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堅持全球化,大幅增加對根技術的戰略投入,以此持續提升中長期競争力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在經濟領域,一個行動、一種習慣、一項制度或一部法律,會産生不止一種後果,而是一系列後果。在這些後果當中,隻有第一種是立即發生的,它與原因同步顯示出來,它是看得見的;其他後果則是陸續呈現出來的,它們是看不見的。如果我們能夠預見它們,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有利的。

——弗雷德裡克·巴斯夏,《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1850年)

複盤華為被美國政府制裁進入冬季蟄伏期三年間的公司動作和外部輿論場回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人們關注公司陷入危機時最開始具備一定當量的爆炸性資訊,但會忽略當事公司在長期的過程中艱難複雜自救的漫長過程和其背後戰略。

除非是局中人。

去年9月,在一場和華為科研人員的内部座談會上,任正非被問到一個問題:“活下去”和“有未來”兩者之間如何平衡?他的回答大緻包括了兩層意思。

其一,在人才制度上,華為的科研人員将兵分兩路,一路走徹底的科研道路,“捅破天”;另一路“投筆從戎”,用掌握的基礎理論來解決實際商業問題。

其二,隻有所有的華為員工了解公司戰略,公司才會有力量。

注意,這事實上是一個人才戰略。在一個公司内部,人才戰略通常服務于總商業戰略。

華為公司在三年間證明了其應對短期危機的業務連續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簡稱BCM)能力;在巨變的、不利的外部環境下,各業務闆塊之間的平衡和取舍智慧。

這些案例有的已經被寫入商學院實踐案例,企業過冬方式千差萬别,應激反應和戰略騰挪布局的效率和決心通常是決定企業能否順利度過生死關的核心名額。

不過,華為過冬的長期辦法,事實上跳脫出了短期過冬政策,更是基于長期發展的一個隐藏命題。

3月1日,在MWC22巴塞羅那期間,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線上發表了題為《向上,點亮未來》的主題演講。在這次演講中,郭平解答了這個隐藏在背後的核心戰略。

郭平說,華為将堅持全球化,大幅增加對根技術的戰略投入,努力實作基礎理論、架構和軟體三個重構,以此持續提升華為的中長期競争力。

如何做實“根技術”? 基礎理論、架構和軟體三個重構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它對于華為的中長期競争力有什麼質的影響?華為将走上一條什麼樣的道路?這些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根技術的重要性

2019年之前,華為涉獵的研發創新更多是工程創新。工程創新的内涵,可了解為産品和解決方案的創新。工程創新的核心是幫助客戶和合作夥伴增強競争力,幫助客戶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實作商業成功。過去華為無論在無線、光網絡還是智能手機領域,都有大量的工程和技術創新。

2019年之後,華為在技術領域的戰略是,在工程創新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在基礎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上再往前走一步。

在今天的全球商業體系中,基礎技術的創新,通常由科研機構和學術機構來完成,商業公司重點并非技術研究本身,而是“基礎技術的商業化”。在上文提到的内部座談會上,任正非提到,基礎創新由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和商業價值驅動的應用研究也可能結合起來,既創造科學知識、又能創造商業價值。

這是上世紀9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斯托克斯教授倡導的“巴斯德象限”創新,也是2020年新《無盡前沿法》提議将美國科學基金會改組成為科學與技術基金會的主要原因。

在3月1日的演講中,郭平提到,要看見未來,必須擡頭看,而不是被政治、派系的宣傳所蒙蔽。華為要保持中長期競争力,要擡頭看,向前看,找到前行之路。

前行之路是什麼?郭平的判斷的是,數字化和碳中和。他說,這是當今世界的兩大重要課題。

數字經濟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有預測資料稱,今年,數字經濟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将超過50%,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決定性轉折節點。但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技術理論,香農定理和馮諾依曼架構已遇到瓶頸。郭平說,這是支撐華為往基礎科研前進的判斷依據。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另一條前行之路是碳中和。碳中和給ICT行業帶來了挑戰,華為評估了“深時地球”項目,單就對全球環境資料進行監測這一項,就會排放相當于目前全球排放量12.5%的碳。數字化的進一步發展将導緻碳排放增加,但ICT可以幫助其他行業減輕“碳足迹”,在量級上相當于自身“碳足迹”的10倍以上。

郭平說,聯接的密度乘以計算的精度,就是數字經濟的強度。但現在,華為不隻需要強度,還需要長期活力。是以,我們需要多考慮一個次元,即碳減排的力度。

為實作這一目标,華為将大幅增加對“根技術”的戰略投入,努力重構技術底座。

所謂“根技術”,是那些能夠衍生出并支撐着一個或多個技術簇的技術。根技術是技術樹之根,持續為整個技術樹提供着滋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技術樹的榮枯。

根技術的三個特點不容忽略。

一是隐蔽性,通常根技術難以被分辨出,一些領域的根技術還往往盤根錯節。

二是增殖性,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技術,一旦實作新的突破,整個技術樹将可能煥然一新。

