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生在五六十年代的各個平民百姓家的故事,是以生活在北方城市光字片社群周姓人家為主線,展示了周家父母兒女以及他們的親人和朋友跌宕起伏的人生,在曆經事業的挫折,情感的變故,時代的變遷後的滄桑歲月。
作者梁曉聲曆經八年的嘔心瀝血,為我們打造出一部真實的人性化和社會化的作品,還原了人世間的人情世故卻又溫暖感人的瞬間,一部《人世間》,賺足了世人的眼淚,也道盡了這世間的道理。

關于父母
對于子女而言,父母是後盾,更是家的代名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父母在,即家在,父母去,則再無家,兄弟姐妹,都不過是無根的浮萍,能為父母盡孝,是子女的幸福。
關于對父母盡孝一事,馮化成曾說過養口體和養心智的孝順,照顧父母的身體衣食是孝順,功成名就給父母帶來成就感亦是幸福,周家的長子周秉義和長女周蓉是後者,而次子周秉昆便是前者。
作為周家的小兒子,上有哥姐,母親眼中疼愛的老疙瘩,周秉昆受到的重視和疼愛應該是最多的,但與此同時,所承受之重也是最多的。
從小到大,哥哥姐姐的成績優異,在恢複聯考後都考上了北大,唯有他平庸,在木材廠醬油廠都曆經波折,就連春節走親戚,被誇贊的也隻有哥哥姐姐,他永遠都是最不起眼的那個人,但他卻是在父母身邊照顧最多的孩子,是為整個家庭付出最多的人。
當初周母病重昏迷,也是周秉昆在身邊照顧,父母有事,第一反應想到的也隻有這個小兒子,連周母都說唯有秉昆讓她最心安,哥哥姐姐能夠安心地在外工作拼事業,少不了秉昆在身後照顧父母作為後盾的功勞,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成功也有秉昆的一部分。
父母在你的出生證上簽字,你在父母的死亡證明上簽字。
如此深刻精辟而又紮心催淚之言至今在耳邊回響,父母見證着你的成長和遠行,而你見證着父母的老去,送他們離開,都是人生常态。
看着送父母離開的周家兒女們,想必最難過的莫過于陪在他們身邊的小兒子周秉昆,最遺憾未能有時間一直陪伴父母左右的周秉義和周蓉,那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團聚”之一。
隻是從此山高路遠,餘生還長,往後都要靠自己了。
關于人情世故和人性情義
劇中六小君子的情誼是全劇凸顯友情的亮點,以周秉昆,曹德寶為首等六人,為了順利買上平日裡難以吃上的豬肉而組成了小團體,光字片六小君子,他們青春年少,意氣風發,互相幫襯從不含糊。
周秉昆為了鄭娟而向駱士賓和水自流大打出手時而占下風時,曹德寶果斷上前幫忙,當周母病倒昏迷,家中無人照拂時,喬春燕幫忙給周母按摩穴位,并教會了照顧周母的鄭娟如何按摩,在周秉昆因為被馮化成的事而受牽連入獄時,他的朋友們二話不說前來幫忙,幫他照顧母親。
喬春燕曾在朋友聚會的飯桌上說過,誰有困難就跟大家說,能幫的就幫,不能幫的就說出來也好過憋在心裡。
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生在世,總有困難的時候,更會有有求于人的時候,朋友的存在就像是寒冬臘月裡的一抹暖陽,一聲朋友就足以消融心頭的堅冰。
倘若光字片不會被拆遷,倘若每個人的境遇相同,那麼大多數人依舊會相信,他們的友情定會天長地久,但再深的情誼終究抵不過人性二字。
都說同富貴易,共患難,可事實上,這世上最難的莫過于人性本性的自私與貪婪,比起共患難,同富貴更難,尤其是富裕的程度還不盡相同。
喬春燕和曹德寶夫妻倆是光字片裡最先富起來的人,他們也是最先住上帶有獨立廚房和廁所的樓房,但欲壑難填,這人若是永遠沒有知足和感恩的時候,就終究會陷入欲望沼澤的泥潭中,痛苦又難以自拔。
喬春燕為了給兒子曹遠方分到獨立住房,假裝自己是無房戶的條件讓周秉昆通過市長哥哥周秉義的關系分到房,但一切都要以規章制度為準,并非是誰的親戚就能越線,因為不幫,喬春燕向周秉昆翻臉,甚至實名舉報周秉義。
可周秉昆的委屈向誰訴說,作為市長的親弟弟,他就有特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是欠你們的還是該你們的!是周秉昆絕望的委屈與呐喊。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當幫忙成為義務天經地義,付出給予成為理所當然,朋友二字便是疲憊的枷鎖,因為是朋友,是以你幫我是應該的,可他們卻忘記了,幫忙本身不是義務,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從來就沒有什麼是天經地義和理所當然的。
還記得住在秉昆家裡的吳倩嗎?因為周家的新房原主人要回來居住,導緻周家人要再次搬回老房子住,她就當場翻臉,因為肖國慶沒有工作,他們租不起房,可她忘記了,這房子原本就是周家的,困難不是翻臉的理由,貧窮不是過錯,錯的是我窮我就有理,毫無感恩之心。
喬春燕也是如此,為了利己,從來不會考慮他人的處境,既自我又自私,将人性醜惡的一面盡顯無疑,可當初的那個少女春燕是多麼嬌俏可愛,明媚動人,即便是做最低賤的修腳女工,喬春燕都能樂觀面對,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那個樂觀又勇敢的春燕走失了,當她猶如市井潑婦一般對周秉義直呼其名時,我曾想問,春燕可曾記得你當初的樣子嗎?人心不足蛇吞象,如今的你滿臉的算計與刻薄相,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散,到頭來又能得到什麼?
但從另一方面講,對于春燕這樣沒有靠山背景的小人物,從修腳工到上司,再被打回原形,一次次起起落落,曆經滄桑浮沉,想必也唯有靠自己争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或許在人看來,她又壞又自私,但她的難以辛酸,也令人心疼不已,如若自己有本事,誰願意算計。
再說周秉義,他為官清廉,一心想做一個好官,但水至清則無魚,許多事并非是一人之力可為,或許有人說他的弟弟沒有沾上他任何光,即便是他坐牢,秉義也沒有出面,看似無情,實則無奈。
權利并非是為所欲為的工具,更何況權利之上還有更大的權利,在省長嶽父母家寄宿的低頭和無奈又有誰能體會,他的難也從來都是埋在心裡最深處。
無論是誰,不變的都是那顆真誠而炙熱的心,對生活的向往。
人性,從來都是美與醜,善與惡并存的産物,在《人世間》裡,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他們有自己的惡,但更有自己的善。
知世而不世故,看透了生活殘酷的真相和缺陷,依舊熱愛生活,一生向陽,才是真正的人世間,這一趟,終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