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入雲龍公孫勝為什麼主動申請脫離梁山隊伍,是宋江造成的嗎?

個人以為什麼事都往宋江身上拉扯真的沒必要,還是應該好好讀原著而不是先預設立場。

入雲龍,聽這個綽号你就應該明白,神龍見首不見尾嘛,更何況還雲霧缭繞的,其身姿早就大半隐匿于雲霧之中了,他不隐居誰隐居?退隐藏身的命運已經被這個綽号暴露了。

再來看公孫勝的“星座”——哦,是天罡星名:天閑星。清閑自在,一任逍遙,是他的本性,“星座”也同樣注定了他退隐逍遙的命運。

這個人物在故事中的軌迹,無非是印證綽号、星座所預設的命運罷了,說白了,《水浒傳》給公孫勝的人設就是最終隐退。

入雲龍公孫勝為什麼主動申請脫離梁山隊伍,是宋江造成的嗎?

編輯

搜圖

跟公孫勝公孫勝隐退過兩次,第一次是在宋江入主梁山泊時,父子相見,觸動了公孫勝的思母之情,他申請下山探望母親,結果一去之後久久不回,已經萌生了退隐之意,後來宋江與高廉作戰急需大法師助陣,派遣戴宗李逵好歹将他請了回來;第二次是在征讨淮西勝利之後,公孫勝申請徹底隐退,宋江不舍,但不得同意,因為他曾經答應過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

當初征遼之際,宋江遇到世外高人羅真人,羅真人在給了宋江一些忠告之後,還為公孫勝找好了“退路”。

羅真人道:“将軍在上,貧道一言可禀:這個徒弟公孫勝,俗緣日短,道行漸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服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将軍去幹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方當徒弟相辭,卻望将軍還放。一者使貧道有傳道之人,二乃免徒弟老母倚門之望。将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未知将軍雅意肯納貧道否?”宋江道:“師父法旨,弟子安敢不聽。況公孫勝先生與江弟兄,去住從他,焉敢阻當。”

正因為這個約定,是以才有了當公孫勝真正申請隐退時,宋江“不敢翻悔,潸然淚下”。(參見《水浒傳》百二十回本)

可見,公孫勝“提前退休”是三方早就達成的協定,而且作為上司的宋江從内心深處是不樂意公孫勝走的,排擠公孫勝之類的說法自然屬無稽之談了。

入雲龍公孫勝為什麼主動申請脫離梁山隊伍,是宋江造成的嗎?

于是我們不禁要問,既然公孫勝這麼喜歡隐退,當初幹嘛要積極入夥呢?要知道,他可是劫取生辰綱的最早報信人之一,後來還是靠他的法術晁蓋等人才擺脫追捕上了梁山。

其實公孫勝的人生軌迹正反映了古人的一種處世哲學——“功成、名就、身退”。

這是一種積極和消極參半的處世哲學,倡導身為男子漢要積極入世,建功名立勳業,得以不枉此生;又警示功成名就後要及時激流勇退,得以保命全身。聽起來挺沖突的,但它卻是非常主流和正向的一種處世哲學。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張良。

張良跟黃石公學成兵法之後,積極入世,助漢高祖劉邦取得了天下,而當天下太平,可以盡享榮華富貴之時,他卻主動申請隐退了。他對劉邦說:

“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史記·留侯列傳》)

就這樣,張良早退,遠離了複雜而殘酷權力鬥争,跟着仙人赤松子去學辟谷、導引之類的養生術,逍遙遁世。

入雲龍公孫勝為什麼主動申請脫離梁山隊伍,是宋江造成的嗎?

請注意,張良隐退後的師父叫赤松子,有個“松”字,而公孫勝随身攜帶的寶兵刃是一柄“松文古劍”,關于這把劍書中并沒有細節描述,但是基本可以推測劍身上刻有松樹鱗皮一樣的紋理,即“松紋”。這難道不是在隐隐告訴讀者,公孫勝就是張良一樣的人物嘛,張良是劉邦的帝王師,而公孫勝是梁山的大法師;歸隐後的公孫勝也像張良一樣,跟随老師去修煉了。

此外,劍,這種兵器既可以用來戰鬥建立功名,又可以看作是辟邪乃至超然世外的象征,比如著名的道士呂洞賓的法寶就是一把寶劍。古劍,就是立功名和退隐的雙重象征物。

當然,公孫勝的“建功立業”非常另類,他的功業是先造反後招安,這緣于水浒故事本身的另類,它書寫的就是一群魔君的另類功業。不管怎麼樣,征遼國、滅王慶獲勝也算是功業有成了,這時,公孫勝也開始像張良一樣考慮最終的結局,即全身遠害,訪道求仙。

《水浒傳》中,當公孫勝最終隐退時以一首小詩做評語:

數年相與建奇功,斡運玄機妙莫窮。一旦浩然思舊隐,飄然長往入山中。

很明顯這是對公孫勝的兩段式的人生做了總結,先是“建立奇功”,後是“飄然歸隐”,“功成名就之後再身退”是公孫勝不變的人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