三是豐潤性,根技術包含大量緘默知識,往往很難通過形式化傳播獲得,而是需要通過“幹中學”持續累積。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快速推進的今天,誰能率先開發出新的根技術,形成主導未來經濟的根幹産業,誰就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引領者、塑造者和主導者。

從過去數百年的技術發展周期經驗來看,根技術一旦被發現和開發,就會在短時間内“破土而出”,生長出根幹産業,而根幹産業具有附加值高、對其他衍生産業支配力強、抗風險韌性足等特點。

反之,如果不能擁有足夠數量的根技術和根幹産業,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必然要遭遇天花闆,被卡脖子。走在産業前部的企業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掌握下一代根技術和根幹産業的主動權,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企業來說,都十分重要。

三個重構

郭平提出,華為正在努力實作三個重構:基礎理論、架構和軟體。這三個重構将支撐ICT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理論重構是基礎中的基礎,郭平提到了信道增容。

任正非在2016年提出,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延遲時間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也就是說,基礎科學的研究無進展,而華為的應用層技術研發快到天花闆了。

香農定理,可以簡單了解為,如果傳輸資訊的信道存在噪音,也可以實作資訊的傳遞,然後可以根據帶寬等參數計算出資訊傳遞的最大的有效速率。它的核心是信噪比。信道容量和信道帶寬都是粗放型的,隻有信噪比真正反映了技術難度所在。

郭平說,信道容量已經接近天花闆。華為持續探索新一代MIMO和無線AI等理論與技術,進一步逼近香農極限,同時研究語義通信等新理論,嘗試超越香農極限,為通信打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華為新一代基礎研發的進一步逼近香農極限 圖表來源:華為

簡單來說,華為在這些年做的一個重要基礎研究工作是,重新定義後香農時代的無線網絡新架構。

并且,華為把這項看起來十分高深的工作分解成了十個更具體的研究課題。它們包括了隐私保護、資訊模型、信道容量、近似計算和優化等挑戰性問題,方式是自研+聯合全球頂級科學家共同攻克。

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AI時代可信網絡的理論模型、網絡動态流量預測模型、分布式動态分片網絡理論模型等,極大地提升了網絡的魯棒性,提升了網絡的可預測性與網絡使用率。主動控制網絡系統效率提升56%。同時,在下一代Massive MIMO的核心理論和排程算法上實作了新的突破,提升邊緣使用者體驗速率30%以上。

最新的消息是,華為已經通過Massive MIMO産品化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香農極限,目前還在積極的探索分布式MIMO理論,為5G以及下一步演進提供基礎理論支援。

其次是架構重構。

無線通信依然面臨高頻、超大帶寬、超高速等重大技術挑戰,這是資訊通信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除了在理論上嘗試突破路徑,華為這些年的另一個探索方向重構架構。郭平提到兩個例子。一個是無線+光;一個是基于AI的新計算架構。

郭平說,引入光電融合技術,解決關鍵問題,是突破未來晶片面臨的工藝瓶頸的一個技術道路。此處需要提示的是,華為在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和光技術領域均是全球技術的領頭羊。

無線通信是華為的起點,也是華為技術研發最強的領域。全球已進入5G時代,華為的6G預研已經開始,從基礎理論突破着手,研究新空口技術,新網絡架構,以及其他關鍵技術。

再舉個光領域的例子。華為在光的波分技術上全球領先。

以光通信400G容量和性能為例,華為提供的公開資料顯示,同樣距離下,容量比業界多40%;同樣容量下,距離比業界多20%。這兩組資料得益于華為有超強oDSP算法。

華為俄研所有個數學家馬耶夫斯基,是2017年5G Polar碼的首席開發,現在又在400G傳輸算法上實作了重大突破,無限逼近香農極限,領先業界3年以上。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下半年,華為會推出可插拔400G子產品,性能不變,體積縮小70%,功耗降低50%。這個子產品的特點是将五個分離器件內建到了指甲蓋大小的COSA器件中。

但把這兩個技術融合起來,并實作1+1>2的效應,其實是進入了新的技術無人區。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華為無線+光融合技術 來源/華為

另一個是基于AI的新計算架構。

計算架構的目前沖突是:AI、大資料應用蓬勃發展,而傳統計算架構仍然是“以CPU為中心”。華為的架構創新思路是設計“對等”架構,讓GPU、NPU等能夠更好支撐業務發展。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華為新一代計算架構演進路線圖 圖表來源:華為

比如,在深度學習領域,跳出乘法神經網絡架構,通過與硬體的協同設計,第一次利用加法建構出高精度視覺神經網絡,獲得十倍以上能耗和晶片面積的收益,并開源加法神經網絡的測試代碼,與學術界共同探索下一代人工智能加速的新路線。

