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醫學博士:強大進取的内心,源于後天養成的“開放式大腦”

哈佛醫學博士:強大進取的内心,源于後天養成的“開放式大腦”

很多人會覺得優秀的孩子是天生的,他們就是會比别人家的孩子要更省心:學習好、聰明、主動自覺;遇到困難不退縮、善良幫助弱小;待人有禮、懂事體貼……

但哈佛醫學博士Daniel J Siege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孩子優秀與否由後天決定——取決于我們大腦中一種特别的神經回路“社會參與系統”,它靠大腦的前額皮質把其他腦區連接配接起來運作激活,使得我們的大腦處于接納、開放的狀态,好奇心、複原力、同情心、洞察力、開放性和問題解決能力,甚至道德感等這些進階思維都依賴于它。

“開放式大腦”為靈活、堅忍和力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孩子獨特的火花能被點燃,甚至越燒越旺,獲得内在的真正成功;而“防禦式大腦”的反應會遏制好奇心,撲滅孩子内心的火苗。

換言之,影響孩子是否優秀的關鍵,在于他們的大腦是開放式還是防禦式;我們想要培養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第一步就要先幫助孩子培養開放式的大腦。

形成開放式大腦的條件是:平衡力、複原力、洞察力、共情力四項特質互相配合,缺一不可。這些特質分别怎樣培養呢?

平衡力:控制情緒,理智表達

“管理情緒和行為的能力,讓孩子不容易失去理智。”

大量的育兒經驗告訴我們,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階段當中,大腦的整合性差,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在某個年齡階段,這種強烈且沖動的反應是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的。

是以想要孩子安靜下來,先安撫情緒,比說教更管用。

但随着孩子年齡增長,他們得會學會自己安撫自己,即便在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能做到理智地表達。就像坐船渡河一樣,即便波濤洶湧依然能夠平穩度過,這種能力叫做:平衡力。

1.保持科學的睡眠

當孩子睡眠不足時,他們更容易沖動,缺乏耐心,情緒反複無常,自我調節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會減弱。

是以,想要看到孩子行為最快得到改變,就給予他們充足、科學的睡眠,盡量少犧牲孩子的睡眠時間。

哈佛醫學博士:強大進取的内心,源于後天養成的“開放式大腦”

美國兒科學會(AAP)認可的各年齡段睡眠建議

2.大腦全面發展,需要多樣的日常活動

身體需要攝入多種不同的營養才能健康成長,大腦也一樣。想要孩子健全發展,我們也需要提供給他們大腦多樣的“營養元素”。

丹尼爾在書中總結了7種最适合大腦發展的日常心智活動:

哈佛醫學博士:強大進取的内心,源于後天養成的“開放式大腦”

睡眠、運動、專注、内省(與自己交流)、放松、聯結(與他人交流)、玩耍

多樣的心智活動才能為大腦神經元提供放電和形成聯結的機會,學會把時間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最終孩子的大腦功能和人際關系都能達到最佳狀态。

複原力:面對逆境,重新振作

“當生活中出現不可避免的問題和挑戰時,重新振作的能力。”

培養能力,而不是消除行為,是對複原力最好的解釋。

誰都會有不順意,失敗,沮喪的時候,我們培養孩子的複原力,就是想要他們具備從失敗中振作起來,面對逆境的能力。這樣,他們在這個充滿壓力、快節奏、高期望和意外的世界,也能充分體驗到真實而持久的成功。

1.良好的親子關系

預測孩子的複原力、社交、學業和情緒狀态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孩子是否和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照顧者中至少一人具有安全的依戀關系。

我們不要求給予孩子的照顧是完美的,但至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這4個S:Safe(安全)、Seen(被關注)、Soothed(被安慰)、Secure(可靠)

這些都可以日常互動當中完成,和孩子一起吃飯;帶他們去公園;和他們一起看搞笑的視訊;甚至吵架然後和解。

這些經曆都能加深你和孩子的感情,讓他們從中找到安全感,擷取在逆境中前進的勇氣。

2.培養第七感

第七感像我們體内的一個小螢幕,能敏銳地感覺我們和他人的情緒,使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

