2)博物館也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衆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着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國子監(如下圖)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你認為,它有什麼功能?它的建立又有什麼曆史意義?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1)國子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其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理機關的功能,二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

(2)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内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

2.下圖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朱熹曾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學習和鑽研理學提倡的義理,修養身心,以達到自覺遵守的最終目的。你如何了解白鹿洞書院的曆史價值?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1)它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儲存和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國的儒家經典得以傳承。

(2)有利于普及大衆教育,提高群眾素質。

(3)阻礙了對各種自然學科和實體、化學等知識的研究和吸收,不利于教育的全面發展。

3.閱讀教材P78“學思之窗”:閱讀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觀點。

提示:(1)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學問研究的高等學府。

(2)懷揣做官夢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學校,不必來到大學。

(3)來大學的人必須抱定一個宗旨,那就是為求學而來。學習法律,不能為了做官;學習商業,不能為了發财緻富。

4.閱讀教材P79“思考點”:印刷書為什麼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

提示:(1)中國最早的書籍,是約在公元前5世紀出現的簡策,後來又出現“帛書”。

(2)随着造紙術的不斷改進,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

(3)德國人谷登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

(4)從上述印刷書的出現過程來看,1 000多年來,“書”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直到15世紀中葉,谷登堡結束了這個曆史。

批注:                            

5.下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你認為它應該承載什麼功能?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1)它代表着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的頂峰,其中的文物蘊藏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底蘊。

(2)它不僅僅是文化和自然遺産的收藏機構,還具有傳承和傳播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并在社會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充分發揮文化傳播價值,推進社會進步的目的。

(4)服務觀衆是博物館的重要責任與使命。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中國教育的發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南宋時期的書院日益發達,幾乎取代官學成為當時主要的教育機構,影響較大的書院有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麗澤書院和象山書院。宋朝的書院教育具有三大特點,第一,書院教育體系逐漸形成,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已經确立,第二,書院大力提倡相容并蓄、百家争鳴的學術研究,注重性理教育,促進了南宋理學的發展和學術文化的繁榮,第三,書院已出現官學化傾向。

——《簡明中國古代學校發展史》

材料二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

東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清華大學校歌》

(1)根據材料一,回答宋代的書院有什麼作用?

提示:促進了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日益成熟。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學術文化的發展繁榮;有利于宋明理學地位的鞏固。

(2)材料二展現了當時清華大學的什麼特點?

提示:彙集中西方文化,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代表了全中國當時的最高水準。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新中國成立前教育發展的曆史

(1)五帝時代:已有學校,名字叫“成均”,這是古代學校的萌芽。

(2)夏、商、西周時期:學校的基本形式奴隸制官學,此時教育活動常常和政治活動混在一起。

(3)春秋戰國時期:私學出現并快速發展。

(4)秦漢時期:秦朝沒有建立正式的學校,漢武帝開創太學,與西方的雅典大學、亞曆山大尼亞大學等同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的高等學校。

(5)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學時興時廢,變幻無常。教育的延續主要靠私學、家學。

(6)隋唐五代時期:學校教育異常興盛,教育行政機關也逐漸形成系統,較前代進步。

(7)宋元明時期:宋朝的教育制度可以分為科舉、官學、私學和書院四部分,國子監為朝廷教育管理機關。元朝有國學、地方鄉學、書院、社學。明朝中央有國子監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有府學、州學、縣學,邊疆及特殊地方則有衛學(軍事學校)。

(8)清朝時期:在學制方面,清朝國學基本沿襲明朝舊制,中央官學包括國子監、宗學和覺羅學、八旗旗學和算學、俄羅斯文館等。地方官學包括府學、州學、縣學、衛學等。

(9)清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建立京師大學堂,為新式學校的開始。

(10)進入近代以後,大學逐漸發展成為儲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最重要的場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相繼建立。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私學開始出現是在(  )

A.西周時期    B.東周時期

C.戰國時期 D.秦朝時期

B [私學開始出現是在春秋時期,即東周時期。]

2.進入近代,儲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最重要的場所是(  )

A.圖書館 B.博物院

C.大學 D.印刷書

C [進入近代以後,大學逐漸發展成為儲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最重要的場所。]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全面認識大陸文化傳承中的各種載體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文字。自從秦朝書同文以後,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雖書寫方式有變化但是字形基本沒改變,使我們看古代典籍毫無障礙,這有利于文化的傳承。

2.語言。各朝代語言類型雖然有所不同,但是這并沒有妨礙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新中國國語的推廣使語言交流更加友善,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3.服飾。服飾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4.書籍。書籍在傳承文化方面,隻要文字語言不斷,就能發揮功效。

