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導語: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曆經918年家喻戶曉,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畫家是誰?幾經流轉,好在躲過蓋章狂魔乾隆的印章,但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它究竟有着怎樣的曲折經曆?

在目前中國已出土的衆多文物中,能稱得上是國寶的,還真沒有幾個。

文物的價值也是有一些衡量标準的,或者是曆史方面的價值,或者是藝術層面。

有些東西可以說是文物,但不見得會有什麼價值。

能稱得上國寶級文物的,那自身的價值可就無法估量。

現有的幾個國寶級文物,在傳承發掘的時候,都有一些奇遇。

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也是中國傳世名畫之一。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在書畫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這件國寶流傳至今,經曆918個春秋,見證了多個朝代興亡。

01

國内對文物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圖的地位,在以寫意為主的古代繪畫史上,這幅現實主義的畫作倒顯得非常獨特。

它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全篇畫出北宋都城汴京的情況,各類建築,各種人物都畫在圖上。

人物栩栩如生,結構精細,畫工出色,有着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當然,這幅畫作的曆史價值同樣很高,它等于是再現了宋朝當時的生活環境,後世人們研究宋朝曆史,都會參考這幅畫作。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憑心而論,這幅畫要單論藝術價值,在一些傳世名畫中可能不算是非常突出。

但它的綜合價值更高,這也讓它成為了國寶級文物。

清明上河圖從問世開始,就注定它一生的坎坷,這幅畫是由北宋著名的畫家張擇端創作的。

有意思的是,張擇端本人的名氣可比這幅畫差遠了,清明上河圖,但凡是中國人,十個有九個都知道,可謂家喻戶曉,但是張擇端本人卻很少有人記得。

他這個人在史書中的記載非常有限,人們也不了解他的生平,至于他的作品,存世的也沒有幾個。

單單看這幅畫的篇幅,以及畫工和構思,可見張擇端他對于汴京城的觀察非常仔細,自己的畫功十分出色,這才能創作出這麼好的畫作。

不過張擇端創作這幅畫,還是想要勸說皇帝能重視國家。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在畫中,汴京城繁華的外表下,很多潛在的沖突早已浮現出來,市井雖然熱鬧,但暗藏着許多危機。

比如盛世都城中還會有不少乞丐,官兵懶散無序,這些都能看出宋王朝内部的危機。

02

有關這幅畫的創作時間一直存在着争議,但它是出現在宋末。

随着靖康之難的發生,這幅畫也從宋朝的宮廷流落到了金人的手裡。

随後元明清三朝都曾将它收錄到宮廷裡面珍藏,也曾出現過被偷偷販賣出去的事情。

在流傳的期間,清明上河圖出現了很多的版本,這些都是一些人有意僞造,或者是出于喜愛而模仿。

當然,古人也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在書畫上蓋章,清明上河圖的收藏者有過很多,上面的印章也有不少。比如著名的乾隆皇帝就是一個蓋章狂魔,好在乾隆那時候已經去世。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幸好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傳承,這幅畫仍然能儲存下來,至今最初的版本仍然儲存在故宮中。

不過在其他的地方,也都有不同時期的版本,這些版本倒是也有一些珍藏價值,可真正的國寶,隻有張擇端原版。

它在傳承中轉手多次,既有在和平時期的傳承,也有在戰火中的傳承。

雖然躲過了蓋章狂魔乾隆的印章,但是在清朝末年,卻被溥儀偷偷運走,差點損毀!當時溥儀帶走了故宮裡面大部分的珍寶,清明上河圖就在裡面。

随後僞滿洲國覆滅,溥儀帶出的不少文物都毀于戰火,還有很多被人們搶走,這幅畫也差點被毀掉。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1945年,日軍在撤離長春前,因為當地許多老百姓被趕往僞皇宮,導緻諸多名畫流落民間。

當時擔任長春警備區司令部參謀長的張克威,學識淵博,深知這些國寶的價值。

便出動士兵,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了從僞皇宮流失的珍貴字畫10餘卷。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恰巧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8年,國家剛剛安定下來,張克威刻不容緩,立即将字畫全部上交給東北政委會,随後找來文物鑒定專員,鑒定結果讓大家欣喜萬分,這才知道是名畫!是國寶!

接着《清明上河圖》又被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館,幾經流轉,總算找到了最後的歸宿。

可惜的是,1974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張克威含冤去世,他一生為國家事業而奮鬥。

對《清明上河圖》的保護更是不可估量!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03

曆史上很多傳世的佳作,都由于戰火的因素沒有能保留下來,或者是收藏者出于私欲,毀掉了這些名作。

它儲存下來之後,對于後世的繪畫發展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比如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開展的美術教育,就主要參照清明上河圖裡面的很多繪畫手法與理念,很多的教科書都使用它的一些插圖。

這種寫實的風格,影響了無數的畫家,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在海内外它有着非常大的名氣,如果仔細了解這幅畫的前世今生,也能體會到它獨特的魅力。

不僅僅是它的名氣與價值,單單是它這番坎坷的經曆,就已經具備傳奇色彩了。

畫作與很多東西不一樣,唐宋時期的畫作能保留下來的非常有限,至于原版保留就更加罕見了,清明上河圖也曾被認為是假的,還有部分殘缺。

此畫傳世918年,躲過乾隆蓋章,卻被溥儀偷運出紫禁城,差點損毀

與它相關的争議,到現在有很多都沒有一個明确的結論,這也是它傳奇的另一面。

可惜的是,這幅古畫的年代過于久遠,在傳承的過程中肯定會受到一些損壞。

是以,這幅畫也變得非常脆弱,以絹布為主的畫作,很容易受到強光,潮濕侵蝕,這就導緻清明上河圖沒有辦法長期展覽,隻能時不時露面。

很多人也沒有辦法真正看到這幅畫的原貌,不過與清明上河圖相關的衍生品已經有很多,人們要欣賞這幅畫,也沒有必要一定看原版。

這幅畫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裡面,居然能畫出這麼龐大的全景圖,好像真就是把汴京城直接搬到畫裡。

全畫這麼多的人物,有很多細節都值得推敲,如今人們對于這幅畫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可随着研究的持續進行,仍然會有很多有意思的細節與含義被發現,這就是清明上河圖的魅力。

繼續閱讀