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書福、曾毓群站換電,雷軍押快充,為何會有充換電之争?

李書福、曾毓群站換電,雷軍押快充,為何會有充換電之争?

日本三菱近日宣布和德國博世合作,基于北汽藍谷測試車輛,在中國開展純電動車換電測試。又一家巨頭入局換電市場,拉開電動汽車充換電之争新一輪帷幕。

視線回到全國兩會,純電汽車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代表們關注的熱點。小米集團CEO雷軍建議,加快新能源汽車大功率快充基礎設施建設;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建議,出台标準,優化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建設。

另一方面,換電模式的支援者也不在少數。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建議加大電動汽車換電體系建設,推動換電模式标準化、通用化。甯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此次兩會雖未明确提及充換電業務,但在兩會召開前夕,甯德時代宣布布局計程車以及重卡換電市場,并已和三一重工、福建省建立合作。

其實,屢被提及的換電模式并非新的技術路線。早在2007年,國家電網就主張“換電為主、插電為輔”。2013年,随着首家乘用車換電公司Better Place的破産,政策也調整為“以充電模式為主”。2020年,政策再次調整,政府發行的3.75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有6000億元用于建設充電樁和換電站建設,并于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

從上述粗線條梳理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層面大緻經曆了從支援換電,支援充電,到支援充換電模式“兩條腿走路”的過程。但對于廠商而言,沒有那麼多資源齊頭并進,為了能在汽車補能市場占據先機,隻能押注更适合自身戰略的技術路線。

“換電站放量元年”

政策驅動下,換電模式迎來新的風口,但換電站規模化仍是制約其發展的短闆。

2020年至今,工信部出台的曆次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中,均标注“售價在30萬元以上純電動車沒有補貼,但支援換電的車型除外”。在此背景下,以奧動為代表的第三方營運商;蔚來、北汽藍谷被代表的主機廠;國家電網等國家隊紛紛布局換電市場。天眼查顯示,換電相關企業詞條數目已達到9.8萬條。

李書福、曾毓群站換電,雷軍押快充,為何會有充換電之争?

補貼方案截圖

汽車分析師鐘師告訴筆者,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保有量持續增長,市場本身存在巨大的補能需求,依靠單一模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市場驅動疊加政策支援,2022年将是換電站放量元年。

中信證券資料顯示,今年2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21.8%。另據公安部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占汽車總量的2.60%,環比增長近6成。中信證券研報指出,預計2022年全年新增換電站數量将超3000座;2025年新增有望超過1萬座。預計2025年換電站保有量或将超過3萬座,為2021年的30倍。

不過,截止2021年12月底,中國換電站數量不到1300座。

換電站被認為“像加油一樣”便捷,從車輛泊入到更換完電池包,整個過程約3-5分鐘。車主體驗良好,為何推廣如此困難?

特斯拉在2013年就便在美國本土市場推行過換電模式,并申請了高速公路換電專利,其換電模式全過程需要90秒。受成本影響,特斯拉放棄改路線。特斯拉曾公布僅換電建設成本就高達5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316萬元),還不包括後期運維以及人力、租金成本。

去年3月,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回應充換電道路選擇,“特斯拉一直堅信充電模式是大規模民用電動車最好的補能方式。”并指出,電池發展日新月異,電池規格型号不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車型的電池型号也不同”,這也直接影響換電模式的推廣。

陶琳所提到的電池型号問題,李書福給出了建議,動力電池産品無法做到統一,導緻換電模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需加速推動換電模式标準化、通用化。推動換電接口軟硬體協定的标準化,預設2-3種技術先進的接口形式,制定推薦性标準;對換電站的機構、形式、相容性進行規範化限制;推進換電電池包的标準制定,使換電電池包能夠在不同車企、不同換電站、不同使用者之間可互通互換。

有意思的是,甯德時代此番入場,被業界解讀為電池規格“大一統”的良好契機。今年1月,甯德時代成立甯德時代稱,Choco-SEB電池塊可适用于80% 的已上市以及未來 3 年内上市的純電動平台電動汽車,從微型到大型電動車、從乘用車到物流車均可相容。

“換電模式屬于重資産,甯德時代切入的商用車市場的電池包易形成統一标準,能更快實作商業化營運。後續換電市場成熟,預計甯德時代也會跟進布局乘用車換電賽道。”鐘師分析道。

“充電一小時,排隊五小時”

不可否認,換電模式仍是現階段補能的主要模式。節假日出行充電難,極端場景下充電難得問題無限放大充電模式弊端,車主是以調侃“充電一小時,排隊五小時”。市場需求下,快充模式的推廣也在加速。

快充模式的路線分為:提高充電電流或者提高充電電壓。特斯拉的技術路線是提高電流,其 V3充電樁峰值電流可達到600A,峰值功率已提升至250kW,馬斯克稱特斯拉還将研制最大功率300kW V3充電樁。保時捷則是提高電壓的先行者,2019年,其首款量産純電車型Taycan基于800V平台打造,峰值充電功率可達270kW,5分鐘電池補能可以由5%充至80%,至此揭開快充的“軍備競賽”。

李書福、曾毓群站換電,雷軍押快充,為何會有充換電之争?

保時捷Taycan

去年11月,奧迪在德國本土市場的超級充電站投入使用,該充電站擁有6個超級充電樁,每個充電樁的最大功率可達320kW;小鵬、廣汽預計今年推出快充純電車型,實作“充電5分鐘,續航200KM”;國内廠商比亞迪、岚圖等也在加緊布局快充。

不過,雷軍在關于快充的議案建議裡,披露了一個資料,目前大陸公共充電樁中快充占比僅為四成,且快充功率普遍較低。

“在400KW快充技術成熟前,理想汽車不會推出純電車型。”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曾公開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快充模式伴随着風險。锂電池充電的過程就是锂離子從正極到達負極的過程,途中要經過隔膜、電解液,這一過程包括锂離子的脫出、遷移和嵌入。機關時間内到達的锂離子越多,充電速度越快。如果出現析锂現象,電池壽命會受到影響,甚至存在起火和爆炸的風險。

電池百人會于清教表示,“短時間實作80%左右的補能其實很容易,但兼顧電池壽命和安全性比較難。”

結語

充換電都有各自的難題,依靠單一補能模式很難滿足市場需求,換電模式和充電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更多是使用場景的互補。

C端市場中充電模式仍是主流,換電模式更多是部分群體在特殊場景下的補能方式,後者重資産、商業模式不明晰的特性,導緻回報周期不确定,廠商在C端市場的推廣力度有限,而充電模式技術瓶頸限制快充模式進一步發展。

協調二者均衡發展是完善補能市場最佳路徑。以上海為例,今年2月,上海政府出台《關于本市進一步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未來上海市充換電基礎設施以充電為主,換電為輔,換電重點在計程車等領域高水準應用,充電以自(專)用充電為主、社會公用補電為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