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的俄烏沖突證明了,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是何其的難。無論是向左擺或是向右擺,一步錯就步步錯。小國有絕對的中立嗎?小國能獨立自主嗎?烏克蘭的曆史何尚不是如此?一代“強人”卡紮菲的命運也何尚不是如此?不知道烏克蘭澤連斯基的命運是否也是如此?
亞裡士多德在1300年前曾經預言:“利比亞總會有新東西出現。”現在看來,老先生預言得不可謂不準。
利比亞伊德裡斯一世
上世紀40年代末,伊德裡斯一世從埃及冒出來,趕走了盤踞在利比亞的意大利人,宣告獨立。過了10年,上世紀50年代末,西方地質學家在利比亞荒蕪的沙漠裡打了幾口井,結果咕嘟咕嘟地冒出了大量黑色液體,這就是當時被稱作“液體黃金”的石油。又過了10年,在60年代末,又乒乒乓乒冒出了一個讓各國矚目的世界級“狂人”卡紮菲。
卡紮菲的思想最初來自于埃及總統納賽爾所寫的《革命哲學》一書。其中有一句話讓卡紮菲激動不已:“基于某種原因,我斷言,阿拉伯世界裡有一個英雄角色正在等待着他的扮演者。”
卡紮菲對含有這句話的那段文字倒背如流,每當吟誦到這句話時,便感到熱血沸騰。他固執地認為,他就是納賽爾書中寫的那位“阿拉伯英雄人物的扮演者”,一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情壯志油然而生。
納賽爾很欣賞小兄弟卡紮菲
卡紮菲通過政變上台後,首先把自己由上尉直接提升為上校,然後更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他宣布,他的治國理論叫做“世界第三”,不是排名世界第三的意思,而是獨立于共産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世界第三主義”。他既反對共産主義,也反對資本主義。他認為,世界第三理論體系是戰勝共産主義無神論和資本主義實用論思想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屬于全世界人民的寶貴财富,全世界人民必須要用這個理論體系來武裝自己的頭腦。
為此,他把國名又改了,這次叫做“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
起初,他罵美國也罵蘇聯,罵他們都是撒旦。他下令關閉了美英兩國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驅逐了25000名意大利殖民者的後裔;沒收了西方公司在利比亞的油田,然後大幅度提高油價。這一來二去,卡紮菲為利比亞增加了幾十億美元的收入。
奇怪的是,美國對他的挑釁完全沒有理會,既不打也不罵,仿佛是在默許。
原因在于,雖然美國對卡紮菲的固執與偏激感到惱火,不滿他與西方處處為敵。但是,發現他也在罵共産黨蘇聯,于是認為他是一個可以争取的對象,對他也抱有一絲絲幻想。無論是尼克松還是卡特,對他一些不太過分的反美舉動也就一忍再忍,基本态度是“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多栽花,少栽刺”。
美國中央情報局甚至主動提供情報幫他平息了一次内部政變,把兩位利比亞軍隊的上校送給他作為見面禮。
但是,随着時間推移,美國人發現卡紮菲與蘇聯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對美國則是越來越惡劣。卡紮菲不僅購買了大量蘇制武器,包括米格飛機、薩姆飛彈和T型坦克,而且為蘇聯在利比亞建立海空軍軍事基地大開友善之門。
與勃涅日列夫手牽手的卡紮菲
更讓美國人糟心的是,1979年12月,大約2000名利比亞人沖進美國駐的黎波裡大使館,并高喊口号支援當年早些時候奪權的伊朗伊斯蘭激進政權。最後将大使館付之一炬。美國宣布與利比亞斷交。
1980年,裡根接替“優柔寡斷”的卡特入主白宮,他徹底改變了對卡紮菲的看法,把他由可以争取的對象劃入标準的“蘇聯代理人”黑名單,尋機收拾他。
1981年8月,美國海軍第6艦隊在地中海錫德拉彎上空擊落兩架利比亞空軍的蘇-22。
錫德拉彎空戰
1985年12月23日,由雅典飛往開羅的埃及航空公司648航班被恐怖分子劫持,死亡60人。4天後,羅馬和維也納的國際機場遭到襲擊,傷亡100餘人,其中有5名美國人。
一直想教訓卡紮菲的裡根終于找到借口了,決定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
但令美國人頭痛的是,蘇聯在利比亞有1500多名顧問,其中有600名在利比亞空軍工作;萬一美軍空襲利比亞把蘇聯顧問炸死了怎麼辦?蘇聯人會不會報複?會不會參戰?
