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作者:甯鏡誠

作者|甯鏡誠

《說文解字》曾記載:“旗,旗有衆羚以令衆也。”

由此可見,旗幟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十分重要。其中,國旗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更是意義非凡。

因為國旗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也是國家獨立的标志,與國家的尊嚴緊密相關。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早在1949年,毛主席和張治中就曾圍繞國旗的標明問題,展開多次讨論。當時,不少人都鐘意“一顆星一條黃杠”的方案,可是張治中卻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

一向耿直敢言的他特意找到毛主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那麼,毛主席又是如何看待張治中的建議呢?

要想清晰透徹地還原那時的場景,我們有必要對張治中将軍的經曆作一個簡單的勾勒。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耿直的張治中

1890年,張治中出生于安徽巢縣。

1906年,16歲的張治中決定外出闖蕩。他拿着家人東拼西湊的24塊銀元離開故鄉,立志要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成就。

6年後,張治中進入陸軍第2預備學堂。1916年,他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順利畢業,立即就投入到救國存亡的洪流之中。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1924年,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對張治中青睐有加,他親自任命張治中為黃埔第3期入伍生總隊代理總隊長,并授予其上校軍銜。

可事實證明,張治中确實是國民黨軍中,為數不多的“清醒者”。

1945年,蔣介石準備發動内戰前,張治中曾寫信勸谏蔣介石,反對國民黨挑起内戰。他說:“大陸經八年之長期抗戰……民窮财盡,無日不在水深火熱之中。……倘戰争再度爆發,必益增人民之痛苦,違反人民之願望。”

後來,毛澤東在遠赴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為了保護毛澤東的安全,費盡心血。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在此過程中,他做出的努力也被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看在眼裡。毛澤東後來評價張治中說:“他才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從上述經曆我們就能得知,張治中将軍是一個耿直且愛好和平的人,他的心中始終裝着國家和人民。對于這一點,毛主席顯然了然于胸。

選國旗的不同看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包括《人民日報》在内的全國各大報紙都刊登了《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向海内外征求最佳方案。

那篇啟事對國旗的設計作出如下要求:

一、中國特征(如地理、民族、曆史、文化等);

二、政權特征(勞工階級上司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三、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

四、色彩以紅為主,可以用其他配色。

啟事公布後的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内,相關部門共收到應征國旗稿件1920件,圖案2992幅。值得一提的是,參與投稿的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

其中有一位當年曾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戰士,在一篇文章中詳細地描述了人民解放軍是如何在戰壕裡讨論應征國旗圖案的情景:“我們利用戰鬥空隙,就在陣地上、戰壕裡,在槍炮聲中讨論了這三幅圖樣(筆者按:即應征國旗圖樣),讨論會開得非常熱烈,大家不光對國旗圖樣各抒己見,還談了不少激動人心的感想。”

有的戰士後來回憶說:“征求國旗圖樣的意見,說明新中國馬上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着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莊嚴地照一張像。”

這是大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總之,這些稿件經過分類,大緻分為4類。

第一類:旗面的2/3為紅色,1/3為白、藍、黃各色,并加有紅色或是黃色的五角星;

第二類:用兩色或是三色橫條(豎條)組成,再添加五角星、鐮錘、嘉禾、齒輪;

第三類:嘉禾、齒輪或是再加上五角星;

第四類:鐮刀和斧頭交叉,再加上五角星。

經過對上述4類方案的謹慎研究,衆人一緻認為後三類不符合國體,不建議采用。建議從第一類中篩選出優勝作品。

經過精心的挑選,38種設計方案脫穎而出。其中,當時的大熱門有3個。它們分别是:“複字一号”(紅旗上方有一顆大五角星);“複字三号”(中間加兩條黃杠代表黃河、長江)和“複字四号”(中間加一條黃杠代表黃河)。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這3種方案中,“複字四号”起初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援,而五星紅旗的原型,即曾聯松設計的“複字三十二号”卻并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大家之是以對上述3種設計青睐有加,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是以為了彰顯這種曆史文化感,黃河、長江和珠江顯然極具代表性,而這3種設計都或多或少包含着上述元素。

可是,張治中卻堅決反對“一顆大星一條杠”的方案。他主意已定,決心親自找毛主席陳述自己的意見。

1949年9月2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宴請參加新政協會議的代表,張治中應邀出席。在他看來,這無疑是一個可以表達意見的絕佳機會。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席間,趁着毛主席身邊沒人,張治中端着酒杯走上前,輕輕地問道:“毛主席,有一件事我想問你,如果你不願意公開讓大家知道你的意見的話,我會為你保守秘密。”

毛主席不清楚張治中想要問什麼,是以并沒有立即表态。他對張治中說道:“你說吧!”

張治中說道“毛主席,你同意哪一張國旗的圖案?”

毛澤東聽罷先是一愣,因為他的意見早已不是秘密,很多人已經知曉,是以他爽快地說:“我同意一顆星一條黃河的那一幅,你的意見呢?”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張治中搖搖頭說:“我不同意。”

“為什麼?”毛主席問道。

張治中解釋道:“在國旗上畫一道杠,圖案被一分為二,寓意不好;再者說,用一條杠子代表黃河也不科學,老百姓會聯想到孫猴子的金箍棒!”