郭平提到的第三重重構,是軟體重構。

說到軟體,必不可免提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爆發,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對算力的需求急劇增加,但是現實情況是,提供算力的硬體工藝正在放緩。

解決方案有兩條,一是提升硬體,二是改進軟體。華為在這兩條道路上均有涉獵,但在第二條道路上的成果更加明顯。比如,通過鴻蒙、歐拉更有效地發揮多樣化硬體的算力潛能;通過Mindspore架構,幫助科學家、工程師們提升開發效率。

華為以AI為中心的全棧軟體重構,有望建立新的生态,為客戶和軟體産業帶來全新機會。

郭平還提到,在2021年歐盟産業研發投入計分牌上,華為排名第二。他說,華為正在加大投入,進行系統架構優化、軟體性能倍增。因為,隻有軟硬體充分協同的産品才能真正帶來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他說,根技術的持續投入需要耐心,它将逐漸在産品競争力上得以展現。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最艱難時期,怎麼做海外市場?

回到開頭的問題,過去幾年華為的一個重要過冬邏輯是,除了采用各種方式解“近渴”,另外從源頭上加強了對“根技術”的布局,以保證未來發展的“遠水”,這在根本上保證了它的中長期競争力。

華為是一家全球化程度極高的企業,在被美國政府采取制裁措施以後,華為在海外市場遇到了多重問題,開拓腳步明顯放緩,國内市場成為壓艙石。期間,郭平多次被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問一個問題:華為是否會逐漸退出海外市場?

3月1日,郭平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公開回應:“不會”。他說,華為将仍然是全球活躍的一員,在标準、人才和供應鍊等方面,堅定不移地實施全球化戰略。

此時仍然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唯一可倚賴的,是過硬的、可被短期證明的技術實力。

如上文所提及,根技術一旦被發現和開發,就會在短時間内“破土而出”,生長出根幹産業,而根幹産業具有附加值高、對其他衍生産業支配力強、抗風險韌性足等特點。

2021年,進入被美國政府制裁的第三年,華為和愛爾蘭K2的一個合作項目有代表性意義。K2是跨國的知名IDC營運商(Colocation),2021年在愛爾蘭都柏林的16MW、1980機櫃的雲資料中心項目,首次采用華為智能間接蒸發冷卻解決方案(IEC),可以直接利用都柏林常年低溫資源及水蒸發散熱,實作全年自然冷卻,實作1.15的PUE,16MW資料中心每年省電超700萬度。

華為IEC解決方案,一箱一系統,将傳統的大型資料中心的四次換熱縮減為一次,極簡熱交換鍊路。

得益于華為技術的突出表現,K2都柏林下一期同樣16MW,1980機架的資料中心同樣采用了智能IEC解決方案,這2期一起預計每年降低用電1400萬度,10年等效降低碳排放近7萬噸。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華為在k2部署的資料中心 來源/華為

3月初的巴塞羅那電信展期間,巴西營運商 TIM 與華為簽署了 5G City 聯合創新合作備忘錄。

巴西電信營運商TIM Participacoes SA是意大利電信(TIM S.p.A.)在巴西的子公司。TIM 和華為已經在巴西合作部署了 2G、3G、4G 和 5G 網絡。

雙方這一次的合作内容是通過 5G city 樣闆項目,推進巴西智慧城市建設。合作的第一個城市将是巴西綠色城市-庫裡提巴。

這個合作背後有兩層深意。

其一,合作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無線網絡搭建,而是基于5G網絡的華為智慧城市項目的合作,這意味着華為的政企數字化業務在拉美地區的一個重要節點。

其二,無論是華為還是TIM,對于第一個城市庫裡提巴的建設都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它的樣版效應,能夠輻射到全球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華為在1996年就走出了國門,花了二十年時間一步一步從東南亞、非洲、拉美、中東走到歐洲、北美。2019年,被美國政府制裁首年,華為海外銷售收入3521 億元人民币,2020年這個資料為3067億元人民币。去年12月底,郭平在新年緻辭中提到,2021年華為預計銷售收入約6340億人民币,比去年下降28.9%。郭平沒有進一步披露更加詳細的地區資料,但海外市場的進一步萎縮恐在所難免。

在國際環境微妙态勢不改的當下,華為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不容易。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華為2019年(左)和2021年(右)全球各地區營收占比 圖/華為年報

狂奔了20多年的華為再一次回到了問題的起始點,隻不過這一次這個問題更具有現實意義。從當下的近渴和它仰望的“遠水”互動之間,什麼樣的節奏是最合适的?華為現在的動作和遠景之間,将以何種方式發生聯系?

在3月1日的演講的最開頭,郭平用一部名為《不要擡頭》的電影情節引喻,世界面臨重大災難,但有人卻甯願對此視而不見。

“這不是我們的未來。要看到未來,我們必須擡頭,向前看,找到前行之路。”他說。(本文作者為謝麗容)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被片面化的華為過冬論

還有更多你想看的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