5.建築。建築也是差別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們從存在的曆史古建築中能夠直覺地品味那個年代的精神風貌,看到輝煌燦爛的文化。現代博物館、博物院等同樣承載着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

6.宗教。佛教對中國影響深遠,然而在文化傳承方面最根本的還是儒家學說和作為國教的道教。

7.教育。中國文化自古重視教育,尤其是科舉制度施行以來,教育成了文化傳承最重要的管道。

8.活動。重大文化活動是凝聚民心,提升國家榮譽感最有效的方式。春節、端午、重陽、元宵、中秋等節日擔負着傳承文化的曆史使命。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中國早期的書籍的制作材料可能是(  )

A.竹片     B.破布

C.蔡侯紙 D.羊皮

A [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闆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缣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

4.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展現是在(  )

A.1909年 B.十九世紀末

C.1916年 D.1906年

C [1916年起,凡在内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展現。]

第15課 文化遺産:全人類共同的财富

1.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了解萬裡長城、故宮、平劇等文化遺産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意義。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了解科學傳播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利與弊。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知識點一 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

(1)文化遺産一直受到嚴重威脅。

(2)針對如何保護文化遺産,各國采取了不少措施,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3)世界各國曆史上都有保護及研究文物的傳統。

國外 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從藝術珍品開始;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頗為盛行
中國曆代帝王等也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針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著錄的金石學還發展成為專門之學

2.措施

(1)國外

①大約從19世紀開始,一些國家通過立法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1834年,希臘針對古迹保護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範圍内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迹的高潮。

③1964年的《國際古迹保護與修複憲章》,是關于古迹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迹的保護以曆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有着深遠的意義。

(2)中國

①中央政府對文物古迹進行保護始于1906年清政府頒布的《儲存古物推廣辦法》。

②1930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儲存法》。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

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公布。

⑤1982年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

知識點二 《世界遺産公約》

1.制定: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這一公約簡稱《世界遺産公約》。

2.宗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實施有效保護。

3.内容

(1)充分肯定文化遺産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

(2)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産,應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加以重點保護。

(3)确定了文化遺産、自然遺産、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三種類型。

4.發展

(1)世界

①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條例》,正式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一概念。

②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這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産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産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着重要意義。

①1985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産公約》,成為締約國。

②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

③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辦法》。

④2011年,中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

5.影響

(1)1978年,确定的首批12處世界遺産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産公約》,這是目前擁有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

(3)截至2019年7月,列入的遺産數量達到1 121處,分布在167個國家。

(4)保護遺産、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發展。

(5)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産保護的重要力量,展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财富的擔當

知識點三 各國的曆史遺迹與文化遺産

1.古代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遺迹主要包括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時期: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複興的重要文化遺産,這裡有衆多的曆史建築和藏品極為豐富的博物館,堪稱包羅萬象的藝術之城。

3.中國遺迹

(1)代表

①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的泰山。

②截至2018年底,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項目已達40個。

③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産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務院準許命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項。

(2)意義:表明中國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明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産,又意味着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産的工作任重道遠。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閱讀教材P84“史料閱讀”,思考:《儲存古迹推廣辦法章程》的拟定有何意義?

提示:這部由調查和保護兩部分構成的“法律”是“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影響下制定的,說明人們對文物價值逐漸有了正确認識,意識到了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下面是敦煌莫高窟圖檔,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你認為這有何重大意義?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提示:(1)有利于對敦煌莫高窟這一重要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

(2)有利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

(3)有利于進一步開展對中國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3.閱讀教材P85“思考點”: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提示:(1)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曆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2)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接配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産,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作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有效的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搶救的基礎。

(4)有利于強化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合作與交流、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動建構和諧世界。

4.閱讀教材P86“學思之窗”:故宮博物院為什麼把養心殿的修複定位為“研究性保護項目”?

提示:(1)定位于“研究性保護項目”,可以保留這裡的古建築所包含的曆史資訊。(2)定位于“研究性保護項目”可以保留這裡古建築的原狀,有利于對文物的研究。(3)定位于“研究性保護項目”可以使古建築傳統的修繕技藝得以傳承。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文化遺産對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材料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長城保護多次作出重要訓示。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先後頒布了《長城保護條例》和《長城保護總體規劃》。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上正式審議通過了《長城、長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根據這一方案,長城将成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提托。

——中國新聞網

材料二 愛因斯坦曾說過:“實體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象力,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所開拓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國粹作為一種藝術,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什麼國家如此重視對長城的保護?

提示:長城蘊含着團結統一、衆志成城的愛國精神,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曆經歲月錘煉,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保護好長城,就是保護了曆史文化、保護傳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國粹”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有何特征?

