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一款好的APP,是能讓使用者始終擁有掌控感的。那麼如何通過資訊架構來完善産品的更新疊代,使使用者在打開常用的産品時,既懷有對新功能的新奇感,又有一種家裡井然有序的掌控感呢?通過這篇文章來尋找答案吧!

資訊架構是産品的骨架。
具體而言,就是一款産品有幾個一級頁面,以及支撐起整個産品的一級頁面、二級頁面各有幾種内容樣式。
所謂一級頁面,微信的“發現”頁就是一個一級頁面;在“發現”頁點“朋友圈”,進去的就是一個二級頁面。
所謂内容樣式,Banner 是一種内容樣式,九宮格是一種内容樣式,設定頁面那種清單也是一種内容樣式。
這樣的資訊架構,有什麼價值?
一、資訊架構的價值:掌控感與健康疊代
對使用者而言,資訊架構的主要價值在于掌控感;對産品而言,資訊架構的主要價值在于健康疊代。
1. 掌控感
如果房間裡很亂,到處都堆滿了東西,常穿的衣服也找不到了,我們就很容易變得煩躁不安。相反,如果混亂的房間被收拾得很整潔,我們的心情也會随之變得愉悅起來。
這中間的原因是什麼?
個人覺得,從原始社會到 21 世紀,我們人類一直生活在競争中,是以一直在追求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會讓我們找到一種存在感和價值感,進而給身處競争中的我們一種安全感。
一個收拾得井然有序的房間,會讓我們覺得一切盡在掌握中;一個胡亂塞滿東西的房間,則會讓我們覺得這個房間處于失控狀态,進而引發煩躁不安。
一款 App,如果主要的幾個一級頁面也都塞滿了各式各樣的内容,那麼使用者通常也會感到煩躁不安。這是因為使用者不能馬上理出頭緒,不能馬上獲得那種掌控感。
另外,如果大的改版經常讓使用者體會到這種煩躁不安,使用者就會對這款 App 感到不滿和失望,甚至失去信心和期待。
是以說,資訊架構的第一個價值,就是讓使用者始終有掌控感。
2. 健康疊代
産品的更新疊代,有時會出現“發福”和“微整形”的情況,這都屬于不健康的疊代。
所謂發福,就是變得臃腫了,比如一級頁面突然增加了很多内容樣式。
所謂微整形,就是和之前比有點亂套了,比如有的一級頁面突然消失了、有的一級頁面突然出現了、有些常用的功能突然找不到了,諸如此類。
一款産品,如果大的改版總是通過發福、甚至微整形的方式實作,使用者就很難獲得掌控感。
反過來,一個優秀的資訊架構,是接近“凍齡”的。也就是說,不管産品怎麼更新、怎麼加新功能,都能簡單如初,都能讓使用者馬上獲得掌控感。典型的例子是微信:微信已經加了很多功能,但整體給人的感覺依然是簡單的。
這樣的資訊架構,很少發福,也幾乎不做微整形,是以能讓使用者永遠有掌控感,進而確定産品能夠健康疊代。
二、怎樣實作資訊架構的價值
什麼樣的資訊架構,能夠實作“掌控感”和“健康疊代”?
其實參考答案剛才已經出現了,那就是接近凍齡的資訊架構。或者更确切地說,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資訊架構。
這裡的不變,是指資訊架構看起來永遠沒有明顯變化,永遠都很簡單。萬變,是指不斷新增的功能,不斷變化的功能。
如何做到以不變應萬變?一級頁面和二級頁面都很關鍵,其中最核心的是一級頁面。
這裡也順便抛一個問題:一級頁面,用來幹啥?
