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烏克蘭戰事吃緊,前景撲朔迷離,美國、歐盟、聯合國都加緊了對俄羅斯制裁。不過,美國與北約也表示,他們無意出兵。最近幾天,針對戰事的膠着,美國還提出了要俄羅斯撤軍的條件。
戰場之外,美元大漲,石油、天然氣大漲,黃金大漲,歐元大跌。歐盟成員土耳其,出現離心離德現象,印度在涉烏問題上,三次投棄權票。俄烏戰事背景,讓人眼花缭亂,而美國在事态上追求最小成本,擷取最大收益的戰略、戰術操作,顯露無疑。
正是在這樣的“敏感時刻”,美國對台的“政治與戰略考慮”,再次顯得“重要”起來。3月1日,美國派遣一個由兩黨前國安、國防部門進階别官員組成的豪華使團,通路台灣。拜會台行政部門、防務部門,安全部門,商談“中國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威脅”。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前國務卿蓬佩奧,受民進黨當局的“主動邀請”,也于3月2日至5日到台灣進行座談、拜訪、聚餐。俄烏戰事糾纏的背景下,美國進階别政客的紛至沓來,除了加強美台關系,激怒大陸這樣的老套數外,還有什麼居心?難道台灣與美國的戰略關系,還要“再更新”?本文從“拜登加戲,台灣尴尬”的角度,予以觀察。
一、拜登政府不斷“加戲”
俄烏沖突,風雲激蕩,戰争的趨勢,地緣政治的影響,難以想象。美俄關系,俨然成為拜登政府在國際上放出的“大招”。呈現為拜登執政以來,在對外政策上不斷給自己“加戲”的視窗。
自阿富汗撤軍以來,拜登政府在國内支援度大幅下滑。目前民調處于40年來美國曆任總統的最低記錄。疫情、經濟、當選的合法性不被認可,社會分裂,内部沖突尖銳,這些因素,使被稱為“兩條腿走路”,同時強化國内實力與積極上司西方聯盟的拜登主義,相形見绌。内外因素的夾擊,增加了今年11月民主黨中期選舉的不确定性。“放大招”,透過聯盟協作,激化美俄對抗,按住俄羅斯,成為拜登政府對外政策上給美國“加戲”的主要考慮。至少,這有利于将激烈的國際沖突,化為民主黨向選民提供他們對政府傾訴不滿、抑或表達選民對政府在國際上“維護民主與自由”,給予道義支援的機會。有可能使民主黨在應對中期選舉的“檢驗”時,“順利過關”。確定歐洲對美國的信任等,次之。
“加戲”,也包括顯示拜登政府有能力引領“民主與自由”,有能力對國際格局和世界經濟重組進行把控,實作以“美國回來了”為标志的“美國夢”。核心是推進拜登政府宣稱的,以外交手段為主,以國際主義為旗号的美國“大戰略”。
如2021年2月4日,拜登在國會的就職演說就強調: “外交又回到了美國外交政策的中心。我們将修複與我們聯盟的關系,并再次與世界互動。拜登強調,在政策工具的選擇上,對我們而言,使用武力是最後的手段,而不是最先選擇。外交、發展經濟和治理,應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工具”。
這裡,拜登強調重視外交政策和聯盟關系,描繪的美國 “大戰略”,實際上是克林頓政府時期,民主黨争于天下的“全勝戰略”概念的延伸。克林頓時期美國認為,在冷戰結束後的世界中,就美國的綜合國力而言,最大、最直接的威脅,短期内不會出現。美國不僅在全球沒有對手,而且有能力控制全球。美國确定的新戰略目标,是“必以全勝争于天下”,要使美國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後的、唯一的帝國”。美國制定了詳細的戰略目标,第一步就是北約東擴。東擴的目的除了歐洲,還包括控制整個歐亞闆塊。亞洲和中國也成為美國的目标。為實作“美國上司下的21世紀的到來”,為盡早實作“美國夢”,“全勝戰略”準備冒險。第一條指導原則,就是“忠于國際主義”。
