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教授龍大軒: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法學專家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教授龍大軒側記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教授龍大軒: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教授龍大軒: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在西南政法大學,有這樣一位教授,他講課诙諧幽默,令觀者捧腹大笑;他寫作新奇深刻,令讀者拍案叫絕;他閱曆豐富駁雜,令聽者驚訝不已。他就是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龍大軒。他也是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全國新時代最美法律服務人(普法人)、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法律講堂(文史版)》主講專家、“學習強國”平台法治宣講專家、重慶市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教學:教書還要育人

從教三十餘載,龍大軒秉持“以故事講法律,以法律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妙語連珠、遊刃有餘。他曾戲稱:“我的獨門秘技是雙語教學——一邊用國語講,一邊用重慶話講。”正是憑借這種能深入也能淺出的教學功夫,他于2011年被央視《法律講堂》(文史版)欄目組選中,成為該欄目第一位主講專家。如他自己所言:“教書是自己所長,做教授可能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

龍大軒除了擅長教書,還注重育人。他與學生相處時,謙和有趣、亦師亦友。對于門下那些文筆口才或溝通能力了得的弟子,龍大軒也會盡量獎掖提攜。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多名學生在《曆史研究》《政法論壇》《現代法學》等核心期刊上發文。其弟子秦濤、王忠燦等人在他的培養、推薦下,也登上了央視講壇,成為《法律講堂》的優秀後進。

科研:睿思以究法理

作為一個中國法律史學者,龍大軒的科研成果豐碩且富有學術性。目前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曆史研究》等刊物已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9部,編著教材4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重新認識中華法系”,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教改項目16項。其中《道與中國法律傳統》一書,被評為“近年不可多得的創新之作”;《漢代律家與律章句學》一書,在學界赢得了“存亡繼絕”的美譽。

與此同時,作為一名資深期刊主編,龍大軒也常常将自己在學術研究和成長曆程中的點滴感悟應用到編輯工作中。他曾說:“文以載道,刊以載文。”奉行君子當和而不同、道理應并行不悖的原則,在日常組稿審稿過程中,長期堅持“眼光平等,不輕後進之論;視野開放,不獨律法之文”的原則,使期刊内秉雅素而興,外邀群賢而盛。

實務:依法不能缺德

龍大軒年輕時因家境拮據,曾緻力于養家糊口、搞經濟建設,北至銀川、南及深圳,做過台資企業總經理助理、辦過工廠、當過法官、幹過律師……如他自己所說:“我做過小販,賣過水果、香煙,什麼樣的活法都嘗試過。最後還是覺得做學問好。”

正是這段曲折複雜而又飽含酸甜苦辣的社會閱曆,使得龍大軒對中國法治現狀有了更深體會。他在十多年前便在一篇雜文中批判當時曾廣泛存在的“依法缺德”現象,痛斥那些鑽了法律空子但又明顯缺德的行為。此後,龍大軒在全國各地開展普法宣講、進行法文化示範基地建設等實務活動中,都會秉持“德法合治”的法治理念,為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理方略貢獻一己之力。

傳承:能文更兼能武

龍大軒除了是法學專家,還是中國傳統文學和傳統國術的研習者。自号“睡龍先生”,取“潛心似睡治學問,翻身若龍遊九天”之意,在網上撰寫雜文、小說,已出版的《法象萬千——睡龍醒語錄》以及尚待整理出版的《西遊續記》等等,都展示出他不凡的文學造詣。

此外,龍大軒在學生時代起便開始拜師習武。早年習練自然門散手,頗顯強身健體之效;如今早過知命之年,依舊跪師學藝,堅持習練通備太極。對他而言,傳統國術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技藝,更是一門傳承中國精神的功課。

曾有通備太極拳的傳承人說:“通備者,取文通武備之意。”而龍大軒對中國傳統精神的了解,于制度而言,乃是“德法合治”;于文化而言,可謂“文通武備”。

記者 唐孝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