一級頁面主要用來幹三件事,分别是:提供掌控感、提供常用功能、提供小入口。
也就是說,一級頁面尤其要把掌控感給到使用者,要讓使用者快速找到常用功能,同時還要為不常用的功能提供一個小入口。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理念可能不太适合一些商店類産品,比如淘寶這樣的電商産品,是以僅供參考。
那如何完成這三件事?主要有以下四個要點。
1. 不要超過4個一級頁面
4個和5個,它倆之間存在微妙的差別。比如我們給手機号或銀行卡号分段時,更喜歡每段最多分4個數字,而不是5個,直覺對比見下圖。
很多 App 的底部導航欄,也是隻有4個Tab,即4個一級頁面。
受生活經驗等因素影響,當我們看到App有4個一級頁面時,内心或潛意識裡可能會覺得:哦,4個,還算簡單,基本能記住;而當看到有5個一級頁面時,可能會感到一絲壓力:5個啊,有點多了。
總的來說,我們更偏愛隻有4個一級頁面的産品,因為4個仍在簡潔的範疇内,5個就已經開始走向複雜。在《微信背後的産品觀》這場分享中,張小龍也提到過:“微信保證隻有4個底部 Tab。”
2. 不要超過 3 種内容樣式
Keep 6.0 系列的“探索”頁面有5種内容樣式,顯得很複雜。微信的4 個一級頁面中,“發現”和“我”頁面隻有1種内容樣式,“微信”和“通訊錄”頁面隻有2 種内容樣式(加上頂部的搜尋框),顯得非常簡單,和 Keep 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像微信這種内容樣式數量上的極簡,可能很多産品難以做到。那麼,我們不妨退而求其次,早期先從1種、2種内容樣式開始。後期加功能了,可以考慮第3種,謹慎考慮第4 種,盡量不要增加第5種,因為一定會變得複雜。
大家可能會說,産品的功能很多,3種内容樣式不夠用。
針對這種情況,隻要邏輯上不存在大的問題(比如把“支付”放到“通訊錄”頁面),就可以嘗試把不同内容合并成一種樣式。微信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大家可以參考它的設計。
比如下圖的“通訊錄”頁面,聯系人上方那些内容,和聯系人不是同一類内容,但它們共用一種内容樣式——一個簡單的圖文清單。
3. 不為二成需求,去打擾八成使用者
産品設計裡存在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往一級頁面塞很多内容或功能,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使用者日常用不到的,這種設計容易讓人覺得臃腫。比如 Keep 6.0 系列的“運動”頁面,就用了較大空間來推薦付費計劃和營運活動,如下圖所示。
相信有相當一部分使用者是不需要這些内容的,是以這其實也是一種打擾。這種打擾會影響到這些使用者對這個界面的掌控感。
這種現象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企業擔心使用者不用這些功能,是以就在一級頁面用很多空間來展示它們,Keep 的例子應該屬于此類。二是有部分使用者提建議,是以企業就加了這些功能。
關于第一個原因,個人觀點,有些功能本身就屬于二成需求,在一級頁面占用太多空間不僅改變不了這個現實,還會對使用者形成打擾。
關于第二個原因,個人看法,使用者的建議通常隻代表個人立場,而企業至少要代表大部分使用者的立場。
比如,網上就有人建議微信在朋友圈加一個屏蔽别人的功能,實際上微信有這個功能,隻是一直隐藏,沒有放出來——因為用的人少,它屬于二成需求,放出來的話會對八成使用者形成打擾。
總的來說,理想情況是接受現實、尊重規律:是八成需求就提供八成空間,是二成需求就提供二成空間。具體參考如下圖所示。
4. 盡量不在标題欄使用 Tab 或下拉框,增加次元
這其實是張小龍分享過的一個觀點,我個人很贊同,就直接引用一下,下面直接看兩個例子。
Keep 6.0 系列的前三個一級頁面,标題欄都使用了 Tab,就顯得内容很多,有點複雜,如下圖所示(僅展示前兩個)。
微信中擁有标題欄的前三個一級頁面,其标題欄都沒有使用 Tab 或下拉框,就顯得簡單、内容少,如下圖所示(僅展示前兩個)。這也是微信保持簡單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結語
一般情況下,産品都需要更新疊代:增加新功能,完善舊功能。
使用者則是一個沖突體:一方面對新功能和新事物懷有好奇心;另一方面又希望每次打開常用的産品時,都有一種回到家一樣的熟悉感和一種家裡井然有序的掌控感。
好的做法,就是類似微信那樣:盡管加了新功能,但是看起來沒有明顯變化。也就是說,以“不變”的資訊架構,來應對萬變的功能。
本文節選于《使用者體驗四次元》一書。
#專欄作家#
李潇,微信公衆号:SnowDesignStudio,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使用者體驗四次元》作者,産品設計師,專注于使用者體驗研究與設計。
本文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