裡根也認為這确實是一個問題,心裡有點兒打鼓。于是,他派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去摸摸蘇聯人的态度。
裡根與中情局局長威廉·凱西
有意思的是,正一門心思打算改善蘇美關系的蘇聯一聽美國海軍要在利比亞錫德拉彎附近海域“演習”,一改過去跟蹤偵察的常态,馬上把艦船撤至美軍演習區域之外,做出避之唯恐不及的樣子。另外,從莫斯科發回的情報稱,蘇聯已通知駐利比亞的大部分顧問回國,或開會或休假。
這一切表明,蘇聯不想介入美國與利比亞之間的沖突,軍事幹預的可能性為零。蘇聯給裡根吃了“定心丸”,給卡紮菲則吃的是“迷魂丸”。
卡紮菲一心投靠蘇聯,卻不知自己隻是一個棋子。
1986年3月25日,美國“薩拉托加““珊瑚海”和“美國”号三個航母戰鬥群向利比亞發起進攻,擊沉利比亞艦艇5艘,摧毀薩姆-5飛彈陣地一個。利軍死亡150人,美軍無一傷亡。“草原烈火”行動結束。
美國海軍三航母戰鬥群
但還沒讓裡根高興幾天,又出事了。1986年4月5日淩晨,西德一家美軍常去的迪斯科舞廳發生爆炸,美軍50傷1死。這可把裡根氣壞了,卡紮菲難道是打不死的小強嗎?
1986年4月15日,美軍集結了二戰以後最龐大的機群——250架各種型号和用途的飛機,對利比亞實施“黃金峽谷”軍事打擊行動,首要目标就是:炸死卡紮菲。
“黃金峽谷行動”中的美軍機群
狂轟濫炸後,卡紮菲沒有死,但受傷了,也慫了,從此在電視上再也不提報複美帝國主義。
此時的蘇聯上司人也換成了向西方妥協、具有“新思維”的戈爾巴喬夫,更何況蘇聯自己也深陷阿富汗戰争的泥潭之中,哪裡還管得了卡紮菲。
1991年蘇聯解體,“聰明的”卡紮菲覺得繼承了蘇聯大部分遺産的俄羅斯也是日落西山,沒有資格和自己稱兄道弟,便主動斷絕了和俄羅斯的軍事合作,借以向美國獻殷勤。這一下是把俄羅斯也得罪了。
普京與卡紮菲
1992年,克林頓當選為美國總統後,卡紮菲大贊克林頓是“新世界的救星”。1999年4月,為了進一步靠攏美國,利比亞交出了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難”的2名利比亞人接受審判。克林頓覺得卡紮菲慢慢上道了,同意聯合國安理會暫時中止對利比亞的制裁。
卡紮菲與英國首相布萊爾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卡紮菲對恐怖襲擊表示了強烈的譴責,成為最早一批反對恐怖主義的阿拉伯國家上司人。卡紮菲還積極向美國提供基地組織的相關情報,并呼籲利比亞人向美國人民捐血。
2003年8月15日,利比亞宣布對洛克比空難負責,同意向每位受害者家屬賠償至少500萬美元。小布什很滿意,表示美國不反對聯合國取消對利比亞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投票,取消了對利比亞長達11年的制裁。
洛克比空難
同年12月,得到伊拉克薩達姆已被捕的消息後,為了成為美國的朋友,避免薩達姆那樣的下場,卡紮菲宣布利比亞放棄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将相關設施和資料交給美國。
卡紮菲與美國國務卿賴斯
這次付出還是收到了回報。2004年6月,美國宣布與利比亞複交。小布什還大筆一揮,取消了美國公民前往利比亞旅遊的禁令,并放松了對利比亞的經濟制裁。
完全可以這樣說,為了消除西方國家的猜忌,得到他們的歡心,卡紮菲選擇了一條最“近”的路,那就是與俄羅斯和中國為敵,挑戰我們的底線,作為投名狀。
卡紮菲在中國
2009年9月,卡紮菲在聯合國大會上親熱地稱美國總統奧巴馬是“非洲人民的兒子”,可笑的是,他口中的這位“兒子”在兩年後卻讓他送了命。
2011年3月,奧巴馬在智利通路時說:“卡紮菲必須下台。”
卡紮菲死後,奧巴馬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一檔節目中被問及對公開播放卡紮菲死亡錄像的感受時說,“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我覺得對待死者應帶有一定的尊重,即便這個人生前曾經做下罪惡的事情。”不知道卡紮菲能聽見嗎?
後面就不詳述了,結果大家都已知道。
卡紮菲與奧巴馬
可見,卡紮菲就是一顆随風飄的牆頭草,一生沒有定力,左右搖擺,投蘇聯被蘇聯坑,靠美國被美國滅。其命運也隻能一聲歎息了。
希望澤連斯基不要成為第二個卡紮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