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争#

作者:相忘于江湖
俄烏沖突有一點令人意外:烏克蘭背後的“靠山”北約,成了“冰山”。
本來嘛,大約隻有4000萬人口20萬兵員的烏克蘭,是有了“北約”的許諾,才不惜和俄羅斯翻臉。可是當被惹毛了的俄羅斯大軍壓境,此前信誓旦旦為“準盟友”兩肋插刀的“北約”,卻痛快地爽約了!
一、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這是19世紀兩度出任英國首相、三次出任外交大臣的帕麥斯頓的一句名言。俄烏沖突中,把烏克蘭架在火爐上的“北約”和“帶頭大哥”美軍背信棄義,讓烏軍陷入了一個非常難堪的境地。
說烏克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似乎有些誇大其詞,畢竟“北約”還在偷偷摸摸援助不少武器裝備,像對付俄軍武裝直升機的“标槍”飛彈,以及留在前東德的“過期”蘇制飛彈。
但是經過三輪談判以後,烏克蘭平民基本撤離完畢,包括大陸在烏克蘭的僑民也已經撤離危險區域,接下來俄軍放開手腳,陷入三面包圍的烏克蘭中東部地區,被俄軍的鐵流擊潰隻是時間問題。
但是,由于“恃強淩弱”的俄軍一開始的“閃電戰”打得并不漂亮,進攻陷入了苦戰,包括主戰坦克和蘇-34戰機接連遭到損失,大縱深穿插和特種部隊的戰鬥力也受到各方質疑。
更重要的是,烏克蘭戰争的爆發也暴露了俄羅斯“盟友”不多的殘酷現實。
3月2日聯大特别會議上,90國送出要求俄撤軍的決議草案,獲得了141票贊成、35票棄權,除了俄羅斯自己投了反對票,實際上支援俄羅斯的隻有叙利亞、白俄羅斯、朝國和厄立特裡亞。
二、美軍的“盟友”貌合神離
在這次沖突中,交戰方烏軍和俄軍,都沒有多少公開站出來的“盟友”。
唯一支援烏克蘭的“亞速營”,由于臭名昭著,在抵抗俄軍的戰鬥中不僅幫了倒忙,甚至還讓烏軍發生“内讧”。除此之外,依靠“北約”出兵無望的烏軍就如同《阿Q正傳》裡的祥林嫂,除了一遍又一遍地向世界抱怨之外,似乎一點招也沒有。
而俄羅斯的反應,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除了還未開戰就抛出“核大棒”的底牌,三輪談判以後,俄軍有強硬地打出了“三闆斧”:第一拉取48個“不友好國家”名單,第二再次宣布進入“靜默狀态”,第三宣布任何國家在烏設立禁飛區均視為同俄軍“開戰”。
俄軍敢于同時和48國硬杠,大概是看準了美軍和“北約”也非鐵闆一塊。
首先,經過兩周的戰火蔓延,烏克蘭加入“北約”十年基本無望;第二,歐盟27國中的法國、西班牙、匈牙利心懷二心;第三,除了美軍的小跟班英軍,日本、加拿大、南韓遠水不解近渴。
當然,俄軍的意外發現:美軍在烏克蘭的30個生化實驗室,也需要給世界一個交代!
美、英、法聯合轟炸叙利亞
三、利益面前,各掃門前雪
在俄烏沖突面前,俄軍、烏軍和美軍“盟友”都露出了真面目。
從二戰以後就“稱霸”世界的美軍,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大家雖然都在一個鍋裡吃飯,但是一旦戰火燒起觸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必須要表态的時候分歧就出來了。
美軍還是毫無疑義的世界第一,但是真正的“盟友”還有幾個?