毛主席聽罷,點了點頭說:“有道理,這樣吧,我們再找時間約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曾聯松設計的“複字三十二号”

兩天後,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和周恩來召集郭沫若、沈雁冰、黃炎培、陳嘉庚和張治中等人,協商讨論國旗的標明問題。

會議之上,毛澤東和周恩來對各類國旗圖案的草紙進行審閱後,心中已有想法。隻見毛主席環視周圍,最後把目光落在張治中身上說道:“張治中先生覺得這個圖案(‘複字四号’)一分為二,寓意不好,而且也容易使老百姓産生錯覺,把這條橫杠當成孫猴子的金箍棒而不是黃河。仔細想一下,好像這也确實是一個問題,大家認為呢?”

衆人聽罷,都覺得有理。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毛主席接着說:“反對采用一道黃杠加五角星的圖案的在大會裡隻占1/4到1/3,如果要通過,肯定是沒問題,但是這樣不夠圓滿。我們一定要選一幅讓全場一緻通過的才好,大家再想想。”

不少人聽罷,總覺得應該在國旗設計上添加“中國特征”,讨論一時陷入僵局。

這時,為了啟發大家思考,開拓思路。毛主席建議:“我們總想在國旗上添加中國特征,是以才用一條橫杠代表黃河。可是,蘇聯和很多歐美國家的國旗上也沒有該國的特征,這些特征完全可以在國徽上表現出來嘛!”

或許是受到毛主席的啟發,一旁的藝術家田漢拿着一張設計圖稿走到近前,向毛主席推薦說:“這是一幅很理想的畫面,隻是上面的鐮刀斧頭是否必要?”

毛主席接過圖稿,眼前一亮。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這就是後來五星紅旗的設計原稿——曾聯松設計的“複字三十二号”。

關于曾聯松,筆者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

曾聯松原籍浙江,從少年時期就酷愛書畫。後來他雖然從事了财務工作,但曾聯松對書畫的熱愛卻絲毫未曾消減。

提及對國旗的設計,曾聯松後來回憶說:“之是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計工拙,實在是一種歡呼新中國誕生的喜悅,一種熱切愛國的激情使然。”

《人民日報》等報刊發出征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後,曾聯松十分興奮。他反複閱讀要求,并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獲得啟發。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曾聯松心想:中國共産黨難道不是人民的大救星嗎?從這個角度出發,他就用五角星象征偉大的中國共産黨。之後,他又細化設計:用大星代表中國共産黨,用小星代表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圍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鬥,走向勝利。

期間,曾聯松特意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因為這不僅和象征革命的紅色相協調,而且十分莊嚴,代表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征。

最後,經過曾聯松的苦思冥想,又确定了五顆金星的恰當位置。

起初,他想把大星放置于畫面中央,小星環繞在周圍。可是如果這樣設計,會導緻天地不夠開闊,顯得比較局促。

經過一次次的推翻重來,曾聯松決定将五角星放置于旗面左上方,這樣視覺更為開闊,金星光彩閃耀,仿佛讓人們看到了星光照耀大地。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果不其然,毛主席在接過田漢遞上來的圖稿後,大聲稱贊:“這張不錯,不錯,鐮刀斧頭可以去掉。”

此時,有人對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的寓意提出看法。毛主席解釋道:

“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在共産黨上司下以工農為基礎,團結了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共同鬥争取得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曆史事實,今後還要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我看這個圖案反映了中國革命的實際,表現了大陸革命人民大團結。不但現在要團結,将來也要團結,我看這個圖案是較好的圖案。”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毛主席一席話,準确闡釋了五星紅旗的深刻寓意,在場人士無不贊同。

張治中聽完毛主席的話,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激動的心情:“我看還是32号好!”

陳嘉庚贊同道:“我從東北回來,我很關心國旗問題。我完全贊同毛主席講的國旗圖案。”

梁思成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我覺得‘複字三十二号’圖案很好,多星代表人民大團結,紅色代表革命,表示革命人民大團結。”

由此,標明國旗一事,塵埃落定。

我們愛五星紅旗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緻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此時,距離開國大典僅剩3天時間。開國大典前,首都人民經過3天的趕制,終于制作出很多五星紅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面特制的大号國旗,就是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伴随着《義勇軍進行曲》的莊嚴歌聲,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後來,《人民日報》在新華社答讀者問中,對國旗做出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互相關系象征共産黨上司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着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着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着一個中心而團結。”

1950年國慶,曾聯松作為國旗設計者應邀登上天安門觀禮台。

建國30周年,曾聯松再次應邀去北京參加慶祝活動。他頗為感慨地說:五星紅旗是無數志士仁人、革命戰士一百多年浴血奮鬥的偉大成果,而我僅僅表達一點心意,國家和人民卻給了我很高的榮譽。”

1949年選國旗,張治中反對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毛主席:有道理

給筆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則是曾參與籌備工作的詩人艾青寫下的那首詩——《國旗》:

“我們愛五星紅旗,像愛自己的心,沒有了心,就沒有了生命。我們守衛它,它是我們的尊嚴。我們跟随它,它引我們前進。”

謹以此文,獻給日益強大的祖國!

一一END一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