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于核武器,在衆說紛纭的今天,在烏克蘭如同喪家犬一樣為失去核武而哀泣,在核武器這柄雙刃劍變得愈發現實的今天,讓我們重溫一下毛主席當年的辯證思想,仍覺振聾發聩:
1957年4月21日,在與外賓談到原子彈問題時,毛澤東從力量制衡的角度辯證地指出:“誰也沒有原子彈是上策,他們有、我們也有是中策,隻有它一個國家有是下策。”
大愛且大智:
其一:毛主席反對核戰争,提出中國搞原子彈是為了制止戰争,尤其是核戰争——一句話:中國造原子彈,恰恰是為了世界和平。
其二:如何應對核訛詐?取中策,為了上策。

俄外長拉夫羅夫公開講話稱: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危險苗頭,就是烏克蘭在争取擁核……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了解,目前局勢夠亂的,烏克蘭在充當何種角色,地球人都知道了,這種局面,再重新讓它擁有核武,那真是嫌世界大戰來得不夠快了。
顯然,烏克蘭如此迫切地渴望擁核,至少說明兩點:
1、他們後悔當年的自廢武功,對當年簽訂了《布達佩斯備忘錄》深惡痛絕。
2、他們喪失了安全感,像個沒頭蒼蠅一樣四處碰壁,既要加入北約又急着參加歐盟,做盡了寄人籬下的功夫——其目的十分心酸,就是尋求保護。
但碰壁的曆程使他們意識到:必須擁有讨價還價的硬體——核武。
繞了一圈又回來了,期間感受,真夠虐心的。
美國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現在,豈止是烏克蘭,試圖擁核的國家更多了。
原因很簡單,全世界都看得清楚:美國不斷挑起戰争,俄羅斯憑借着“核摁鈕”與北約對峙;烏克蘭自廢武功喪失了讨價還價的籌碼……教訓深刻,于是各國明的暗的核競賽節奏紛紛開啟了……
有的是為了自保,有的是為了威懾鄰居,有的是為了像美國一樣侵占他國利益,或是企圖在“強盜們打劫分贓”的時候能多占便宜……
美國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核戰争似乎都遙遙在望了。
看看目前的核競賽:
北韓前幾天又發射了飛彈……
白俄羅斯已經宣布要發展核武器,成為擁核國家……
南韓也開啟了這個節奏……
日本早就在暗中操作了。
還有哪些國家?潘多拉的盒子已經關不上了。
毛主席曾經預見過的局勢開始出現……
毛主席是從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摧毀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出發來說這番話的:
帝國主義可能要發瘋——想發動戰争的瘋子可能把原子彈、氫彈到處摔,是以,我們也搞一點原子彈,才有可能制止戰争。
可以這樣了解:一方面,唯恐天下不亂的惡意發動戰争的國家,他們有了核武器是世界的災難;另一方面,作為一柄雙刃劍,它掌握在愛好和平公正大義的中國手裡,就能發揮巨大的效用——比如制止核戰争,粉碎陰謀者的核訛詐核企圖……
原子彈能吓唬不少人……我們也要有
核武器說到底就是武器,這柄雙刃劍,關鍵要看誰來揮動它。
中國從研制核武的那一天起就宣布:我們是為了防禦,是為了制止戰争。
核武是國家力量的象征,不過擁有它,就離不開時代機遇和曆史契機。
機會來了,抓得住嗎?
這要感謝毛主席,沒有他老人家高瞻遠矚霸氣決斷,在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的曆史階段,還有誰能有如此膽魄和遠見為之?
記得當年外長陳毅在記者會上發言稱: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搞出原子彈來。那個被無數武俠粉們高喊金大俠的人此時表現出了醜陋的一面,他竟然發文譏諷陳毅說:還是先想想怎麼活吧,大陸人褲子都穿不上,還想搞高科技……瞧,那時陰陽怪氣嘲笑我們的人還不少呢。難怪毛主席說這是造争氣彈!
