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入樓禁令”後,怎麼讓電動自行車“滿血複活”?

歸口金融科技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和馬路較上勁了”。

自2019年開始,他連續4年就交通出行領域遞交提案,其中涉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電單車換電網絡建設以及今年的“在細分領域中大力推廣電動自行車換電業務”。

一脈相承的背後,是江浩然内心的情懷使然。年輕時,他在路口支個“馬紮兒”,坐在上面聽來往車輛發動機的聲音,就能猜出是哪個國家産的、什麼牌子的汽車。

如今,這份初心早已化為委員履職的責任。資料顯示,2020年大陸電動自行車需求量為3815萬輛,繼續保持增長态勢,目前國内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将近3億輛,日均騎行需求在7億次左右,電動自行車使用者日均充電次數近億次。

而與此同時,電動自行車帶來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電池品質良莠不齊等原因,電動自行車違規入戶、入樓停放、充電問題突出,由此引發的火災傷亡事故頻發。據應急管理部統計,2021年全年共接報電動自行車及電池故障引發的火災1.8萬起,死亡57人。且不少火災可能因未引發嚴重後果未報警,實際資料可能出入更大。

是以,江浩然認為,通過“以換代充”解決電動自行車補能問題,是一個高效、安全的途徑,可在外賣、快遞配送和居民日常等高頻使用領域做重點推廣。

換電的邏輯:為何“以換代充”可能成最佳方案?

實際上,江浩然的建議,并不是“紙上空談”。

2022年2月中旬,北京市城管委發文明确推動電動車換電模式在京發展。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電動自行車全鍊條管控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明确規定,北京鼓勵各區(地區)因地制宜,按照“充(換)電櫃為主、充電樁為輔”的原則,大力推進居住區充電設施建設全覆寫。

為何?原因不外乎5個字——更具安全性。

中國自行車行業協會新聞發言人鄭小玲告訴記者,随着“禁止電動車及電池上樓”的規定落地,不少市民都需要在戶外通過公共充電設施充電。

但目前,戶外的公共充電設施主力——充電樁,一方面數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其發展也面臨較大的現實沖突和安全隐患。

按照規範,小區内設定充電樁,需有電力部門安裝專門的電表、安全開關、符合戶外防水防塵級别的電源接口,有基本的安全保障,包括按照消防規定在充電設施旁邊,配置足夠的滅火器等消防設施。

但現實情況中,很多小區沒有足夠的空間設定便民充電設施。北京市方莊某小區住戶陳女士告訴記者,其所在的小區充電樁十分匮乏,小區曾多次規劃建設基礎充電設施,但都因空間狹小,擠占小區其他業主休閑娛樂空間而進展緩慢。

當下,部分小區還使用充電櫃來解決普通居民電動自行車充電難的問題。但同樣受場地空間小、設施維護難度大、安全措施有限等困擾,充電櫃發展也面臨着一些難題。

尤其讓人擔憂的是,将充電從戶内移到戶外依舊無法徹底消除安全隐患。目前市面上大多數锂電池都在說明書中寫明“充電溫度應在0℃至40℃之間”,在這個溫度區間以外的都是不安全充電溫度。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告訴記者,低溫充電會造成锂在負極上析出,形成锂結晶,有可能刺破電池内部的保護層,造成内部短路,進而引發着火。

對于外賣、快遞行業來說,開展面向他們的換電業務,更加順理成章。對于換電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相關資料統計,電動自行車每年銷量超過3000萬輛,其中1/3銷往外賣、快遞行業群體。

同時,換電方案也可以解決新國标規範下電動自行車續航不足問題,滿足現實需要。

2019年4月施行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以下簡稱新國标),成為目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規範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南針。但按照新國标的尺寸、重量限制(新國标要求,裝配完整的電動自行車整車重量應當小于或等于55kg,最高時速不能高于25km/h),電動自行車使用的電池最大容量大約為4826Ah,剛剛能實作120公裡左右的理論續航。

多家平台外賣、快遞從業者告訴記者,理論上的續航能力在實際中肯定會降低,比如冬天,大約隻有六七十公裡左右。他們平均每次配送距離3公裡—5公裡,每天配送大約三四十次,理論續航能力很難滿足從業者的實際需要。

現實的選擇:聚焦當務之急,滿足緊迫需求

作為一種新興事物,換電模式雖是服務群眾、保障安全的業務,但也屬于重資産投入,目前正處在起步階段,面臨着設施場地、電價收費和成本分攤等困局。

江浩然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大部分物業按照商業模式收取電費價格和場地租金,使得點位營運成本遠高于換電櫃和電池的折舊成本。營運企業為維持收支平衡,定價較高,導緻居民接受度有限,服務項目推廣不力。

