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3月3日,阿壽村村民在進行跑漢車表演。跑漢車在當地也稱為跑騾馬車,源于先輩們一年一度的“祈年成”和慶豐收的習俗,是農耕文化及冷兵器時代戰争遺留的産物,如今已成為阿壽村群衆自發組織的即興慶祝、娛樂的一種社火舞蹈。

地處黃河之濱的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阿壽村,經曆過千年的時光侵蝕,留給了後人豐富文化财富,是遠近聞名的“文化藝術村”。全村80%的村民都有跑漢車、花苫鼓表演和面花制作的本領。

近年來,在振興鄉村的建設中,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對該村的“二月二廟會”民俗事項進行了搜集、挖掘、整理,面花、花苫鼓、跑漢車等民俗均申報獲得省市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同時,發揮群衆熱愛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保護老藝人、培養傳承人,營造出一片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新天地。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3月2日,6歲的霍雯媛在村頭進行花苫鼓表演排練,為“二月二”全村彙演做準備。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3月3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聶秀芳(右)與孫女王丹在制作大荔面花,準備參加全村“二月二”面花大賽。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3月3日,阿壽村村民在品鑒參展的面花作品。阿壽村有9家面花制作店鋪,面花制作從家庭制作逐漸轉化為具有商品形式的店面制作。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3月3日,阿壽村村民各自從家中帶上面花作品參加全村面花大賽。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3月3日,阿壽村村民在進行花苫鼓表演。花苫鼓是用刺繡服飾将鼓圍起來進行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3月3日,阿壽村村民在村頭進行花苫鼓表演。花苫鼓是用刺繡服飾将鼓圍起來進行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

黃河岸邊“文化村”裡賽社火

3月3日,阿壽村青年白建斌在跑漢車表演中。

來源:新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