毛主席的核戰略思維實際上在上世紀40年代末期就開始了:
起初是未雨綢缪……
1、1946年,我黨就開始聯絡海外的中國核專家和火箭專家,争取他們回國參與核武器及配套武器裝備的研究……當時原子彈的威力已在日本釋放。
2、1949年12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通路蘇聯期間,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蘇聯幫助中國研制原子彈。當時蘇聯内務部的貝利亞的表情有些怪異。斯大林事後對他說,中國想分享蘇聯的核技術,并想在蘇聯的幫助下在中國尋找鈾礦,制造原子彈。
毛主席在蘇聯還觀看了當年8月29日原子彈爆炸的紀錄片,深受震撼。歸國途中他拿定了主意:要搞原子彈,而且要快。
他對葉子龍說:“看來原子彈能吓唬不少人。美國有了,蘇聯也有了,我們也可以搞一點嘛。”
從“打手榴彈”到“搞一點原子彈
中國的國防戰略從被動防禦到積極主動防禦再到以核治核以核止戰的變化來自毛主席的戰略思想……
從美國的核訛詐說起。
圍繞着台海,美國沒少擡出原子彈吓唬人。後來的抗美援朝時期和金門炮戰時期,都是如此。
對此,毛主席表現得氣定神閑,他說:“他打他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毛主席還精準預測說:他們不敢,他們是紙老虎。因為他們無法承受發射了原子彈後蘇聯的核報複。
有趣的是,後來前蘇也揮起了核訛詐的大棒,但被毛主席一招粉碎了。毛主席說,打起來我們就進入蘇聯境内……還有,要借用一下美國的原子彈……
話雖如此說,但主席其實急在心裡。那時全國深挖洞廣積糧,許多大山都做了防核處理……毛主席豈能不知道軍事裝備對戰争的巨大作用?對整個國防工業的發展規劃,他已在做通盤的思考。
1、回到抗美援朝“打手榴彈”的問題上——别了解錯誤,别以為這是毛主席不重視軍備設定,恰恰相反,毛主席說:“我們打了幾十年的仗,就是對于頭上的東西,沒有辦法對付,隻得憑不怕死,憑勇敢,憑犧牲精神”。
1951年5月,毛主席向即将赴蘇聯談判的徐向前交代任務時說:“帝國主義如此欺負我們,我們沒有自己的兵工工業,不解決部隊的武器裝備問題,是不行的。”
還說:“在北韓作戰八個月來,深感敵我裝備的懸殊和急于改善我軍裝備的必要。”
結論是:“沒有現代的裝備,要戰勝帝國主義的軍隊是不可能的”。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拍闆,黨中央決策:研制核武器,發展原子能事業。毛主席說:我們一向的方針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不是消極的。
在1956年,毛主席明确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還說:“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我們就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
一席話,生動诠釋了研制原子武器的戰略意義。
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2年6月,中國向蘇聯請求給予研制核武器方面的援助,但遭到拒絕。
當時,中國感到意外——這直接導緻中央軍委和總參編制《五年軍事計劃綱要》時,被迫放棄研制原子武器的想法——這也是為何在毛主席早已有了決策的情況下,具體研制計劃要拖至1955年才開始的原因。
1954年10月,毛主席對來訪的赫魯曉夫說:“我們對原子能、核武器感興趣。今天想同你們商量,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對我們有所幫助,使我們有所建樹。”
赫魯曉夫婉拒毛澤東的請求,但還是答應先幫助中國建設一座小型原子堆,中方也可派人到蘇聯學習——50年代末,蘇聯撤走了專家,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停止提供急需的裝置、關鍵部件和重要物資……
對此,毛主席提出要自力更生搞尖端技術,他說:“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帳是很難還的!”
實際上是中國獨立自主地創造了這項奇迹——楊振甯在《鄧稼先》中言及此事,也是敬佩萬分,他把兩彈元勳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加以對比,盛贊這位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也為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而自豪!
中央把原子彈工程定名為“596工程”——把造原子彈稱作造“争氣彈”。
當時,新中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家的經濟情況十分困難——這也是莫言作品裡一再喊餓的時期。毛主席号召大家群策群力戰勝困難,他于1962年6月和11月先後作出批示:“對尖端武器的研究試制工作,仍應抓緊進行,不能放松或下馬。”“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橫空出世。
僅僅三年後的1967年6月17日,新中國又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枚氫彈。
在1964年10月19日,毛主席就斷言:“再有十年,原子彈、氫彈、飛彈我們都搞出來了,世界大戰就打不成了”。
果然,不到十年,中國就研制成功了洲際飛彈、人造衛星、核潛艇……
有矛必有盾,有彈必有槍
毛主席在1963年12月16日聽取聶榮臻彙報十年科學技術規劃時說過:“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防禦性武器。我們要從防禦上發展,要研究反飛彈武器。”
1964年2月6日,毛主席和錢學森談話時,錢學森彙報說準備研究一下防彈道飛彈的方法、技術途徑……毛主席當即訓示:有矛必有盾,要搞少數人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的。
除了矛和盾,還有個槍和彈的問題。
我們常說“兩彈一星”,指的就是槍彈合一:核彈是子彈,沒有飛彈這杆槍是無法發射的。是以,中國原子彈突破了,美國就叫嚣:中國有彈無槍。當時中國已用蘇聯地空飛彈打下了U2,但美國仍然不屑,因為我們還沒有地對地中遠端飛彈,還沒有……
但很快,我們基本什麼都有了,有了二炮,有了洲際彈道飛彈,有了潛地飛彈……因為中國的“兩彈一星核潛艇”研制工程是在毛主席的通盤考慮下安排的,并且是“飛彈第一”,也就是說槍在前,彈在後。
……
後記:
在世界風雲波詭雲谲的當下,回顧毛主席對中國核武器事業從無到有的戰略決斷和英明指導,内心波濤洶湧,難以自己……
眼下中國這邊風景獨好,國家堂皇正氣,人民安居樂業……感謝毛主席!感謝兩彈一星元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