其後的曆史程序顯示,美國的目标遭到挫敗。小布什政府時期,高調反恐下,美國軍事霸權在世界橫行無阻,歐洲被貶為“老歐洲”,俄羅斯三次申請加入北約,一概拒絕。小布什政府還在國務院設立了“重建和穩定協調員辦公室”,一派“新秩序”景象,結果以金融危機收尾。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推出兩洋、兩約戰略(大西洋、太平洋,北約、亞洲小北約),提出重返亞太。小布什政府的 “重建和穩定協調員辦公室”,被升格為 “沖突和穩定行動司”。 “國際主義”被改造為奧巴馬的特殊用語Smart power “(軟實力)。這一次同樣命途多舛。美國開始意識到 “難以全勝”,但作為一面維護美國霸權的旗幟,幹涉它國内政的利器,美國不可能放棄 “全勝戰略”。
居于此,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強化了對亞洲 “小北約”的經營,将亞太戰略更新為印太戰略。拜登上台後,基本照單簽收,美國力量要覆寫大西洋、太平洋,美國還要遏制中國,為此強化了美台關系,持分裂主義的民進黨成為美國加持的對象。釋放所謂台灣在可能在美國支援下,成為亞洲 “小北約”準盟友等資訊,成為美國對台政策突出的特征。台灣在軍事、政治、經濟方面,看起來似乎都與美國的印太戰略挂上了鈎, 民進黨當局一邊倒向美國,擺出聯美抗中的态勢。民進黨當局公開扮演起美國在西太平洋遏制中國大陸、 “反制中國”的角色。兩岸關系,出現逆轉。
二、美國“戰略再保證”,台灣“作秀”還是 “補缺”?
回到美國兩黨“豪華團”訪台。美國打出的旗号是“對台灣的戰略再保證”,展開看,内容依然是那幾味藥—— “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關系法”、“六項保證”,確定台灣增強自衛能力等。到目前為止,除了台灣媒體釋放出美方建議台灣實行征兵制的資訊外,美台雙方對此次訪台内容,均三緘其口,諱莫如深。
輿論方面,有一種半遮半掩的說法:“拜登政府決定先派遣立場較為溫和的特使團訪台”,是為了“平衡更加激進的蓬佩奧通路團的政治效應”。如何溫和?溫在何處?一筆帶過。此外,對彭佩奧訪台,台灣社會還出現一股“黃鼠狼給雞拜年”,“台灣不能夠成為戰争跳闆”的警覺。有民間團體喊出了“不歡迎戰争販子”的口号。其他知名媒體人士,就彭佩奧來台用公款請客等,進行了鞭撻。對美國軍事冒險主義與台灣的牽連,卻鮮有提及。
合理的分析是,美國訪團此行,必然抛出一個誘惑。那就是美國在歐洲操弄俄烏局勢,在亞太則需要台灣配合美國的軍事冒險主義。美國需要展開“新一輪攻勢”時,美國有可能抛出誘惑,以“套牢”台灣。
政策可能之一,滿足民進黨的政治需求,同時對台灣的區域地位進行“再拔高”,讓台灣扮演為美國“全勝戰略”的“補缺”角色。如美國可效仿烏克蘭通過“制憲”加入北約的模式,與民進黨當局“探讨”台灣“公投制憲”與台灣“安全”的關系。可透過美日關系,借民進黨之手,攪亂地區和平,配合美國“遏制中國”。在區域經濟上,美國可将台灣的身分定位于“民主台灣”,示意民進黨當局 “重新南向”,參與美國對東南亞經濟合作的 “塑造過程,與美國的地區經濟戰略,保持同步”,形成美台與RECP對峙的局面,形成所謂“台灣利益與美國區域利益的結合”。