記者向“這锂換電”“锂納斯”“小哈換電”等幾家主營電動自行車換電業務的品牌咨詢了解到,目前換電櫃多采用包月收費、無限次換電模式,價格則大多為每月299元—399元,平均每天10元左右。

“小哈換電”還提供99元充電20次的選擇,但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這個價格也不如使用充電樁劃算。

至于高頻使用群體——外賣和快遞行業從業人員,也同樣希望價格能再降低一點,同時也對換電的連續性和換電櫃性能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專家向記者分析,即使在快充狀态下,換電櫃的電池充滿電也至少需要1小時—2小時。在電池換電頻率高的情況下,很可能櫃内電池還未充滿,新的換電需求就被接收進來了。此外,換電櫃的穩定性也考驗着目前技術,曾經發生過因為櫃門打不開而毀壞櫃體的情況。

目前,進入換電領域的“小哈換電”“锂納斯”等品牌,背後不乏哈啰單車、甯德時代、光宇換電等巨頭的身影,這也是前期重資本投入的換電模式能夠鋪開的原因之一。

江浩然建議,鼓勵有條件的城市試點推廣電動自行車換電模式。建議各部委與平台企業共商,效仿新能源汽車換電試點城市的做法,商定試點城市名單。在試點的城市,打好政策、市場及推廣“組合拳”,加大打擊違法充電行為力度,專項補貼換電企業及居民換電行為等,打造全國标杆範本,加快換電模式普及應用。

盡管長期而言,“以換代充”是大勢所趨,且能助力城市實作智慧交通管理,但未來一段時間内,“充換一體”的靈活互補模式仍将是國内兩輪出行的補能發展方向,可解決當下居民出行補能便捷時效性與消費價格之間的沖突。

是以,對于公衆以及政府來說,當務之急是如何滿足最緊迫的需求以及做好最基本的防範。比如如何切實有效地禁止電動車進樓,如何充分滿足公衆戶外充電的實際需求。

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對此從不同角度建言獻策,概括來說,四個字——堵疏結合。

全國人大代表王士嶺提出,在居民小區電梯安裝電動自行車阻斷系統。如有電動自行車進入電梯,系統自動識别,發出警報,同時控制電梯門不能關閉,進而盡可能避免電動自行車進樓入戶充電。

全國人大代表厲莉建議,加強立法建設,适時出台《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加強電池管理,探索“一車一池一碼”,在車主、車輛與電池之間形成一一對應關系,有效銜接生産和使用環節,對電池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時,進一步發揮财政資金引導作用,探索普惠充電,為電動自行車充電提供适當補貼。

未來的圖景:提升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作行業健康規範有序發展

一方面是高層建築的“入樓禁令”,另一方面是充電不便、價格高、沒有防雨棚等現實難題。面對這些沖突,專家表示,僅靠有關機關的勸阻和處罰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電動自行車安全事故真正遠離人們,還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社會等多方群體共同發力,綜合科學施策。

“發展中的問題是問題,但更是未來發展的空間。”鄭小玲向記者指出,随着湧入電動自行車領域的優質企業或品牌企業越來越多,許多當下存在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關鍵是,相關生産企業能不能在生産制造環節動更多腦筋、下更大功夫,利用技術手段去幫消費者把一道關;經銷商能不能樹牢安全底線意識,完全按照銷售指南規範銷售與安裝,并對消費者做好教育訓練;相關政府主管部門能不能通過政策法規手段,進一步引導全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記者注意到,針對充電貴的問題,北京市已經明确做出規定,充電電費執行政府規定的電價政策,按照居民生活用電價格收取;對充電服務費收取标準也将做出明确規範,執行明碼标價,確定居民願意用、用得起。

針對充電樁不足的問題,北京市将大力推廣居住區充電設施建設基本全覆寫,按照市民群衆實際充電需求配建充電接口,原則上充電接口與電動自行車保有量之間的比例約1:3,核心區建設比例可适度降低。

換電櫃的技術更新也在政府、企業的考慮之中。合規的換電櫃需具備溫控能力,營造一個安全充電環境。北京市城管委釋出的建設指引中,在換電櫃溫度上提出了要求,“換電櫃溫度應保持在0℃—55℃範圍内,當櫃内溫度超過要求時,應有散熱、制冷或制熱功能”。

作為民生領域的一個重要生活場景,每年全國兩會,電動自行車都是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熱門話題,今年也不例外。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電動自行車提出的提案建議,主題從電池源頭管理到充電樁安裝等基礎設施建設,從安全使用管理到推動行業規範有序發展,不一而足。

“入樓禁令”後,怎麼讓電動自行車“滿血複活”?

但這些建議提案的最終指向,都是推動電動自行車行業健康規範有序發展,提升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對于江浩然來說,他期待對百姓出行有助益的提案再一次落地。他說,站在馬路上,看人來車往,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好像那些路和車,都與他有關。

來源:中國環境

作者: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