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位
定位就是一個産品或服務存在的意義,也就是給什麼樣的人解決什麼問題。
社群是一個基于某個點交流互動并持續産生内容的空間,簡稱同好互動空間。
某個點,可以是興趣點,比如遊泳、哈利波特;也可以是目的點,比如求職、租房等。基于此,同類人留在了這個空間,傾聽别人的聲音(多數)和發出自己的聲音(少數),同時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人(關系),自然而然沉澱出關系鍊,讓使用者與産品之間增加更多情感的連接配接,進而提升黏性。
這裡的「某個點」,是人們來到這個社群的最初動機,也是社群對于自我的定位,比如想到虎撲,大家自然會想到籃球、運動,而想到豆瓣,大家自然脫口而出的是讀書、電影。
對于社群,好的定位是社群成功的一半。
什麼是好的定位呢?那便是從目的尋找到市場的空白點或尚未滿足的點,比如在安全軟體基本收費的環境下,360 利用免費殺毒這個空白點,短時間内成為中國使用者量第一的網絡安全服務商。
在尋找這個點的時候,需要思考清楚兩個問題:
1)目标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存在:使用者需求不存在,做再多的工作也是徒勞。
由于我公司的核心業務身處在二手數位的垂直行業,客單價在 2000 元左右,不像房子車子那麼貴,以至于不管是 DAU 還是留存率都非常低,是以管理層會議後決定在 APP 成立社群子產品,提高 APP 整體留存率。
在确定社群主打什麼需求時,與團隊小夥伴主要做了兩件事:
① 研究競品:不管是直接競品還是潛在競品,都可以把玩一下。對于直接競品的真實使用者發言,要着重記下競品忽視的需求點,這或許是我們做社群的切入點。此外,最好截個圖或關注這些真實使用者,以便後期邀請成為種子使用者。
比如我們研究酷安時,發現不少使用者分享都會提到「安全下車」、「被 xx 坑了」(二手行業的商品基本是非标品,同一型号下的不同商品的成色、劃痕都不一樣,這就造成二手商品魚龍混雜的現象),是以我們當時決定将「購後評價」作為重點需求之一,并且将那些喜歡分享二手數位體驗的使用者都關注了一遍。
② 使用者回報:在每個公司,都會設定客服部門,直接對接售前或售後的使用者,而且月底都會出示當月的問題彙總報告,這都是使用産品的使用者真實聲音,值得重視。
但由于較少對接使用者,再加上報告總結出的問題已經高度抽象,比如占比第一為「擔心品質問題」,我無法真正了解使用者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是以總監讓我做了一周的客服,不斷回複使用者的問題,并且将這一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從總結中,我發現有 30% 售前使用者居然會咨詢買什麼,比如 3000 元買什麼牌子或什麼型号的數位更好一點。基于此,我們将「問答」、「專業測評」都納入重點需求。
2)目标使用者數是否足夠多:隻有使用者數量足夠多,商業價值才會大。
對于目标使用者數的預測,一般艾瑞咨詢、國内大型證券等機構出品的行業報告都會提及,特别是對自己公司 APP 或直接競品的未來增長預測,而這個預測數便是我們可以帶來增長數的天花闆。
2、MVP 産品
在确定為二手使用者提供問答、專業測評、購後評價等服務後,由于社群是用圖文、視訊等内容載體進行承接,這就需要産品經理介入,為這些服務的内容載體提供産品功能。
那麼需要設計什麼産品功能呢?
