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作者:麗說心語yang

文|心語

冬梅曾對母親金月姬說:“在我看來,周家的每個人都是好人,是好人中的好人。”

哥哥周秉義對周蓉的評價更高,誇她是兄弟姐妹三人中最善良,最聰慧,最具有獨立思想的人。

可當我看着劇版中的周家女兒——周蓉,真不敢認同他們的話。尤其是前期的周蓉,任性妄為,自私自利。

為了所謂的“真愛”,罔顧親情;為了個人的清高,不肯低頭求人,以至于多年女兒都寄養在弟弟家中;她在家中是高高在上的“女皇”,把馮化成當保姆和出氣筒,直到他背叛了婚姻。

那幾集我看着一度想棄劇,實在是狗血又啰嗦。這難道就是編劇筆下塑造的新時代知識女性形象嗎?這樣的人哪裡配擁有幸福?

直到随着劇版的推進,周蓉才回歸原著中的人設,她清醒笃定,聰明敏銳,随性灑脫。

她的真性情是家人始終愛她的緣由,也是蔡曉光苦追半生還依然把她視若至寶的根源。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周蓉的真

周蓉從不掩飾自己對于愛,對于性這些美好的求索。

她曾在給嫂子冬梅的信中寫道:“女人想完全占有一個男人,那就要将自己的身體完全給予他。我要完全占有你,是以我做好了完全給予你的心理準備。”

作為光字片的“第一美女”,她品學兼優,多才多藝,是包括蔡曉光在内的許多男孩心目中的女神。

蔡曉光的父親在當年是省軍管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隻要周蓉願意,她很容易從光字片跳脫出去,過父母希望的那種幸福富足的生活。

周母曾對周蓉說:“閨女,一個女人的好年華就那麼幾年,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周蓉卻反握母親的手,很堅定地說道:“在我看來,好人生要比好年華更重要。”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周蓉愛上了北京的詩人馮化成,對她來說,能和馮化成在一起,才是她好人生的開端。即便這個人已經被打成了右派,發派到邊遠的貴州山區勞動改造。她也依然要追随他而去。

她瞞着家人,以上山下鄉的名義獨身一人去了貴州。要知道那時候她隻不過十九歲,卻為了心中的真愛,義無反顧一腔孤勇地奔赴而去。

周蓉看似文文靜靜,内心卻能量巨大。她為了愛,不顧親情,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她在貧窮的貴州,住在大山的洞穴裡,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卻依舊把日子過得詩情畫意。

周志剛去看她的時候,以為她的變化肯定很大,悲苦不堪的命運肯定已使她的美麗不再。

可見到她的情景卻完全不同,原著中是這樣描寫的:

他緩緩轉身,見洞内走出一個身材窈窕的年輕女子,端一大鋁盆擰過的衣服,一頭烏黑的長發在頭頂盤成蓬松的發簪,用一截帶朵小花的樹枝随便插住。

她也和他一樣,上身穿件藍色的帆布工作服,挽着袖子,應該印有工區番号的左上方卻繡了隻漂亮的蝴蝶;下身一條洗得發白的黃色單褲——全中國城鄉男女起碼有一半人穿那種黃色褲子,其中不少人褲子洗得白了薄了縫上若幹更新檔,也還是舍不得扔。

那女子的褲腿也縫了兩塊大更新檔,腳上穿的是一雙草鞋。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在周蓉心中,隻要能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做什麼都是幸福的,都是值得的。無論她身處何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不會減弱。

周蓉看到父親,除了内心對父母的愧疚外,并沒有對生活有任何不滿。

她興奮地介紹着在山裡的生活環境,并因為自己是貴州大山裡的第一個知青而感到驕傲。

她還把孩子們的教室安在了自己家的山洞裡,她要把知識傳輸給這裡的孩子們。在她看來,自己走到哪裡,哪裡就會是一片陽光。

周蓉就是這樣,她永遠能找到人生的意義,永遠都堅持自己的信念。

在她很小的時候,就不止一次對父母說:”長大了我要考大學,畢業後争取留在大學,當大學老師;但凡有一絲可能,我都要教書育人。“

周蓉始終堅持着内心的指引,即便是為了愛情遠赴大山,但對個人的成長,個人的進步卻從未放棄。這也是周蓉與所謂”戀愛腦“的本質差別。也為她後來考上北大,當上教授奠定了基礎。

周蓉堅持做”真我“的這份勇氣,實屬難得。雖然後來這段婚姻還是走向了失敗,但對于周蓉來說,她的青春沒有遺憾。相比于光字片女人那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周蓉的青春無懼無畏也無悔。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周蓉的灑脫

和馮化成在貴州的那些年,周蓉從未沉迷于單純的愛戀中。她始終清醒,知道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她白天在教室裡教孩子知識,晚上就挑燈夜讀,為後來恢複聯考做準備。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蓉比周秉義晚一年考上了北大。

在北大的日子裡,她是快樂和肆意的,像一塊海綿一樣汲取着知識養分。原著裡這樣寫道:

周蓉确實沒把自己吃過的苦頭當回事,更談不上心有餘悸。她知道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經曆的平淡尋常。她是滿懷着喜悅和興奮來到北大的,如同一個帶着空背包的人進入了阿裡巴巴的藏寶洞。

周蓉對生活永遠葆有熱情,苦難對于她來說隻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财富,她的樂觀和豁達也是性情中最迷人的地方。

