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使用過光學顯微鏡,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細胞和細菌等微觀世界。而在廣東東莞,中國建造了一個“超級顯微鏡”----散裂中子源。因為它,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就曾預言,“若幹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将不會是意外。”
作為全國的經濟大省,廣東近年來一直在全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在近日,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科技創新情況介紹會上透露了廣東,尤其是珠三角9市的最新資料:2021年,大灣區内珠三角9個城市的研發支出預計超過36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預計達3.7%,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7萬家,專利授權量預計達到7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預計超過10萬件。
廣東以及珠三角科技創新的動力源有多強勁?國際上,通常采用R&D(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規模和強度名額,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争力。為此,南都記者以廣東省科技經費投入公報(2015-2020年)及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公布的資料為準,梳理了珠三角9市的R&D經費情況。
結果顯示,7年來,廣東省R&D經費總額近1.93萬億元,接近去年貴州省的GDP總值(1.96萬億)。尤其是自2017年以來,每年增加的經費均超過300億元。而同期珠三角R&D經費總額就高達1.83億元,占全省比重的94.8%。
全省情況
R&D經費投入持續加大,強度穩步提高
R&D經費規模,是一個地區科研創新體量的直覺名額。
從年投入不足2000億到年投入接近4000億,廣東R&D經費自2015年以來,逐年提升。
南都記者整理資料看到,2015年至2021年,全省R&D經費規模變化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2015年及以前,R&D經費每年的額度保持在2000億元之下。
第二個階段為2016年至2018年:R&D經費年度投入突破2000億大關,其中2016年達到2035.14億元,同比增長13.2%。2017年達到2343.63億元,增幅持續擴大,達到15.16%。而2018年是近7年來經費增速最高的一年,與上年相比增長了15.41%,達到2704.7 億元。
第三個階段為2019年至2021年:在此期間,R&D經費年度規模攀上3000億大關,并向4000億目标邁進。具體來看,2019年達到3098.49億元,2020年達3479.88億元,2021年則達到3800億元。
正是在這個階段,《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同時明确提出,要将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随後,人流、物流、資金流加速流動,彙入大灣區。

R&D經費投入額與地區生産總值的比稱為R&D經費投入強度。相比于R&D經費規模,這一名額更能看出一個地方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實際上,R&D經費投入強度被認為是衡量各地區乃至各個國家長期更新發展的重要名額。
資料顯示,廣東R&D經費投入強度卻自2015年以來,一直保持了向上勢頭。
2015年,R&D經費投入強度為2.47%,到了2021年已升至3.14%,高于全國平均值(2.44%)0.7個百分點。
區域情況
全省R&D經費,珠三角占比超九成
從近年來的資料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區R&D經費占全省的比,一直在94%以上。
廣東省科技經費投入公報的資料顯示,2015年至2020年,珠三角地區R&D經費從1704.35億元漲至3333.83億,累計漲幅高達95.6%。占全省R&D經費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從94.80%漲至95.8%。
而國務院新聞辦在“科技創新情況”釋出會上透露的資料顯示,2021年,珠三角9個城市的研發支出繼續增長,預計超過3600億元。
再來看具體的城市情況。
深圳不愧為全球知名的應用創新之都。2015年至2020年,該市R&D經費累計達6553.3億元,占全省的比重按年平均下來可達到42.2%,兩個資料均排在全省之首,且與其他城市拉開顯著距離。廣東省統計局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深圳R&D經費增長106.3%,位列全國第三。2021年,深圳R&D經費投入強度首次“破5”,達到5.46%。截至2021年年末,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2萬家,對比2016年的8037家,翻了一倍有餘。此外,深圳已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9家,擁有各級各類創新載體超過2000家。
廣州R&D經費整體規模在全省各市排第二。2015年至2022年,總投入達3422.8億元,占全省R&D經費的比重(均值)為22.1%。深圳和廣州是全省唯二占比達到兩位數的城市。而最新資料顯示(2022年廣州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廣州R&D經費投入強度達3.15%,位于廣州的國家、省重點實驗室增至21家和256家。在穗工作院士122人。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萬家,比2016年增長1.6倍。
除了廣深兩市,2015-2020年R&D經費規模超過千億元的,還有佛山和東莞,分别為1450億元和1369.2億元。
2021年,佛山R&D經費投入強度達2.91%,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省專精特新企業13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5024家,累計建有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3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812家。
值得關注的是東莞。從近幾年的R&D投入規模看,東莞雖然位居第4,但其投入力度卻在明顯提升。2020年R&D經費超342億,排在全省第3。而不久前召開的全市推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工作會議透露的資訊更是顯示,2021年R&D經費投入強度已提升至3.54%,居全省第二。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7387家,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受統計的42個行業情況
2%以上!這5大行業R&D經費投入強度最高
目前,僅2020年全省科技經費投入公報公布了具體行業的R&D經費情況。
南都記者在公報上看到,共有42個行業列出了經費和投入強度。其中經費投入強度超過2%的行業有5個。
按強度排名看,這五大行業中,儀器儀表制造業排在最前,R&D經費投入強度高達3.45%,其次是醫藥制造,達3.41%。2021年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醫療儀器裝置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全年增長10.1%。
投入強度排在第三的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裝置制造業,為2.7%。随後是通用裝置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分别為2.22%和2.13%。
不過按R&D經費規模來看,排位順序又發生了較大變化。在這5個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裝置制造業的R&D經費額最高,達到1182.61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緊随其後,為342.93億元,前三的最後一個席位則被通用裝置制造業占去,為105.36億元。
大力度科研經費的投入,帶來了豐厚的創新成果。根據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釋出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叢集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在提升創新能力方面效果顯現。
而珠三角各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透露的資訊還顯示,未來還将繼續發力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财政廳等
南都制圖:甘丹
采寫:南都記者伊曉霞 實習生黎子延 楊婵 羅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