我在文章《媒體、社交、社群有什麼差別》 分享過,社群的簡要定義是「人 — 内容 — 人」。
從這個定義可以延伸出三種關系:「人—内容」、「内容—人」、「人—人」。
在「人—内容」中,是人産生内容,這個「人」被稱為生産者,産品功能就會有:内容生産路徑。此外内容還有狀态:草稿、稽核中、已釋出、已删除。
在「内容—人」中,是内容向人推送,這個「人」被稱為消費者,産品功能就會有:内容展示位(推薦 Feed 流、榜單)、内容消費行為(點贊、評論、收藏、分享、彈幕)。
在「人—人」中,是生産者與消費者的直接接觸,産品功能就會有:關注、私信、付費咨詢、直播。此外,還需要給予人提供首頁的基本資訊:姓名、頭像、簡介。
從這三種關系流程化,主要是兩條流程,一條是從内容的角度:生産 — 稽核 — 加工 — 消費;另外一條是從人的角度:關注、私信、首頁的基本資訊。
在産品功能規劃時,有兩個注意點:
1)确認内容主體
正如知乎答主威廉所言,對于任何一個内容而言,它都是有層次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舉個例子,我發了一個動态,這就是這個動态的一級内容,那麼有人評論了我,這就屬于二級内容了,接着又有人回複了這條評論,這就屬于這條動态的三級内容了。就這麼簡單地劃分了三級内容,但要說明的一點就是不是每個社群都有三級内容,也不是每個社群隻有這三級内容。
最關鍵的是不同的社群對于内容側重的層級也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就産生了他們的内容特點,比如同樣是搞笑内容,最右 APP 注重的是二級内容也就是常說的神評論,而微網誌的核心内容是它的一級内容。

2)做好分享的閉環
不少的内容生産者發表了内容後,都會習慣分享到微信群,讓他的同行朋友或粉絲進行閱讀。特别是社群舉辦的活動獲獎規則是以内容的點贊數或評論數排名時,很多内容生産者都會拼命邀請自己身邊的人點贊或評論,這無疑是有益社群的使用者數進行精準增長,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但不少的社群都缺失「使用者在微信點選分享連結回到社群 APP」的功能,一方面是微信政策的限制,比如淘寶、抖音等 APP 均不能直接分享連結到微信,另外一方面是不接入微信 SDK,點選分享到微信的連結無法跳轉,比如我公司 APP 就屬于這一類。
不管哪一種原因,目前的解決方式有兩種,最終的目的都是在原 APP 打開内容:
一種是申請接入微信 SDK,比如知乎 APP,在微信 APP 點選分享連結後,可以跳轉到知乎 APP。
另外一種是檢測粘貼闆,比如酷安 APP,将酷安分享的連結複制後,再打開酷安 APP 時,酷安 APP 就會自動檢測剪貼闆,當讀取到連結時,就會彈窗提示是否跳轉到該連結的内容詳情頁。
在産品設計期間,營運也需要做兩件事情:
1)招募種子使用者
在産品上線前一周,就需要開始招募種子使用者,一般是到其他 APP 私信使用者,加他們微信,拉到種子微信群,而邀請話術需要講清楚「我是誰,為什麼找你,找你做什麼」,讓使用者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否則很容易被使用者當作垃圾資訊。如下圖所示,你覺得誰更有誠意呢?
在産品上線後,對種子使用者提出的回報,最好記錄到表格,并且寫下回報者的名字。等到産品版本更新後,可以在群裡感謝那些建議被采納的使用者,這樣可以極大提高種子使用者群的熱情。
2)制定内容模闆
很多内容型産品不重視冷啟動階段的内容準備,随便轉載或抓取一批内容就以為萬事大吉。看似已經填滿内容的産品,其實沒有産品應有的氛圍,也沒有使用者使用的痕迹。
這樣冷冰冰的産品是無法留住使用者的。
在團隊确定需要什麼内容後,可以準備少量的内容,所需數量計算公式是:一屏展示量 * 下拉重新整理次數,當時我為每類内容準備了 30 條。
并且每類内容都需要内容模闆,如下圖的京東評價,像房産銷售,都會帶客戶到樣闆房參觀,讓他們看清楚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便于雙方達成共識,避免出現雞同鴨講的尴尬局面。
