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轉眼間,央視熱播的58集電視劇《人世間》已經大結局了。

這部跨越近50多年的史詩級巨作,承載了很多人當年的回憶,也觸發了很多人的淚水。這部電視劇改編自梁曉聲的同名小說,以周家三代人的命運為主線,講述了70年代起時代的變革以及背後承載的喜悅、磨難、痛苦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電視劇不同于小說結局,總算是很多人期待的圓滿結局,周家人最後終于走出破舊破爛的“光字片”,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城市人生活。

劇中展示的每個人不同的命運跌宕起伏,在經曆了所有的不順以及複雜的人性之後,他們明白了每個人生活得都不容易,要學會釋然。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凡是要做個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向無情的敵人作鬥争。”

在時代的洪流中,每個家庭的命運、個人的命運和時代的命運都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部電視劇不僅能讓我們看到三代人命運的大變遷,同時我還總結了3條關于家庭教育的因果規律,這些紮人的真相正是大多數家庭真實的“人世間”寫照。

一、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改變未來。

劇中周志剛一家生活在破爛的“光字片”,生活條件差,道路坑坑窪窪,是以他常叮囑孩子們要好好讀書,走出“光字片”,母親李素華雖目不識丁,也經常包攬所有的家務,從不打擾孩子們的學習,讓他們安心、安靜的讀書。

最終大兒子周秉義和妹妹周蓉不負衆望,憑借讀書考上了“北京大學”,走出了“光字片”,從此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後來周秉義畢業後娶了省長的女兒郝冬梅,最後成了吉春市的副市長,而周蓉成為一所高校最年輕的教授,卻隻剩下弟弟周秉昆不愛好學習,早早地就嘗到了人間疾苦,他後悔自己當年沒好好讀書。而他的普通,也像極了每一個生活中大多數極其普通的個體。

梁曉聲說:“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讀一本好書,就會對你産生影響。”

再比如,劇中呂川愛學習,考上了大學,最後在中紀委工作,從此他們的交際圈也開始有了差距。每到過年朋友聚會,雖然歡聚一堂,卻沒有共同語言。

孫趕超清醒地認識到不讀書,沒有學曆受得苦是無法形容的,是以臨死前對孫勝千叮萬囑:“文化水準很重要,你們這代人那就更重要了。要是沒文化,早早晚晚都将被社會淘汰。”“這是你姑姑寄回來的錢,她在南方賣房子很賺錢,隻有學曆高,出去才能生活好。”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這是一個吃一輩子人間苦的父親對兒子最後的囑咐,也是他最後深深地感悟到不讀書的人,要用一輩子去嘗盡所有的苦難。

張元濟老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是以,讀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

二、缺少父愛的孩子,注定愛情并非一帆風順。

父母在情感上對孩子的關注度下降,就會加劇孩子對異性關愛的渴望,因而缺少父愛的孩子更容易發生早戀。

劇中馮玥從小生活在舅舅家,沒有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是以她和父母的關系一直很冷漠,反而和舅舅的孩子周楠情投意合,一直暗戀着周楠,可惜後來周楠出國留學時在一次見義勇為中犧牲了。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馮玥16歲以後才被父母接回身邊,剛回家沒呆多久,父親出軌,父母離婚,她跟随媽媽生活,因為原生家庭的婚姻不幸福和破碎,養成了孩子内心深處極度缺愛。

馮玥在舅舅家生活了十幾年,和父母的感情十分生疏,甚至有點陌生。

雖然爸爸離婚也感覺對不起女兒,但行動上卻沒有做出任何改變,反而和第三者去了法國,徹底離開了女兒,最後也不知原因地出家了。

馮玥也說:“其實挺羨慕自己媽媽,年輕時候與馮化成的愛轟轟烈烈,到了中年,還有蔡曉光這個一直愛她藍顔知己等着她,說自己在感情上的運氣太差了。”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是以,父親要抽出時間多陪伴女兒,劇中也告訴我們,如果女兒和爸爸的感情不夠親密,女兒就會缺少對異性過多的了解。當青春期以後,身體出現的性萌動,對異性的渴望越來越大,但由于缺乏父愛,是以把尋愛的目光轉移到了外部。由此可見,父親的愛和關注對女孩的一生都至關重要!

