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衆最終接受Avanci的4G許可計劃,是否意味着華為也快入池了?

大衆最終接受Avanci的4G許可計劃,是否意味着華為也快入池了?

作者:黃莺

3月8日,汽車專利池Avanci宣布,大衆汽車擴大了與Avanci一站式許可的現有關系,已涵蓋4G标準必要專利。

這是繼上個月10号,宣布南韓LG以許可人身份加入Avanci之後,該專利池取得的又一大突破進展。

大衆的加入之是以備受關注,有幾點原因:

一是看大衆是否能夠成功反水Avanci。大衆在2019年就加入了Avanci的3G計劃,但一直未更新到4G,但是據Avanci成員在起訴書中提到,大衆汽車實際一直在使用4G功能。但是大衆為何沒有更新到4G的原因,雙方并未對外披露,是以外界并不清楚雙方的分歧點。于是去年12月,Avanci成員宏基在美國起訴大衆侵犯4G專利。FOSSPATENT上個月還報道了IP Bridge在慕尼黑也起訴了大衆,涉及4G/LTE标準的EP2294737專利。是以,這個站在Avanci池中反對Avanci的就很值得關注了。

二是一直在傳大衆在組織“被許可人談判組LNG”。這一點才是Avanci及成員重點關注的一點,如果足夠多的被許可人組織起來實施聯合砍價甚至是改變許可方式(元件級-整車級),這對Avanci專利池中的某些權利人顯然是非常不利的,是以高通采取了在Auto IP會上當面警告的方式,随之而來的是宏基等在訴訟中對這一點的抱怨。

三是大衆半道與華為“唱了雙簧”。去年7月,華為官宣已與大衆供應商達成4G許可,這場許可的從時間和内容上,都很值得關注。我在《華為和大衆聯姻背後的“IP”猜想》一文中對此有過疑問,時間上應該正介于大衆抵制Avanci的4G許可證期間,内容上華為與大衆供應商隻簽署了4G許可,意味着二者一舉講“元件級”許可的生米做成熟飯,二是華為作為供應商的角色,在4G許可費率上可能簽的很低,這樣可能就會為大衆“鍛造”一把與Avanci談判的利器,當然這隻是一種猜想,至于這種方式到底有用,尚不能确定。

目前來看,大衆“反水”的工作随着更新4G許可就自動停止了,這也意味着大衆對既有的整車級許可和費率的再次确認。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帶着與華為的元件級許可入池的。未來Avanci專利池中既有支援整車收費也有同意元件收費的,是否會成為一個隐形炸彈,值得關注。

但是大衆這一系列“抵抗”的操作中,是否能為其換來在池中管理一定的額外權利,倒是值得關注。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就像去年底戴姆勒加入Avanci時,德國媒體的報道中曾提到,戴姆勒發言人Silke Mockert表示:我們加入Avanci,就可以幫助塑造未來5G的許可條件。

這實際上道出了專利池管理是否會存在一些“隐形條款”的質疑?專利池按理說對外都是公開的規則,但是在一些決議層上到底如何實施,或許有更大的可變空間。

此次大衆的加入是否也會像戴姆勒一樣“幫助塑造未來5G的許可條件”,就會很值得期待,因為無論戴姆勒和大衆,都是被許可人的角色,他們的聲音将為整個汽車行業在5G許可條件上帶來哪些影響,還是值得關注。

而一直與戴姆勒和大衆關系緊密的華為,就顯得更為神秘,至少在專利方面,一直在支援這兩家企業。而且也換來了更緊密的合作,不僅與戴姆勒合作車載作業系統,而且還計劃将自動駕駛部門部分成員打包出售給大衆。

華為知識産權部部長樊志勇(Alan Fan)在近日接受IAM的專訪時,提到了兩個“不排除”值得關注:一是不排除運用訴訟的方式(we never eliminate litigation from equation);二是不排除加入Avanci(I do not wish to give the impression that Huawei will never join Avanci)。

按照常理去推測,把這個“否定”用詞去掉,或許就是華為未來計劃的真實想法。

對于華為談到的第一點不排除訴訟,從上下文來看目前應該還是隻針對海外市場的許可推進。對于第二點加入Avanci的動态思考,就像文章所說會基于自身需求和位置來考慮加入的時機。

但是在Avanci專利池将5G許可費率推出時間從去年推遲到今年,是否也是在等待一些大的權利人加入,像LG、華為、三星等。是以,很有可能5G費率推出前的這個時間視窗,是這些大權利人加入的一個時機。

LG已在2月10日加入,如果華為在近期也加入的話,剩下最後一個巨頭就是三星了。随着去年傳言有三星高管加入Avanci團隊,加上三星也是專利池的老玩家,總體來看最後入池機率應該很大。

是以華為能否加入就成為非常關鍵一子。如果能成功,Avanci專利池将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龐然大物”,想不壟斷都不行了。

這些巨頭湊在一起,汽車5G的費率會是多少,将會非常引人關注。

要知道,Avanci的使命不僅是汽車這個每年7000萬輛的市場這麼簡單,還有數量幾百億甚至更大的物聯網IoT,也是它的目标,這個行業未來該如何定價,目前來看,已經很難有第二家再與其争奪定價權了。

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可以通過追趕,赢得技術、赢得标準,但是在争奪全球定價權方面,還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這個差距,并非一蹴而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