剛開始時,一般由營運人員生産,後續會邀請一些 KOL 模仿。對于内容同質化的問題,之前我也會擔心,但社群不管是 PGC 與 UGC 的生産模式,始終會出現一些 KOL 基于自己的思考進行疊代創新,那麼我們官方可以将這些 KOL 作為頭羊,給予精神或物質的回報, 給其他創作者提供範例。
在産品正式上線前,可以在種子使用者群邀請他們完成初始化,那便是種子使用者所貢獻内容,來完成社群氛圍的初步搭建。對于這個階段的社群,最關鍵的就是搞清楚,自己想要的社群氛圍通過什麼樣的使用者貢獻什麼樣的内容,才能完成搭建。隻有搞清楚這一點,這個氛圍才能落地。而不隻是頭腦中的概念。
一般都是營運人員根據定位,從種子使用者的内容選出符合定位且有一定品質的内容,必要時還可以安排馬甲号進行評論,以營造熱鬧的氣氛,但評論不能低俗或引發罵戰。
按照這樣的方式做完内容填充,基本的準備工作就完成了。這就像準備開張的小店,店面裝修和商品擺放都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開張迎客了。
3、氛圍
使用者使用社群的原因是有需求,愛上社群的原因是有氛圍。
氛圍,也稱為調性或文化,即指一個産品被第一次使用時給使用者留下的整體感官印象。
這就好像在生活中與人交往時,我們會感受到人和人之間是不同的。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更為敏感,有的人較為大條。每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不盡相同,但最終隻有那些與我們某方面重合度高的人,才會成為我們的朋友。
社群也是如此,社群氛圍就是一個社群的氣質或性格。隻有我們氣質與社群相近,或我們認可社群的氣質,我們才有可能成為這個社群的忠實使用者。
在社群氛圍的限制下,使用者一般隻會貢獻與這種氛圍相契合的内容,這無疑反向促進了這一氛圍的生長。此外,一個好的社群氛圍也對使用者有篩選淘汰的作用,它能夠篩選出真正認可這一氛圍的使用者,淘汰掉那些與這個氛圍不契合的使用者,進而使得社群内的使用者群體更純粹,這在使用者層面也反向促進了社群氛圍的進一步自我生長。是以,一個好的社群氛圍是能夠自我生長的。
氛圍是文化,主要分為明文化和暗文化,對社群使用者的行為進行獎勵或懲罰。從字面意思很好了解,明文化就是擺在台面上的,通常被認為是由社群營運人員通過白紙黑字制定出來的規則,比如社群公告、圈子協定等,但實際上并不是那麼簡單的,包括 UI 風格、官方活動、流量傾斜等方式,都是向使用者傳遞社群的文化以及價值觀,而且明文化是官方與社群忠實粉絲一起打造的。
明文化如同法律,一旦制定後,所有社群成員的言行舉止都要受到明文化的限制,不遵守甚至使違規就會受到懲罰,以確定了社群機制的正常運作。
但暗文化是社群的道德,最典型就是梗,比如知乎的人在美國剛下飛機,是沒有強制限制的,是社群群體意識下自主形成的産物,懂了就是社群人,不懂就是外行人。暗文化一般是在社群忠實粉絲的評論中誕生,然後營運人員持續地經營,引導頭部使用者去示範帶動,最終得到大多數人認可,進而建立起來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隻有影響力的内容社群,才會自下而上出現獨特的梗。
在營造氛圍時,營運人員可以做兩件事:
1)準備新使用者内容池
一般營運人員可以将一些符合社群氛圍的内容放進内容池,當新使用者安裝打開後,在預設首頁看到這些内容池的内容。如果他感受且認可社群的氛圍,那麼他便會留下來。比如數位社群的酷安,slogan 是「玩數位、上酷安」,新使用者進入後,首頁大部分内容是數位相關的内容。
2)設定精選内容區
可以将社群最近一周熱門(點贊或評論數 ≥ 100)的内容,特别是時效性比較弱的内容,通過人工篩選的方式放進精選内容區,一方面可以讓後來的新老使用者進行浏覽,加深對社群氛圍的印象,另外一方面可以向内容生産者傳遞目前社群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内容,以調整内容生産的類型。比如酷安每天都會将熱門的圖文、問答等類型的内容放入編輯精選區。