暢銷書《隻想和你好好過一生》裡寫到:“就像維修車子一樣,經常維護、滋養我們的婚姻吧。所謂的滋養就是,夫妻都表現出:我關心你,我對你有興趣,我接納你,我對你好奇,我愛你……當我們用心滋養婚姻時,其實也是把愛的DNA傳給了孩子們。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他們從我們身上學會處理差異,學會親密。”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感情好,爸爸對媽媽的愛更多,孩子的感情運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同樣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過:“你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良好的婚姻關系。”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是以,别覺得父母的感情好不好,孩子是不關心的,其實孩子内心深處是希望父母和睦相處,恩恩愛愛。

一個家庭中,爸爸對待媽媽的态度,直接影響女兒的安全感,也間接地影響了未來女兒婚姻的幸福感。

三、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第27集電視劇裡,周志剛收到一封信,看到不是周秉昆的,心裡有些失望,徒弟勸說周志剛主動給周秉昆寫一封信,可是周志剛卻倔強不肯寫,他倒要看看周秉昆什麼時候能主動給他寫信,一直不聯系他,甚至周秉坤多年來一直被父親指責、打擊,内心的委屈和渴望父母了解的心情實在藏不住了,終于爆發了。周秉昆失聲痛哭的一幕狠狠地戳痛無數人的心,哭出了很多人真實的内心。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他從小就經常被父親用來和北大的哥哥姐姐相比較,多次不被了解,而是責備和嘲諷,也引起了螢幕前普通人童年的回憶,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了解。

其實父母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怎麼好好地相處呢?心理學對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個互相作用分析的理論,稱作PAC分析理論。它提到每個人的個性基本是由三種心理狀态組成的,分别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态。

“父母”狀态以展示他的權威和權利為載體,通常以訓斥、權威的口氣和居高臨下的行為和人相處。講話的表現方式一般是“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

“成人”狀态表現得成熟和冷靜,思想相對理智的和人交流,也懂得尊重對方的感受。講話的方式是:“我的個人想法是……”。

“兒童”狀态當然就像孩子一樣沖動,說話不經思考,表現為服從指令。講話的方式是“我猜想……”“我不知道……”。是以這就提示我們與孩子對話要控制住情緒,冷靜一點,像朋友一樣互相尊重,這樣對話才能進行下去。

而《人世間》有幾集劇情,我們看到父親周志剛對周秉昆的教育方式就是第一種狀态——父母型溝通,凡事都是“父親”的口吻和權威來打壓周秉昆。可想而知,長期這樣不良的溝通結果會怎麼樣?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電視螢幕裡,周秉昆的委屈和痛楚終于立即爆發,心理傷害很大,父子之間産生了難以彌補的隔閡。

是以,作為父母,要教會孩子欣賞自己,開心得接納自己。世界上本無“完人”,人生來都是有價值的,沒有一個人是一無是處的。劇中周秉義和周蓉學習成績好,事業比較成功,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雖然弟弟周秉昆在學習上不出衆,沒有大出息,但是隻有他一直守在父母跟前盡孝。

母親因為周蓉隻身一人去貴州大山而擔心過度出現腦血栓昏迷2年,鄭娟為母親按摩的手指都變形了,周秉昆和鄭娟為母親穿衣喂飯,照顧生活起居,也許他們的行為感動了上蒼,讓母親有了重新看到世界的機會。

父親在最後病倒時,也是秉昆和朋友們第一時間送到醫院,在父親想抽煙時,秉昆跑東跑西地伺候着,這樣看來,秉昆是最孝順的孩子,曾經卻被父母錯怪了。

是以,父母的情感很重要,應該給孩子以真切鼓舞,讓孩子可以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要讓父母相信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常言道“對牛彈琴”這個詞。意思就是公明儀對着牛彈琴,牛根本就不懂得欣賞優美的琴聲。這也延伸為在和孩子溝通時,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真實内心,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把孩子當做朋友,而是以父母的口吻責備和批評孩子,那麼就無異于對牛彈琴。隻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才不至于無的放矢,才更能觸動孩子的心靈,讓親子溝通達到期望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它不像很多事情一樣,隻要付出努力就能看到回報。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心、耐心、了解和包容,了解孩子的脾氣和性格,把話說到孩子的心坎上去。

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和主觀意識。當父母真正地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個體,這樣溝通才會更加順暢。是以要想做一個好父母,就必須深入走進孩子的内心世界。

養育孩子需要一個内在空間,父母的内心要有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容納孩子的對錯。如果父母的内在空間被自己的不良情緒填滿了,就沒有良好的情緒養育孩子,隻有心平氣和,遇事沉穩,多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好的養育才能繼續下去。

《人世間》大結局,我看到秉昆的痛和玥玥的感情運

總而言之,做父母,并不是把孩子養大就行,而是父母新的人生階段的開始。要想成為足夠優秀的父母,就應該有一個足夠有愛的成長空間,爸爸媽媽要經常給與高品質的陪伴,尤其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父親要參與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是以,愛孩子就要引領孩子,愛孩子就要激勵孩子,愛孩子就要讀懂孩子,愛孩子就不要以教育的名義傷害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的未來也不會太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