一個例證值得注意。專門在台灣負責搜集情報的美國在台協會(AIT)主任莫建,在美國訪團抵達台灣之際就公開表示,他在為烏克蘭人民祈禱之餘,“自然會将台灣人民的憂慮,轉達國務院”。這是間接将台灣作為下一個烏克蘭“進行模拟”。有暗示美國重新将台灣作為 “軍事跳闆”,挑釁和激怒大陸之意。
三、民進黨的尴尬
俄烏戰事,硝煙不斷,美國“豪華團訪台”,除了拜登政治生涯“加戲”的需要外,顯示美國對“全勝戰略”的追求,顯示美國在西太平洋對台灣控制能力的意圖,十分明顯。台灣無論“作秀”還是“補缺”,在美國對台灣立場并未出現任何實質性改變的前提下,民進黨當局處于尴尬的局面。在世界聚光燈下,民進黨對此次美國前進階官員的“通路”,表現出某種“另類的低調”。這很少見。
尴尬之一,明知美國的“戰略再保證是假”,明知“豪華團”沒有提供什麼新的政策工具,還必須表示接受拜登政府的安排,台灣扮演作為美國“全勝戰略”補缺的角色,付出民進黨在兩岸關系上的空間将越來越小的代價。美國繼續保持對台灣安全的模糊戰略,美國不肯做出具體承諾,民進黨“失分”,一目了然。
尴尬之二,彰顯對外政策,進退失據。民進黨在立陶宛問題上,無論是贈送口罩、設立辦事處,還是近日對烏克蘭的捐款,在台灣對自身安全都不能定義的情況下,還企圖涉足東歐,成為笑話。美國在對台戰略模糊和對中國戰略清晰之間的刻意搖擺,将會起到激化島内關于台灣安全政争的作用。
例如,2021年2月大陸《海警法》生效後,民進黨當局就與帕勞簽訂海巡協定,而帕勞與美國有國防合作計劃,台美之間有“設立海巡工作小組了解備忘錄”。這樣,台灣、帕勞、美國之間就有了所謂“安全體系”。問題在于,帕勞的國防權是交給美國行使的。去年美國駐帕勞大使随同帕勞總統訪台,就是危及台灣“安全自主權”一例的“試演”。民進黨難道想再演一幕?。
尴尬之三,對台灣經濟發展方向,盲人摸象。現在台灣最重要的問題是發展經濟,解決民生。而台灣在區域經濟合作中,處于邊緣地位,六神無主。今年1月,RECP正式生效,區域内高達91%的關稅減免,台灣不能享受。兩岸經貿已經占台灣貿易的45%,大陸也宣布ECFA延期一年,民進黨卻要推“兩岸互不隸屬”,親美抗中。
如今,拜登政府在經濟上也要“揮師東征”。美國宣布,總統拜登将在3月與東南亞國家上司人召開峰會,在5月赴亞洲出席四方對話機制峰會。今年年内,拜登還将出席在東南亞國家舉行的一系列會議。從3月1日拜登在國會的演講看,已經将打壓中國,與恢複美國經濟的部署,緊密挂鈎,劃線站隊。民進黨如何接受美國對台灣進行的“區域拷問”?
尴尬之下,民進黨對美國的盤算,采取了“半推半就”的立場。蔡英文強調,台灣與烏克蘭有三大不同:其一,有台灣海峽作為天險,烏克蘭卻與俄羅斯接壤;其二、具有較烏克蘭更好的地緣政治地位與戰略優勢;其三、在全球供應鍊的重要地位非烏克蘭所能望其項背。請注意,美國常給民進黨“打氣”的“普世價值觀”,賴清德訪美時高姿态宣稱的“台灣民主地區定位”,都沒有提及。
國民黨内資深人士指出了民進黨當局尴尬的關鍵所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有軍事交流和危機緩沖機制,那時候台灣沒有安全憂患。現在,俄烏戰事從另一個側面顯示,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顯得“更加脆弱”,更加不可靠。台灣下一步怎麼辦?兩岸關系還要不要?
美國還有多少機可乘?民進黨“親美抗中”,還有多少時日?如果搞“制憲”、搞“修憲”,接受安排,響應美國的“小北約,就是在政治上斷了民進黨自己的後路。這比“豪華團來訪,美國對台灣搞虛假的“戰略再保證”,更加危險!(作者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