當留存率或釋出數、點贊人數等資料逐漸增長,說明社群氛圍得到了一定的認可,那麼社群就會生态化,有人發就有人看,就像一座城市,通過制度管理成員、通過供需組建市場、通過平台傳承文化,而且有穩定的自我運轉機制。
官方人員,最核心的職責是建立并優化規則,然後像是一個旁觀者,去審視發生在這座城市裡的一切,這個審視的過程會讓營運人員對關系、對人性、對社會産生一些新的了解。
4、維系内容生産者
内容是社群人與人維系的紐帶,而内容生産者是非常稀少的,比如在知乎,95% 的使用者是内容消費者,尋找自己所需的内容。而 5% 的内容生産者通過緊扣主題回答産生内容,包括段子、幹貨還是自身經曆。
但内容數量上來之後,社群流量不可能給所有的内容充足的曝光量,這就需要營運人員做出流量傾斜:符合社群氛圍且品質很高的,給予更多的流量曝光;不符合社群氛圍或品質很低的,直接冷處理或删除。
其次,對維系内容生産者最直接的激勵就是内容消費者認可他的内容,比如點贊評論,是以需要在社群的消息通知重點顯示該類消息,比如知乎會将贊同喜歡、評論轉發等消息放在消息的頂部位置。
等産品基礎架構穩定後,以及内容生産者的數量符合預期(内容生産者數量多,營運人力無法有效管理),那麼可以考慮做創作者體系,比如酷安 APP,将創作行為(釋出内容、内容被點贊、評論、違規……)以分數的方式進行獎罰分明,比如釋出一篇文章獎勵 10 積分,然後計算出目前累計積分,進而給出對應的等級。
酷安等級計算方式:
https://shimo.im/docs/TjX33KtdJwPqXk3r/
而創作者體系最重要就是打造出明星 KOL,并且提供給普通使用者成為明星 KOL 的确定路徑,那麼普通使用者就會模仿自己認可的 KOL 的創作風格,比如我 2019 年在知乎創作時,同樣是職場領域的知乎大 V 謝春霖寫出的回答獲贊特别快,為此我花了好幾個月拆解他的寫法,最終融入到自己的知乎回答中。
這一點有點像現實社會,它能夠可持續的穩定發展,原因之一是它提供了普通人上升階層的通道。
5、内容分發
内容分發可以分為站内分發跟站外分發。站内分發有首頁推薦、APP Push、彈窗、榜單等方式,站外分發有微信公衆号、彙內建電子書等方式,比如知乎定期會将 APP 高贊回答釋出到知乎公衆号。
内容分發一般是産品經理主導,這一點我的實踐經驗不多,就不再展開贅述。
但有一個建議,那便是不宜過早引入算法推薦。
目前有點名氣的 APP,都會發力推薦算法。一句話概括,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是基于内容屬性進行相似性推薦,比如你經常看科技類型的電影,那麼系統就給你推薦其他的科技電影。人以群分,則是基于使用者行為進行協同過濾推薦,比如從使用者行為 log 分析出很多喜歡電影 A 的使用者都喜歡電影 B,那麼當你喜歡了電影 A 時,系統就推薦給你電影 B。
以至于坊間總有人認為,如果産品的推薦算法足夠強大,那麼可以給每個使用者做到精準推薦,使用者就會對産品産生粘性,進而留了下來。
而我們社群成立之初,就購買了第三方公司基于牛頓冷卻公式的内容算法模型,這迫使營運人員每天都需要尋找 250 篇内容,然後安排兼職不斷搬運,這不僅導緻内容還沒得到有效曝光就冷卻,還使得營運人員的精力放在爬取内容,而不是專注營運内容生産者上。
要知道,個性化推薦需建立在海量内容的基礎上,且推薦内容越個性化,對内容數量的要求也就越高,例如,一個社群一天 1 萬篇文章,可被推薦的内容按二八定律,大概有 2000 篇,如果内容标簽有 100 個,則平均分到每個标簽的内容大概隻有 20 篇,被打上某個标簽的使用者在移動端,隻需重新整理一次就可浏覽完所有個性化内容。在這種情況下,加入推薦算法,反而不是好事。
作者:貓曉豆豆,社群營運,會一點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