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把自己的心态回歸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态度,将每一次都視為是一個新的開始,是一次新的經驗,不要計較一時的待遇得失。一旦做好心理建設,擁有健康的心态之後,不論做任何事都能心甘情願、全力以赴,當機會來臨時才能及時把握住。千萬不要覺得工作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心存怨憤。
人一旦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并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就被稱為"路徑依賴"。
習慣是一種重複性的、通常表現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而獲得;它的長期積累便形成了思維和性格的固定傾向,最終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支配作用。
習慣1:将職業當成第二信仰
習慣2:責任、忠誠、敬業--"三位一體"的工作精神
習慣3:融入團隊,創造卓越
習慣4:服從--執行的條件反射
習慣5:自動自發--創造性工作
習慣6.惜時如金、要事當先
習慣7:身體、心理、精神--職業長青的三駕馬車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人都有七情六欲。所謂的"欲",就是欲望,用心理學的術語說,就是需要。
1943年,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至今仍廣為流傳的需要層次理論。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了5個等級:
生存需要,如吃、喝、住等滿足生理機能的欲望。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和威脅,人身不受到傷害,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
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依附于群體,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贊許。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自我實作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