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平水韻?作詩寫對會用押韻就不簡單了,何必那麼教條

作者:隹谷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寫格律詩或者 對對聯,在頭條上就有很大的一個群體參與其中。本人也喜歡寫詩,作對聯,但卻不刻意講究什麼韻的問題。我感覺,日常生活中,我們又不是作專業研究的,寫寫詩、作作對聯本身是娛樂的成份多,注重基本的規律性和原則性問題就行,何必要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有時過于講究這些形式上的東西,反而會使自己的詩或對聯失去意境,索然無味。

什麼是平水韻?作詩寫對會用押韻就不簡單了,何必那麼教條
那麼,既然說到了這個問題,就有必要根據自己的了解,談一下關于“平水韻”的問題。

什麼是平水韻?

平水韻這個定義是到了清代才出現的。清代康熙年間,一位叫做劉淵的學者整理編撰了《佩文韻府》一書,把原來通行的詩韻規範合并為106個韻部。因為劉淵本人是江北平水(也就是現代的山西臨汾)人,是以,這106個韻就叫做平水韻了。

平水韻涉及古四聲問題。也就是說,古人定韻是用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這四個聲調為基礎的,這就涉及到地方方言發聲等諸多問題。我曆來反對使用這種沒法具體考證的古法,而堅持使用現代國語為基礎的漢語拼音定平仄,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是平水韻?作詩寫對會用押韻就不簡單了,何必那麼教條

平聲韻是怎麼回事?

這106個平水韻具體配置設定到古四聲四個韻部,其中:平聲30個、上聲29個、去聲30個、入聲17個。古人寫詩多用平聲韻,即所謂的上平聲和下平聲,是以,平聲韻同平水韻雖然不是一個概念,但有時卻容易混淆。

平聲韻中,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這些韻都是從《聲律啟蒙》中劃分出來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找《聲律啟蒙》參考。

什麼是平水韻?作詩寫對會用押韻就不簡單了,何必那麼教條

上平聲15韻是: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聲15韻是:

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什麼是平水韻?作詩寫對會用押韻就不簡單了,何必那麼教條

怎樣用韻?

古人規定的平水韻之後,作詩、作對就要求必須從頭到尾用一種韻,不能混用。我們讀《紅樓夢》時,經常看到海棠詩社的大小姐們作詩之前先規定什麼韻,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說,規定用“東”韻,那麼這首詩裡的韻就必須全部從“東”裡邊出。

一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鬓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臾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顔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灌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塵慮蒙心,懶撫七弦綠绮;霜華滿鬓,羞看百煉青銅。

貧對富,塞對通,野臾對溪童。鬓白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菱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什麼是平水韻?作詩寫對會用押韻就不簡單了,何必那麼教條

比如,唐代大文豪陳子昂的這首《送魏大将軍》,就用到了“東”韻:

送魏大将軍

匈奴猶未滅,魏繹複從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将功。

其中的“戎、雄、中、功”都出自“東”韻。

什麼是平水韻?作詩寫對會用押韻就不簡單了,何必那麼教條

結語

在一首詩,或者一副對聯用韻,如果全部用一種韻,雖然有時歪打正着也能實作,但真正把他們全部背下來并熟練應用,對于我們這些業餘文學愛好者還是有難度的,我個人覺得沒有那個必要。隻要我們堅持按照漢語拼音的韻母押韻就行,至于是“東”做、還是“冬”韻,還是不去那麼較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