提示:“國粹”就是平劇藝術,它是積澱了民族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的藝術瑰寶,這種習慣和傳統是華夏兒女的血脈。中國人含蓄、穩健、精緻、典雅的精神品格在平劇藝術裡有着最豐富、最集中、最生動的展現。傳承傳統文化離不開平劇這門華麗的藝術形式。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文化遺産的重要價值

(1)文化遺産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覺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曆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我們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是以,保護文化遺産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2)大陸文化遺産蘊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全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3)保護文化遺産,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配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4)保護文化遺産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文物對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有着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文化遺産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曆史根基;文化遺産在擴大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北京故宮和平劇分别屬于(  )

A.文化遺産、自然遺産

B.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産、文化遺産

C.自然遺産、文化遺産

D.文化遺産、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

D [北京故宮屬于建築群類的文化遺産,平劇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産,故D項正确。]

2.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遊覽長城(下圖),他感歎地說:“隻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對長城的說法,正确的是(  )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A.第二批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B.其修築的曆史可上溯至戰國時期

C.擋住了少數民族對中原民族的進攻

D.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D [長城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排除A項;長城修築的曆史可上溯至西周時期,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長城對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D項正确。]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全面認識中國文化遺産保護政策的曆史演進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1.清末的文化遺産保護政策

(1)大陸現代意義上的“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觀肇始于對西方圖書館和博物館的介紹,較早出現的博物館以上海徐家彙自然博物院(1868年)、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1874年)、京師同文館博物館(1876年)以及上海格緻書院博物館(1877年)等為代表。

(2)1909年,由清廷民政部拟定、憲政編查館核議的大陸曆史上首部“文物保護法”,即《儲存古迹推廣辦法章程》頒布,人們對文物價值逐漸有了正确認識,意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民國的文化遺産保護政策

(1)中華民國成立後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就在中央教育部下設立社會教育司(1912年),并專設一科負責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動植物園以及文物收集等事宜。

(2)1913年由河南民政長張鎮芳簽發的《河南儲存古物暫行規程》是中華民國成立後最早頒行的“文物保護法”。1930年6月,民國政府頒布了第一個“國家文物法”——《古物儲存法》。1947年1月1日《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其内就賦予文化遺産保護以法律地位做了說明。

3.民國時期中國共産黨的文化遺産保護政策

(1)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行《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其内容主要是針對烈士遺物的搜集、整理及展陳。

(2)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其第九條丙款即是針對古迹和古物保護的。

(3)1949年1月,中共中央特聘梁思成等清華大學建築系和中國營造學社人員編制了《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文化遺産保護政策

(1)1961年3月4日正式公布《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且《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訓示》也于此日發出。

(2)1982年11月19日,大陸頒行第一部“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3)1992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經國務院準許施行。

(4)2006年11月2日文化部釋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

(5)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3.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是(  )

A.《儲存古物推廣辦法》 B.《古物儲存法》

C.《文物保護法》 D.《古遺址保護辦法》

B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古物儲存法》,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

4.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公布是在(  )

A.1960年 B.1961年

C.1962年 D.1950年

B [1961年3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公布,共180處。

統編版選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學案、知識點、考點及配套習題

辯證地看待科學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利與弊

1.利

(1)科學傳播的媒介特性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保護。科學傳播中的大衆傳播媒介,對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範圍、延續傳承時間、豐富傳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傳統傳播所望塵莫及、不可比拟的。

(2)科學傳播通過新聞報道、媒體宣傳、實時評論、輿論監督的方式,引起社會大衆和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注和重視。

(3)科學傳播所傳播的新技術、新觀念等,被吸收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新的語境中的技藝創新和文化積澱提供了養料。

(4)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地方性或本土性保持在适當的尺度和分寸内。大衆媒介為人們制造了各種感覺和體驗方式,借以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本土性。科學傳播的全球化傳播使得本土性逐漸削弱,人們可以經由科學媒介提供的認同方式,形成新的地方體驗,進而重塑本土性。

2.弊

(1)科學傳播帶來的傳播形式和傳播科技手段無疑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地域性的最大入侵者和宣傳者。科學傳播的全球性文化雖然開闊了人們的文化視野,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人們的親身經驗,并削弱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個性化和地域性特征。

(2)科學傳播在保護、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産時,會利用各種政策、技術手段、大衆傳媒等優勢,有機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無意間實施了“強權”,打破了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生态環境的平衡。

(3)伴随全球化科學傳播的發展程序,科學傳播方式、傳播手段的日益科技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産生了掠奪性破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