雖然她考上大學,有秉昆和鄭娟為她負重在先,但她也确确實實通過個人的努力,實作了階層的跨越。

光字片的兩個大學生,都出自于周家,秉義和周蓉帶給周志剛的榮耀和驕傲,是秉昆無法比拟的。

一個人能遵從自己的内心而活,不受外界幹擾,不随波逐流,而是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心向陽光,這份灑脫,實屬珍貴。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劇版的《人世間》,為了增加戲劇沖突,演繹了很多原著中無中生有的故事,醜化了周蓉,也讓她的性格變得擰巴和沖突。

原著中,周蓉考上北大後,和馮化成并沒有多少沖突,更沒有因為房子,孩子等等發生争吵。

周蓉周一周五都在北大求學,隻有到了周末才和馮化成團聚。

周蓉作為全系當之無愧最勤奮的學生,圖書館是她的世外桃源。在她眼裡,苦讀是一種享受,勤奮也近乎是休息。

周蓉珍惜得來不易的求學生涯,她在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邁進,根本無暇考慮學習以外的事情。

可年過半百的馮化成卻變了,他“如同一個曾經流落民間的王子終于回到了熟悉的城邦,又開始被尊重,接受王位不過是遲早的事。與他共患難的愛妻,分明也不再像從前那麼可愛。”

到周蓉成為北大研究所學生的時候,馮化成也被爆出了一樁又一樁的出軌醜聞,曾是愛情至上主義的周蓉愛情畫卷被污損了,她冷若冰霜地向馮化成提出了離婚。

周蓉離開了那間十八平米的房子,走在回北大的路上,回想着和馮化成共同生活過的歲月。她處在一種極平靜的感動之中,頭腦中突然閃現出四個字:無怨無悔。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對于愛情,周蓉是灑脫的,她拿得起放得下,不會自怨自艾。對于她來說,當年的義無反顧是為了心中所愛,現在的潇灑放手,何嘗不是為了愛。她愛過,努力過,就沒有什麼抱怨和後悔。

德卡先生說:生命中,無論是找到自己的光,成為别人的光,或者自成一束光。都會讓人興奮,不至于迷失方向。

周蓉最大的幸運,就是要讓自己成為發光體,而不是依賴任何人的光存活。

無論是在光字片,還是在貴州,她都不曾被身邊人同化。她永遠是那個帶着書卷氣的文靜女生,清爽透亮,出淤泥不染。

她始終自信,始終清醒。她考上北大後,一如既往地不曾放松自己,一步步地向自己的目标前進,直至當上最年輕的副教授。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周蓉的勇敢

如果說19歲的周蓉為了愛情奔向馮化成是“一腔孤勇”,那四十歲的周蓉,在經曆過一次失敗的婚姻打擊後,依然選擇相信愛情,接納追尋她半生的蔡曉光便是真正的勇士。

她永遠活得堅定且自信,從來不前怕狼後怕虎,而是想好了就去做。

她和蔡曉光的結合,在原著中,女兒玥玥是十分抗拒的。但她還是堅持為自己而活,覺得蔡曉光是自己的夫妻,無須太在乎女兒的意見。

她不會擔心再婚家庭的各種沖突,也從沒懷疑蔡曉光會對玥玥不好。她還一如十八歲的時候,簡單,純粹,她對婚姻的信任和坦蕩,讓蔡曉光如獲至寶。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周蓉是幸運的,愛錯了還有第二次機會找到真愛,即使已經做了母親。

可這一切還是和她自身的努力分不開的。如果她在貴州,和馮化成隻知道你侬我侬;或者沉迷在窮苦不堪的生活中不能自拔;也或者對馮化成的背叛悲痛不已,自暴自棄。那恐怕無論蔡曉光多癡情,也不會再愛上這樣的周蓉吧!

蔡曉光之是以對周蓉念念不忘,就是因為她無論身處何處,内心的那份執着和笃定都未曾變過。

歲月的風霜會在人身體上留下痕迹,但隻要心中葆有對生活的熱愛,身處黑暗,心向陽光,就一定會收獲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人世間》原著:周蓉身上的這3個特質,注定了她一生幸福

寫在最後

原著中,周家的三個兒女,周秉義英年早逝,周秉昆雖和鄭娟恩愛到老,但兒子周聰的婚姻一地雞毛,每每還要老兩口去滅火。

周蓉為了女兒玥玥,在法國流浪了十二年,回國後物是人非,丢了副教授的工作,不得已隻能去私立學校教書。

唯有蔡曉光一如既往地等着她,愛着她。

她依舊保持多年嚴于律己,筆耕不辍的生活習慣,用自己的經曆寫下了小說《我們這代兒女》,并大獲成功。

出版商為了增加效益,出重金讓周蓉講述個人隐私,比如她的前夫,比如海外生活中的各種不堪,總而言之就是自我炒作,自我爆料。

周蓉果然還是那個周蓉,無論過去多少年,無論生活給她怎樣的際遇,她的耿直,她的真性情都不會變。她毫不客氣地拒絕了。

周蓉用自己寫書的版稅,和蔡曉光一起去往偏遠農村。他們每到一村,就為留守兒童送一批書,上一個月的課,兼做心理輔導。

她也像哥哥周秉義立誓要改造光字片一樣,有了一個心結,要憑着一己之力,為偏遠山區的那些孩子們做些事情。

這恐怕是她在貴州山區呆的那十年逐漸形成的想法吧!

周蓉這樣的知識女性,對于自己的命運,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掌控感;有一種無論到什麼年齡都不會放棄自我,蓬勃向上的氣質。

而這種氣質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因為她的這一生,愛從不匮乏。童年有父母厚重的愛;青年有馮化成毫無保留的愛;中年和老年還有蔡曉光癡心的愛。

一個不缺愛的女人,才會有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美好氣質。或者說,這種與生俱來的氣度,其實都是順境中培養出來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