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克蘭戰争讓美國再次收割歐洲成功

作者:包明說

從一戰到二戰結束,大量優秀的歐洲人才為了躲避戰火,紛紛遠渡重洋移民美國。其中包括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學者,包括愛因斯坦、馮布勞恩,直升飛機設計師西科斯基,碼分多址通信技術發明人海蒂拉瑪,等等。

烏克蘭戰争爆發後,已經有大量資金從歐洲流入美國。同時,有一大批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石油天然氣合同廢棄,落入了美國能源商手中。美國對歐洲熱錢的收割,是人們早就預料到的。歐洲國家在美國霸權操縱下,完全沒有能力阻止和反抗。但是我們還預測到,美國對歐洲資金的收割僅僅是一個開始,真正損害歐洲未來競争力的,那就是人才的流失。

烏克蘭戰争讓美國再次收割歐洲成功

如果說世界上哪個地區遭到美國的收割最猛烈,那并不是非洲、拉丁美洲甚至亞洲,而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歐洲。從美國建國之初,就有無數歐洲人懷着發家緻富的夢想來到美國。其中有相當多優秀的人才,支撐起了美國的早期經濟運作,也支撐起了獨立戰争。從一戰到二戰結束,大量優秀的歐洲人才為了躲避戰火,紛紛遠渡重洋移民美國。其中包括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學者,當然也不乏腰纏萬貫的富翁。二戰勝利後,美國還到德國大肆招攬人才,為戰後美國的科技騰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移民美國的人才當中,包括愛因斯坦、馮布勞恩,直升飛機設計師西科斯基,碼分多址通信技術發明人海蒂拉瑪,等等。這些人,是比金條銀元更加寶貴的财富。甚至今天大名鼎鼎的馬斯克,也是從南非跑出來的。支撐美國第一個開發出原子彈的科學家群體,多數是歐洲移民,包括德國的梅耶、貝特,意大利的費米,等等。

冷戰結束後,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也成了美國收割人才的“韭菜地”,先後有大批優秀人才去美國創業。僅僅是從1989年到2015年,離開俄羅斯的移民總數為450萬,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可以稱得上是科學家。

烏克蘭戰争讓美國再次收割歐洲成功

美國是一個基礎教育很差勁的國家,公立學校的學生連簡單計算都會出錯。是以,美國非常需要從國外收割優秀人才,來保持自己的科技競争力。人類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要想把人才從某個地方趕出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這裡陷入戰亂。一旦社會亂了,普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命。這時候,美國再敞開大門、設定門檻,就可以從逃難者當中,把最優秀的人才篩選出來。這些人到了美國之後,再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和豐厚收入,就可以輕松完成收割工作。美國的這套把戲屢試不爽,如今,美國面臨着基礎科研遲遲不能突破,在新能源、資訊技術等領域,一直不能對中國拉開代差。這就意味着美國對人才,特别是天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了。

這次烏克蘭戰争,能不能讓美國人的伎倆得逞呢?那就要看戰争的規模和影響程度。現在可以肯定的是,俄羅斯遭到美國和西方嚴酷經濟制裁之後,國内經濟困難,科技投入肯定要受影響,讓一大批優秀學者找不到發揮價值的空間。如果動蕩的程度進一步擴大,讓東歐、中歐甚至西歐受到影響,那麼美國的收割計劃就會更加成功。目前,歐洲大學已經在大範圍開除俄羅斯學生。其中有不少人,肯定會嘗試着到美國尋找深造的機會。如果當中有一些真正可以叫做天才的人物,美國政府一定不會放過。

烏克蘭戰争讓美國再次收割歐洲成功

這個情況,值得我們高度警惕。21世紀的競争是人才的競争,這是一個盡人皆知的事實。我們國家也曾經飽受人才流失之苦。大量優秀人才跑到美國去從事科研、金融、創業等活動,幫助美國的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今天,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營造了一個适合優秀人才創新創業的環境。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社會穩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被颠覆勢力把社會秩序搞亂,不能給美國提供收割我們辛勤培養的優秀人才的機會。這不僅僅是民族尊嚴的問題,更是涉及中華民族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