從近幾十年的地區沖突來看,北約30國美軍真正的“小跟班”也不過隻有一個英軍、半個法軍,其他無論是“老朋友”荷蘭、意大利、德國、波蘭、匈牙利,還是“新夥伴”黑山、北馬其頓,加入“北約”不過是為了發展經濟找一個“保護傘”,真到“舞刀弄槍”就臨陣退縮了。
至于亞洲的日、韓、印等親美派,舔美的代價肯定是沉重的。典型的如5年前“薩德”入韓事件,激起了中、俄等方的激烈反應,最終的結果是始作俑者樂天退出中國,韓系車也一步步下滑風光不再。
在本次俄烏沖突中,在利益面前緊急“站隊”的也不乏其人:
一向以“牆頭草”聞名于世的土耳其,上演了先關閉海峽、後放行俄軍的搖擺;在全面制裁俄羅斯面前,亞洲的伊朗和叙利亞、北美的墨西哥、南美的巴西、歐洲的塞爾維亞和格魯吉亞等多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均明确表達了拒絕加入制裁隊伍。
左右搖擺的土耳其
四、俄羅斯“入夥”,找不到“投名狀”
既然打不過你,那就加入你!或者害怕别人打我,也想加入你。
北約8次東擴,從12個國家擴大到30個國家,但除了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歐洲本土的國家都是小國,面積最大的法國和第二大的西班牙,也沒有烏克蘭面積大(60萬平方公裡)。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曾4次申請“入夥”,但一直找不到“投名狀”。
俄羅斯有1771萬平方公裡,是加拿大、美國、中國的2倍,但是國土遼闊并不是被拒的理由,作為“帶頭大哥”的美國拒絕俄羅斯,真正原因隻有一個:俄羅斯本身才是“入夥”唯一的投名狀。
說白了,就是《笑傲江湖》裡“辟邪劍譜”第一句:欲練此功,必先自宮!
美軍非常清楚“北約”之是以能夠存在,美軍像老母雞蔭護小雞一樣還有那麼一點點價值,就是打着“對抗華約”的幌子,然後打着複興旗号的“馬歇爾計劃”也不過是美軍“控股”歐洲的手段之一。
蘇聯解體以後,“對抗華約”成了“對抗俄羅斯”。如果俄羅斯“入夥”,美軍駐紮歐洲就沒有了一點必要,美軍總不能拿遠在萬裡之外的“中國”說事兒,而如果撤離歐洲,又讓美軍情何以堪?
俄羅斯攻擊烏克蘭,烏克蘭放棄“入夥”是可以預料的,但是另外一個鄰國芬蘭在俄烏沖突影響下,受鄰居和北約夥伴國瑞典的影響下,會申請加入“北約”而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嗎?
俄烏沖突吓壞了芬蘭
五、我軍從不結盟,如何應對美軍“惦記”?
美軍帶頭制裁俄羅斯,隻能“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五”。
離開俄羅斯備受歡迎的油和氣,歐洲各國既要承擔不公開參戰的損失,更要承擔經濟成本上升的損失,這在疫情期間尤其讓人難以接受。為什麼明知“損人而不利己”,歐洲各國還要曲意逢迎?
或許,還是迫于美軍“淫威”不得已而為之吧,隻是反抗強度不同。而影響美軍全球霸權的,除了俄羅斯就隻剩下東方大國。我軍從來不結盟,如何應對美軍的時刻“惦記”?
戰國時期,蘇秦佩六國相印行“合縱”之策,搞定齊、楚、燕、韓、趙、魏齊心協力對付秦國。而張儀“連橫”之策恰恰相反,隻需“遠交近攻”一邊和稀泥一邊拿下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惡鄰”。
但是,我軍既非“合縱”也非“連橫”,而是以我為主“鐵肩擔道義”。
不論是以前的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中印“不結盟”,還是抗美援朝、對外反擊,我軍的每一次出手都是基于“保家衛國”的底線,立足于自我安全和發展的基礎上,也不忘“唇亡齒寒”的古訓。正是在長期的交往中大浪淘沙,才篩選出巴鐵這樣的真朋友。
實際上,我們的“盟友”不在外而在内:農業、工業和内循環消費。
一天,振興立身之本的大農業,才能為我軍提供“糧草先行”。僅以大豆為例,目前國産隻有六分之一,六分之五需要進口;第二,實體經濟的發展任重道遠,要杜絕反擊越南時武器“啞火”的教訓,必須大力法紮實體經濟尤其是包括“北鬥”和軍工在内的高科技工業。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打起仗來要不受制于人,還要擺脫外貿依賴。作為世界頭号消費市場,疫情的突然爆發也暴露了外貿依賴的嚴重後果,隻有真正實作内循環,不管國際環境變化我自巋然不動!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