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閱讀,最讓家長困惑的8大問題,朱永新來支招|兩會夜談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在帶孩子閱讀中,不少家長會遇到這樣的困惑:閱讀水準不高怎麼帶孩子閱讀?孩子愛看圖畫書,該怎麼辦?如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在中國教育報“兩會夜談·雙減說”直播節目中,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為各位家長解答難題!

問題1:孩子愛看漫畫書和課外故事書怎麼辦?

朱永新:愛看漫畫書和故事書其實不是壞事,甚至成年人也經常看。我經常在我的微網誌和頭條上推薦優秀的圖畫書。

圖畫書專家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有三次讀圖畫書的機會,一次是兒童時期,一次是成為父母以後,一次是成為老年人以後。這三個階段都是離不開圖畫書的。

是以,優秀的圖畫書是适合任何年齡的人讀的。對二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需要逐漸地從圖畫書、漫畫書過渡到文字相對多一些的書,是需要家長引導的。

問題2:閱讀水準不高的家長,怎麼帶孩子閱讀?

朱永新:閱讀水準不高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長,閱讀是在閱讀中提升的,你不讀永遠不會提升。很多人開啟的時間相對比較晚,甚至過了我們通常所說的黃金時期,但是隻要閱讀永遠不晚。

在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鼓勵孩子讀,然後要努力去趕上孩子,就算趕不上也沒關系。

我前兩天還看到有一個老奶奶60多歲了,從開始不識字,後來開始寫作出書了。她有這樣一種成長的動力,我覺得就可以。

問題3:一年級的孩子要精讀還是泛讀?

朱永新: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還談不上精讀和泛讀,因為這個時候他們認識的字還不是很多,可能還是以圖畫書、故事書為主。

這些孩子可能還是喜歡反複地去看一本書,然後在和你不斷對話的過程中,加深對它的了解,一些好書孩子可能會不斷地回過頭來再看。

讓孩子去接受更多的書,多給他讀一點書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尋找自己。

閱讀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發現路徑,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經曆一個不斷去尋找自我的過程。

我覺得當然最好有幾本書是精讀的。同時,精讀和泛讀結合是最好的閱讀方式。

問題4:親子閱讀和孩子獨立閱讀之間如何平衡?

朱永新:這兩者其實是不沖突的。

我一直認為在兒童閱讀的初期盡可能地親子閱讀。因為,當孩子閱讀興趣還沒有培養起來,閱讀能力還沒有提升到可以獨立閱讀的情況下,帶着他親子共讀是必要的。

當家長把孩子帶到了一個圖書的世界,他已經很喜歡閱讀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放手了。

放手也不意味着就不和孩子一起讀特别好的書。家長可以給他推薦,孩子特别感興趣的書,家長也可以拿來,讀過以後跟孩子讨論。

是以我覺得家庭指導和孩子獨立思考之間是不沖突的。

問題5:如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朱永新:我覺得首先要讓家庭成為一個有書香氛圍的家庭,家庭要有書房,至少要有書架。父母的書架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父母親還可以把一些好的書、想給孩子看的書放在孩子們經常去的地方,洗手間、餐桌、床邊……讓好書拿起來友善,這樣孩子可以随手翻翻,就是一種良好的氛圍。

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氛圍。父母不要用大量的時間追劇、看手機、打撲克、打麻将……這些毫無疑問很難把孩子帶到閱讀的世界。

是以家庭的氛圍,最關鍵的就是家長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要帶着孩子一起去讀,要給孩子做好讀書的榜樣。

在家庭裡面盡可能放一些書架,有一些好的氛圍,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進行閱讀。

問題6:孩子愛聽廣播,需要鼓勵嗎?

朱永新:現在不僅孩子愛聽廣播,成年人也聽,這也是一種耳朵的學習。聽廣播不是壞事,我在跑步的時候也經常聽,因為碎片化的時間要利用起來。

但是也不能完全隻聽廣播,看書和聽書還是不一樣的,感覺系統對整個學習效率也是不一樣的。看文字的時候會有畫面感,聽的時候也會把文字轉化變成圖像,但是路徑是不一樣的。

孩子愛聽是好事,如果特别喜歡聽某一些書,可以去買文字版,讓他再去看。

問題7:現在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網絡沖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閱讀,有什麼好辦法去改善?

朱永新:我是主張孩子能夠在一個星期裡面有幾天是“無網模式”。

什麼叫“無網模式”?就是比如一個星期有1天、2天或者3天、4天不上網,不用手機。這樣能夠保持一種專注力,能夠持續地閱讀、做作業、學習、實驗、探索。

當然,如果做不到的話,也可以在一天中某一個時間段,不用手機、不上網、不看電視,專心地去做事情,這個很重要!

問題8:現在好多人推廣四書五經,讀經真的有那麼好嗎?

朱永新:第一,其實作在四書五經相當多的一些内容,已經不适合當代社會,無論是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其實它是兩千年以前的社會産物,它和現代社會的一些思想已經有很大的差距了。

第二,它的表達方式、語言呈現方式,也不是現代語言的方式。

是以,我主張能夠适當地吟誦就夠了,不一定要整本書地背。因為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黃金時間,還是應該盡可能地營養更豐富、更完整,更尊重兒童的身心規律。

(中國教育報記者杜京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