讀情緒繪本,讓孩子了解情緒變化時身體的具體反應。

學會深呼吸,和孩子一起建構一個可以放松的幻想場景,然後在一次一次不斷地練習中,做到運作自如。

洞察力:審視自己,掌控生活

“審視和了解自己的能力,并運用自己的了解做出明智決定,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洞察力是幸福人生的标配,它能讓你察覺到自己是否被情緒牽着鼻子走而不自知。

因為負面情緒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我們容易因為難過、失望、嫉妒、憤怒或被侮辱,做出有害的、讨厭的或無意識的行為和決定。

洞察力一旦培養起來,他們就會知道自己不是無助的,自己可以選擇做出怎麼樣的反應,成為怎麼樣的人。

1.不要做困難的受害者

也就是我們說的成長型思維。它使我們能洞察應該如何興緻勃勃、堅韌不拔、充滿幹勁地應對挑戰,能使孩子在面對挑戰時能堅持不懈。

而固定型思維會使我們認為困境暴露了我們的弱點,會認為後天努力無法改變自己的先天能力,甚至,我們會以為自己應該一直成功,生活就該一帆風順。

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動性,認識到自己不是困境的受害者,他們會擁有更強的能力。

2.跳出來,做個觀衆

想象這麼一個場景:和孩子在大熱天出行,大汗淋漓走在街上,自己拿着大包小包的東西,孩子哭着鬧着要吃冰淇淋。當下的我們可能會很生氣,想吼他們。但如果我們跳出來,把我們和孩子當成自己路上見到的一家人,我們可能會覺得:

這麼大熱天,父母會生氣很正常,孩子想吃冰淇淋也是正常的。(了解)

前面一個路口就有便利店了,到那裡買個冰淇淋坐下歇一歇再走好了。(找到解決辦法)

無論對孩子還是成年人,洞察的關鍵都是:在情緒激動要爆發的時候,按下暫停鍵,轉換角度,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哈佛醫學博士:強大進取的内心,源于後天養成的“開放式大腦”

共情力:了解他人,改善狀況

“能夠了解他人的觀點,關心他人,并在适當的時候采取行動,改善狀況。”

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不隻是人際關系好,或者朋友很多,而是身邊的人都喜歡和他來往。

哈佛大學有一項持續了76年的研究了724名男子的一生,最終發現,隻有好的社會關系,才是幸福、開心人生的關鍵。

我們也看過很多那種電影,主角意氣風發時身邊朋友往來的人很多,但是當他落魄之時身邊一個人都沒有。故事的轉折往往都發生在主角改變了過往的生活方式,重新體驗一遍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聯結以後。

這很好地诠釋了,共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共情能力是如何讓我們擁有富有意義和聯結的生活。

1.從好奇、接納和友善的角度看問題

當一個同學發脾氣後從操場上跑走,你第一反應會問“他在發什麼神經”還是“他反應這麼強烈的原因是什麼?”

重新定義情境的特點是提出角度完全不同的問題,這種做法很簡單,讓他們換個角度看問題。

這些我們都能在日常活動中完成,不斷給孩子提供為他人考慮的機會,多從好奇、接納和友善的心态提出問題,結果會完全不一樣。

2.豐富語言池

其實很多人都是具有共情能力的,但大多數人都缺少“共情語言”,也就是與人共情的辦法:

教孩子提供建議,不如教孩子傾聽和陪伴;

從“我”說起,“你沒把蠟筆放回去,讓我很生氣”比“你總是弄丢蠟筆”更有效;

道歉的話可以說得長一點“我以為這會很好玩,但你發現你的蠟筆不見了一定很慌張,我不應該這樣做的,對不起。”

簡而言之,教授共情不能隻提供建議或發現他人好的一面。還要教他們如何傾聽、陪伴和分享情感。

每個孩子的心裡都有一個火花,這是獨特的性格和各種經曆的結合。我們要讓這個火花越燒越旺,幫助孩子變得快樂、健康,努力成為他們能夠成為的最好的自己。

作者| 毛媽團隊

來源| 毛媽Carol

責編| 詩意

版權聲明| 文章内容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在文末或背景留言聯系

哈佛醫學博士:強大進取的内心,源于後天養成的“開放式大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