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心了解沙面文化,人人可當“介紹人”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春炜 實習生 陳秋蓉 鄭舒雨

建築是城市文明的載體,是時代變遷的記錄者,而沙面建築群,正是屬于廣州的“獨家記憶”。在珠江岔口,白鵝潭畔,極具異國風情的沙面建築群林立于此,是年輕人們口口相傳的知名打卡景點。

3月11日,由荔灣區人大沙面街道工委主辦的“賞建築美學,循曆史肌理——人人都是沙面文化傳播者”活動在沙面曆史文化街區舉行。活動邀請了來自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的樊林教授擔任講解專家,從曆史、文化、美學以及跨語際交流等方面為現場的商戶和居民群衆解讀沙面。

組織者希望,無論在這裡生活的街坊,還是商戶,都能成為沙面文化的見證人、介紹人。

四個案例 承載着不同風格的曆史文化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建築裡的每一個細節,從樓梯的樣式,壁爐的結構,乃至通風口的圖樣,都可以反推曆史得到原來修建這裡的人可能有的使用動機和審美訴求。”在沙面大街38号内,樊林教授站在已有近兩百年曆史的樓梯上,擡頭指着回形紋樣的通風口,将沙面建築的風格特點和悠長曆史向現場聽衆娓娓道來。

用心了解沙面文化,人人可當“介紹人”

樓梯的雕花也有講究

對于沙面,人們常常有這樣的誤解,認為這是歐陸風情的建築。樊林教授告訴記者,沙面的建築是折衷主義風格本土化的展現,通俗來說就是将古典的風格和其他新的建築技術結合起來,比如鋼鐵、玻璃的使用。這些不同的建築風格在沙面都能找到影子,科林斯式的石柱、相似比例的圓頂天花闆等,一磚一木,無不承載着一代代建築大師為我們留下的智慧結晶。

本次活動以沙面曆史文化街區轄内文物建築的使用機關為基礎,選取了亞洲殖民主義風格、殖民主義風格、折衷主義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這四種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建築作為執行個體進行介紹。據介紹,這些建築基本上以兩層為主,講究對稱協調,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若是細細比對,從建築中也可窺見百年前的光景,例如,相比舊時鹽務副總稽住宅的奢靡大氣,傳教士的住宅則處處顯得克制有禮。

進駐文物建築的商戶們 第一次對它們感到好奇

近年來,沙面街加強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引進高端商業、文化特色産業,由民間資本介入将其租下,對建築核心價值要素進行妥善保護,實施有機更新。在曆史建築裡品茶喝咖啡看風景,已經成為沙面島到上新的“打卡”方式。

在介紹完四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後,樊林教授将目前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總結為“得體即原則”的理念。何為得體?樊林教授認為要做到“得體”,就需要我們在曆史主義和具體的情境下去分析和讨論如何對這些建築進行修繕,盡可能保留住這些建築的韻味,修舊如舊。

用心了解沙面文化,人人可當“介紹人”

樊林教授講授建築風格“得體即原則”

例如建于清末民初的沙面北街43号,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沙面建築群的B類建築。文物收藏愛好者江耀輝接手了這裡,他按照建築文物的規定,修舊如舊,對室内進行了裝飾,在盡可能保留建築舊時模樣的基礎上,把它打造成為一個沒有玻璃隔開的私人博物館。

要保持文物建築的得體,光有對它們修繕保護是不夠的,還要讓群衆也能走進文物建築,有人氣的文物建築,才是“活”的建築。

用心了解沙面文化,人人可當“介紹人”

樊林教授(右二)為商戶和居民代表講課

用心了解沙面文化,人人可當“介紹人”

樊林教授(右一)為商戶和居民代表講課

在樊教授的解說下,這些進駐文物建築的商戶們第一次對自家店鋪的通風口紋樣感到好奇,第一次真正了解這些建築背後的曆史。沙面南街58号建築負責人黃漢喜表示:“作為在曆史建築裡經營的商家,我們缺乏對于曆史建築的深入了解,通過專家講解,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所處的建築,更加喜愛這片土地。在日常的經營中,能夠把這些知識分享給我們的遊客,我們的街坊,我們的朋友。”

人大代表積極參與沙面建築保護

本次活動中,荔灣區人大沙面街道工委積極發揮人大代表的宣傳引導作用,組織人大沙面街道聯組代表帶頭,充分調動沙面轄區商家以及居民一起參與其中,營造了社會廣泛支援、各方面主動參與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的濃厚氛圍。

荔灣區人大代表、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政工辦主任張其明表示:“沙面的曆史建築,曆史性很強,文化很厚重。人大沙面街道工委組織專家給我們講解,可以加深大家對曆史建築的保護意識。我們要發揮人大代表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不斷推動強化曆史建築保護性使用的意識。”

荔灣區人大沙面街道工委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人大代表将繼續發揮聯系群衆的優勢,深入了解民情,真實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通過加強與群衆互動的形式,提高轄區内商家以及居民文化自豪感,培養大家的宣傳意識,持續推進曆史建築、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

打卡小貼士:這四座建築,代表四種風格

沙面北街43号:

沙面北街43号,建于19世紀末,是亞洲殖民地風格的建築,共有兩層,原為早期住宅。主樓占地面積為240平方米,樓總高13.1米,坐南朝北。該建築以磚、木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為四坡頂。

沙面大街36、38号:

沙面大街36-38号,建于19世紀下半葉,曾作為傳教士住宅樓。該建築的建築風格是亞洲殖民地式,以磚、木、鋼為主要建築材料。房屋主樓占地面積423平方米,前院為133平方米,樓總高16.7米。

用心了解沙面文化,人人可當“介紹人”

原法國傳教士住宅内的壁爐

沙面大街41号:

沙面大街41号,建于19世紀末,這裡曾是沙宣洋行。建築風格為折衷主義風格,建築占地面積1030平方米,檐口高度15米,總高度19.2米,主入口朝向西北。

用心了解沙面文化,人人可當“介紹人”

沙面大街41号(原沙宣洋行)

沙面南街58号:

沙面南街58号,建于20世紀初,建築風格為新古典式。該建築共有三層,首層地面架空一層,原為埃維内斯特(中國鹽務副總稽)住宅。建築主樓占地700平方米,樓總高165米,首層地面架空275米。該建築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為平屋頂。

用心了解沙面文化,人人可當“介紹人”

樊林教授(右中)、人大代表張其明(右上)和商戶、志願者在新古典式建築内合影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